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官国先

作品数:121 被引量:608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9篇肿瘤
  • 37篇切除
  • 35篇胃癌
  • 31篇肠癌
  • 30篇手术
  • 27篇直肠
  • 26篇切除术
  • 24篇胃肿瘤
  • 21篇直肠癌
  • 21篇外科
  • 19篇疗效
  • 19篇肠肿瘤
  • 17篇预后
  • 14篇外科手术
  • 14篇腺癌
  • 13篇术后
  • 13篇晚期
  • 12篇淋巴
  • 12篇淋巴结
  • 12篇免疫

机构

  • 1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山东大学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省微生物...
  • 1篇青岛市即墨区...

作者

  • 121篇官国先
  • 76篇张祥福
  • 75篇卢辉山
  • 60篇吴心愿
  • 55篇黄昌明
  • 43篇王川
  • 21篇郑知文
  • 18篇刘星
  • 18篇蒋伟忠
  • 17篇陈致奋
  • 14篇杨发端
  • 14篇吴天金
  • 13篇冯玉满
  • 12篇池畔
  • 12篇殷凤峙
  • 10篇张建中
  • 10篇周永建
  • 9篇蔡建春
  • 5篇寿楠海
  • 5篇黄颖

传媒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0篇中华胃肠外科...
  • 7篇中华外科杂志
  • 6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2000全国...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福建医学院学...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肿瘤
  • 2篇中华普外科手...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第四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 12篇2001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200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56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结肠近脾曲及结肠脾曲癌41例(脾曲组),降结肠癌73例(降结肠组),乙状结肠癌442例(乙状结肠组)。T1期29例,T2期63例,T3期273例,T4期191例。均行D3根治术或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将肠旁淋巴结定义为第1站,肠系膜淋巴结为第2站,肠系膜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周围淋巴结为第3站,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浸润深度肿瘤各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49.6%(276/556),其中脾曲组、降结肠组和乙状结肠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7%(22/41)、52.1%(38/73)和48.9%(216/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和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3%(263/556)、16.9%(94/556)和5.8%(3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4,P=0.000)。T,、T2、T,、T4期组的第1、2和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8%(4/29)、0和0,25.4%(16/63)、4.8%(3/63)和3.2%(2/63),45.8%(125/273)、14.7%(40/273)和4.8%(13/273)以及61.8%(118/191)、13.1%(25/191)和8.9%(17/191)。脾曲组No.222与No.232[14.6%(61/41)比12.2%(5/41),X^2=0.11,P=1.000]以及No.223与No.253[7.3%(3/41)比2.4%(1/41),X^2=1.05,P=0.6161转移率相近;降结肠组No.232转移率15.1%(11/73)高于No.222[2.7%(2/73),X^2=6.84,P=0.017],No.253比No.223转移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73)比0,X^2=3.06,P=0.245]。而脾曲组No.222和No.223转移率均高于降结肠组和乙状结肠组(
蔡东汉官国先刘星蒋伟忠陈致奋
关键词:结肠肿瘤左半结肠淋巴结转移
腹腔镜下经肛提肌外切除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excision,APE)曾是直肠癌的标准手术治疗术式,其由Miles于100多年前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该术式。Miles手术范围较大,术中经会阴切除坐骨直肠窝脂肪及全部肛提肌。
官国先池畔
关键词: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直肠癌腹腔镜
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在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原代细胞中过表达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建立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h TERT目的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体外构建端粒酶亚单位(h TERT)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c-kit突变型胃肠间质瘤原代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h技术检测h TERT在原代细胞内的表达变化,选取h TERT表达升高的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高表达h TERT的单克隆细胞株。结果实验中成功获得h TERT目的基因片段,获得的细胞株与原代细胞相比h TERT表达上调,且体外传代50次后依然保持很好的细胞形态及活力。结论成功获得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c-kit突变对胃肠间质瘤的影响奠定基础。
刘星蒋伟忠官国先陈致奋卢辉山周永建
关键词:HTERT永生化
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男性患者行膀胱锻炼对膀胱功能恢复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男性患者在拔除尿管前行膀胱功能锻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男性患者,经病理确诊为中低位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且行标准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包括原发灶所在肠管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排除标准为既往有前列腺增生病史或前列腺手术史者,术前有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膀胱功能障碍者以及行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或行扩大切除者.根据以上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6—12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就诊的9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膀胱锻炼组(43例)和非膀胱锻炼组(49例).该研究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批件号:2016KY005),并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进行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6007995).患者干预的执行、数据的搜集以及分析采用三盲原则,采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膀胱锻炼组于术后第1天起常规行膀胱功能锻炼至尿管拔除;非膀胱锻炼组则持续开放导尿管至尿管拔除.导尿管在术后第5天清晨拔除,在患者第1次排尿时记录自主排尿量并检测膀胱残余尿量.在术前及术后,应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PSS)对患者的排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全组患者年龄为(58.6± 10.9)岁,体质指数为(22.4±2.7) kg/m2,肿瘤下缘距离肛缘距离为(6.5±1.9) cm.两组患者间年龄、体质指数、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IPSS评分、术前膀胱残余尿量、新辅助放化疗、预防性回肠造口以及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膀胱锻炼组与非膀胱锻炼组初次拔尿管后第2天IPSS评分[(3.6±4.0)分比(3.5±3.4)分,t=0.128,P=0.899]和出院1个月后的IPSS评分[(3.7±2.9)分比(3.0±3.1)分,t=1.113,P=0.2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膀胱残余尿量[中位数44 ml比24 ml,Z=-1.466,P=0.143]和首
谢宇红王枭杰陈致奋池畔官国先林惠铭卢星榕黄颖王征琼王明星陈洁李秀英王敏郑雪珍郑细梅李然林倩倩
关键词:直肠肿瘤
腹腔镜辅助D3淋巴结廓清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短期疗效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 探讨中间人路腹腔镜辅助D3淋巴结廓清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对61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施行中间人路D3淋巴结廓清手术,其中腹腔镜辅助手术(LARH组)29例,传统开腹手术(ORH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 LARH组和ORH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6.9±3.8)枚和(15.4±3.6)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RH组手术时间[(214.4±37.9)min]显著长于ORH组[(193.3±28.8)min,P=0.016],但术中出血量[(83.4±38.0)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44.6±20.8)h]、进流质时间[(32.5±10.6)h]、住院时间[(11.2±2.2)d]均显著少于ORH组[(192.7±43.6)ml、(70.4±80.0)h、(59.7±10.4)h和(13.8±2.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RH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4%,ORH组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D3淋巴结廓清术,可达到与开腹相当的根治切除效果,技术上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官国先刘星蒋伟忠陈致奋卢辉山
关键词: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术
肝再生磷酸酶3与肿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肝再生磷酸酶3(PRL-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酪氨酸磷酸酶,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潜在的诊断标记和治疗的靶点。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特别是结肠癌肝转移的组织中,其表达水平远远高于无转移结肠肿瘤和正常的结肠上皮。现综述PRL-3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可能的形成机制及临床诊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杨愈刚官国先
关键词:肿瘤
胃底贲门癌根治性切除与扩大根治性切除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 探讨胃底贲门癌根治性手术的最佳范围。 方法 对 41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 ,其中扩大根治性切除 192例 (扩大组 ) ,Ⅰ期 11例 ,Ⅱ期 40例 ,Ⅲ期 12 1例 ,Ⅳ期 2 0例 ;根治性切除 2 2 6例 (根治组 ) ,Ⅰ期 19例 ,Ⅱ期 5 3例 ,Ⅲ期 131例 ,Ⅳ期 2 3例。对 2组患者术后 5、10年生存率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2种术式的 5、10年生存率 :Ⅰ、Ⅱ期患者相似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而Ⅲ期患者扩大组 5、10年生存率较根治组分别提高了 14 2 %和 15 9%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Ⅳ期患者 5、10年生存率虽有提高 ,但与根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对于胃底贲门癌已浸润浆膜层或第 2站淋巴结有转移的Ⅲ期患者 ,均应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 ,以彻底清扫脾门、脾动脉干淋巴结 ,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黄昌明张祥福卢辉山郑知文吴心愿官国先王川周永建张建中郑朝晖
关键词:胃肿瘤外科手术预后胃底贲门癌
洛铂联合5-氟尿嘧啶与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癌30例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洛铂(LBP)联合5-氟尿嘧啶(5-Fu)与甲酰四氢叶酸(CF)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03/2008-09收治的30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LBP联合5-Fu与CF方案治疗的情况.LBP30mg/m2静滴,第1天;5-FU300mg/m2静滴,第1-5天;CF100mg/m2静滴,第1-5天,3wk为1周期,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后按照WHO标准评估疗效及不良作用.结果:30例患者共进行124个周期化疗,中位3(2-6)个周期,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5例,进展(PD)13例,客观有效率(ORR)为40%(12/30),临床肿瘤控制率(TCR)为56.7%(17/30).不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与胃肠道反应,而肝功能异常及神经系统毒性等较轻,无明显肾毒性和心脏毒性、未发生因化疗产生严重不良作用而终止治疗者和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LBP联合5-FU与CF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深入研究、推广.
杨升卢辉山张祥福黄昌明王川吴心愿官国先
关键词:洛铂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化学治疗晚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术后免疫化疗与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992年
胃癌术后应用免疫化疗和化疗两种综合治疗方法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1986年4月至1990年12月,连续施行胃癌切除术276例(不包括手术死亡、胃肠改道和探查或化疗病例),手术切除术后随机分为免疫化疗组(治疗组)153例,化疗组(对照组)123例,两组均经本科统一训练,相对固定的手术医生施行。手术原则、手术操作、切除范围相似,淋巴结分组、分站、命名均按全国协作组要求。
张祥福卢辉山冯玉满吴天金郑和文吴心愿黄昌明官国先洪金基
关键词:免疫化疗胃癌切除术手术切除术手术原则优福定
黏着斑激酶在老年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5年
目的 研究黏着斑激酶 (P1 2 5F AK)表达与老年人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检测 6 2例老年人胃癌手术标本中 P1 2 5FAK的表达情况。 结果 老年人胃癌表达阳性率为 82 .2 6 % ,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5 3.33%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91.4 9% (P<0 .0 1) ,P1 2 5FAK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胃壁深度和 p TNM分期呈正相关 (P<0 .0 1)。 P1 2 5FAK表达阳性者术后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4 0 .83% ,12 .2 7% ,而阴性者为 10 0 % ,5 7.14 % ,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P1 2 5FAK在老年人胃癌组织中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官国先卢辉山杨发端张祥福
关键词:胃肿瘤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免疫组织化学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