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世平

作品数:31 被引量:894H指数:1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土壤
  • 15篇还田
  • 14篇秸秆
  • 14篇秸秆还田
  • 14篇耕作
  • 11篇稻麦
  • 10篇稻麦两熟
  • 9篇土壤耕作
  • 8篇免耕
  • 8篇耕作方式
  • 7篇稻麦两熟制
  • 7篇熟制
  • 7篇两熟制
  • 6篇土壤肥力
  • 6篇肥力
  • 6篇不同耕作
  • 6篇不同耕作方式
  • 5篇综合评价
  • 4篇养分
  • 4篇土壤养分

机构

  • 29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农学院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江都市农业局
  • 1篇江苏省农业资...

作者

  • 30篇刘世平
  • 15篇庄恒扬
  • 13篇陆建飞
  • 13篇沈新平
  • 11篇张洪程
  • 9篇许轲
  • 9篇戴其根
  • 9篇陈后庆
  • 9篇霍中洋
  • 7篇黄丽芬
  • 4篇聂新涛
  • 3篇陈文林
  • 1篇谢立勇
  • 1篇宋家祥
  • 1篇冯永祥
  • 1篇单玉华
  • 1篇蒋植宝
  • 1篇杨文凤
  • 1篇田文科
  • 1篇阮慧芳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土壤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上海蔬菜
  • 1篇江苏农学院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科教导刊
  • 1篇第12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麦稻两熟地区不同埋深对还田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被引量:89
2007年
为探讨稻麦两熟地区还田秸秆的腐解进程,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麦稻秸秆不同埋深(0、7、14 cm)对还田秸秆腐解及C/N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田,埋深14 cm的秸秆腐解速度最快,覆盖在表层较慢。稻田由于有水层的作用和高温高湿的环境,秸秆腐解比麦田快,覆盖在表层比埋入土中的略慢。麦季稻秸覆盖还田一季后秸秆残留率在60%左右,埋入土中的残留率在40%左右;稻季麦秸覆盖还田一季后秸秆残留率在25%左右,而埋在土中的残留率在20%左右。随着还田秸秆的腐解,秸秆含氮量逐渐增加,全碳含量下降,秸秆C/N比降低。麦季稻秸覆盖C/N比较高,而稻季麦秸覆盖的C/N比较低。一季后麦田稻秸的C/N比平均在30左右,稻田麦秸在15以上,比土壤腐殖质的C/N比高,说明种植一季作物后,还田的秸秆尚未完成腐殖化过程。
刘世平陈文林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关键词:稻麦两熟腐解C/N比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11年
农业生态学是面向农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开设的学科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本文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农业生态学教学中,探索了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模式,阐述实践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黄丽芬庄恒扬沈新平刘世平陆建飞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
免耕水稻早发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被引量:15
1998年
研究了免耕水稻早发及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性,与免耕水稻浅插关系密切.栽插深度对不同耕法水稻分蘖性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免耕浅栽水稻具有稳定的分蘖成穗特性,成穗率高,在常规密度栽培下,其单株籽粒产量比耕翻浅栽、免耕深栽和耕翻深栽分别高4.7%、157%和249%.水稻的免耕栽培,充分利用了水稻浅插的正效应.
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陈后庆刘世平陆建飞
关键词:土壤耕作免耕水稻早发性分蘖
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06年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后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简称麦秸覆盖还田)、麦秸全量翻埋还田栽稻(简称麦秸翻埋还田)和留5 cm根茬翻埋还田栽稻(简称根茬翻埋还田)3种处理下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量(纯氮195 kg/hm2)下,麦秸覆盖还田后85 d可自然腐解69%,无需增施氮肥。与根茬翻埋还田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3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2.1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7.8%、12.2%和52.3%;水稻生长后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1.1%。同时麦秸覆盖还田可改善稻米品质。
顾克礼刘世平郭勋斌张秀美田文科蒋植宝王力扬陈洪礼张永泰谢云峰袁秦
关键词:超高茬麦套稻土壤肥力稻米品质
稻田轮耕土壤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研究被引量:21
2003年
在稻田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试验组合,对试验第3季的水稻进行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淹水密闭培养测定的矿化氮,连少耕土壤较高,连耕、轮耕土壤较低。②施氮处理植株含氮率轮耕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土壤供氮量连耕较高,连少耕最低,与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结果相反。③轮耕有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在生产上,与常规耕和连续少耕相比,轮耕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④轮耕后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耕和连耕之间,但仍保持在水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连少耕7~14cm土层紧实,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刘世平陆建飞单玉华黄丽芬庄恒扬
关键词:耕作稻田氮矿化土壤供氮量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52
1999年
在沿江砂壤土上进行了长达12a的稻麦复种连作长期少免耕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少耕的稻、麦产量与常耕基本持平,免耕小麦稳定增产,平均增产5.3%,免耕水稻平均减产2.2%,长期少免耕产量没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变化.在经历约5a的少免耕后,土壤有机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全耕层有机质含量耕法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层次分布上有所不同,少、免耕表现出表层富集,富集系数后7a平均分别为1.1140和1.1608.不同耕法间0~7、14~21cm土层容重差异不明显,7~14cm土层常、少、免耕分别为1.348、1.412、1.410gcm-3,少。
黄丽芬庄恒扬刘世平沈新平陆建飞
关键词:免耕少耕土壤肥力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7
1998年
通过对江苏省5大农区5个点连续免耕两年后土壤容重收缩性能和破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免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排水通气状况。体变率与土壤<0.01mm的物理性粘粒和<0.001粘粒含量相关密切;常耕与免耕破碎强度的差值也与粘粒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因此,对土壤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更不能烂耕烂种和过多的水旋水耙。
刘世平庄恒扬陆建飞沈新平陈后庆黄细喜
关键词:免耕土壤结构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被引量:138
2006年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耕作方法与秸秆直接还田在稻麦两熟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免耕使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而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翻耕还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7%~13.0%、0%~10.6%、0.2%~10.6%、8.4%~15.5%。麦季秸秆还田的产量有增有减,实际产量免耕覆盖还田略低,对照的产量较高,秸秆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而水稻翻耕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左右。因此,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从省工节本和提高地力角度可采用稻麦免耕秸秆覆盖与留高茬还田,从提高产量和地力角度宜采用稻季翻耕秸秆还田。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关键词:稻麦两熟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土壤养分
江苏稻麦两熟制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与效应的研究
稻麦两熟是江苏的主要种植制度,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改变了农田土壤环境,影响稻麦的生长发育。通过7a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连续定位试验,探讨了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数量对农田土壤环境和稻麦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刘世平陆建飞张洪程
关键词:稻麦两熟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土壤养分
文献传递
稻麦两熟地区可持续耕作与秸秆还田配套技术的研究
目前各地区都在探索适合本地区情况的秸秆直接还田模式与技术.不同的还田方式要与一定的耕作技术相配合,与一定的农机相配套.为了探索稻麦两熟可持续耕作与秸秆直接还田配套技术效果,本文进行了本试验。
刘世平张洪程庄恒扬陆建飞沈新平
关键词:稻麦两熟区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