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新平

作品数:66 被引量:800H指数:1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土壤
  • 13篇水稻
  • 10篇农业
  • 8篇稻米
  • 7篇稻麦
  • 7篇生态
  • 6篇土壤肥力
  • 6篇农业生态
  • 6篇肥力
  • 5篇多样性
  • 5篇养分
  • 5篇施肥
  • 5篇农业生态学
  • 5篇免耕
  • 5篇秸秆
  • 5篇秸秆还田
  • 5篇还田
  • 5篇耕作
  • 5篇RVA谱
  • 4篇稻麦两熟

机构

  • 56篇扬州大学
  • 12篇江苏太湖地区...
  • 8篇江苏农学院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江苏省农林厅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苏州市农业科...
  • 1篇灌南县农业技...
  • 1篇如皋市农业科...
  • 1篇江苏省农业资...

作者

  • 64篇沈新平
  • 32篇庄恒扬
  • 20篇陆建飞
  • 14篇陈后庆
  • 14篇黄丽芬
  • 13篇刘世平
  • 13篇沈明星
  • 8篇姚月明
  • 7篇刘世平
  • 6篇蒋敏
  • 6篇张洪程
  • 6篇龚丽萍
  • 5篇吴彤东
  • 5篇顾丽
  • 4篇宋家祥
  • 4篇戴其根
  • 4篇杨连新
  • 4篇王建平
  • 3篇季红娟
  • 3篇吕贞龙

传媒

  • 9篇江苏农学院学...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4篇扬州大学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扬州大学学报...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江苏农业研究
  • 2篇上海农业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现代农业与农...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农村科技开发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0
  • 3篇1999
  • 8篇1998
  • 9篇1997
  • 4篇1996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7
1998年
通过对江苏省5大农区5个点连续免耕两年后土壤容重收缩性能和破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免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排水通气状况。体变率与土壤<0.01mm的物理性粘粒和<0.001粘粒含量相关密切;常耕与免耕破碎强度的差值也与粘粒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因此,对土壤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更不能烂耕烂种和过多的水旋水耙。
刘世平庄恒扬陆建飞沈新平陈后庆黄细喜
关键词:免耕土壤结构
模式:农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协作的参与方式来展开教学的过程。本文就农业生态学的参与式教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个核心主题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并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该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沈新平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
水稻对土壤容重的生态性适应被引量:12
1996年
通过研究土壤容重与水稻生长的生态适应,首先提出了土壤物理结构性肥力的概念及其对水稻产量效应的影响,其水稻产量效应在25%左右。试验表明,土壤容重具有自调性,自调点在1.25~1.35g/cm3。容重过高(≥1.5g/cm3)或过低(≤1.1g/cm3)的上体可称之为不稳定土体结构,其前期土壤供氮弱或供氮动态与水稻需氮高峰不吻合,导致前期水稻生长过旺或过弱,后期根系活性差,物质积累与转化少,产量不高。而把容重适中(1.2~1.4g/cm3)的土体称之为稳定土体结构,其前期土壤供氮好,供氮高峰与水稻需氮高峰吻合,根系发生量多,分布深,后期根活力强,功能叶叶面积大,物质积累与转化率高,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明显提高。
沈新平陈后庆刘世平庄恒扬张德明王汝利韩月澎
关键词:土壤容重水稻土体结构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被引量:38
1995年
在连续少免耕11年的定位试验田里,研究了少免耕土壤的供肥特性和水稻吸肥规律。结果表明:(1)少免耕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等在上层富集和积累,耕翻有利于氮素的矿化,提高前拥有效氮的供应,后期则较低;(2)连续少免耕植株含氮率前期较高,后期较低,易出现早衰现象,并不是土壤真正缺氮,而与7~14cm土层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障碍层上移,可能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等有关;(3)连续多年少免耕植株累积吸氮量明显低于常耕,施肥区少免耕平均比常耕低18.2%,不施肥区低40%,不利于水稻植株生长。
刘世平沈新平黄细喜
关键词:水稻少耕土壤肥力
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被引量:8
2014年
以江苏种植的代表性水稻品种类型为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江苏沛县(34.7°N)、东海(34.5°N)、宿豫(34.0°N)、建湖(33.4°N)、扬州(32.4°N)、昆山(31.3°N)6地分别设置5个播期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纬向差异,并探讨了江苏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在纬向与播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Y)与播期(t)可用Y=at2+bt+c拟合,因方程a、b取值不同,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且在温光条件不同的地区或年份间转化。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具有较强优势,适宜种植区域较广。随着品种熟期的进一步推迟,晚粳类型品种的丰产性指数(Pi)下降,稳定性指数(Si)上升,丰产性与稳定性均有变差趋势。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产量丰产性较好,仅次于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但产量稳定性仅高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与早熟类型品种相比,偏晚熟类型品种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根据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江苏省不同稻区常年温光气候条件,划分为适宜种植区、亚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来确定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苏北、苏中、苏南稻区分别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为主体,兼作生育期相近的类型品种;杂交中籼类型品种仅适宜于江苏西部丘陵稻区。江苏淮北稻区以早播为宜,苏中、苏南稻区强调适期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在确保安全生育成熟的前提下,选用偏迟熟类型品种及在籼粳同季兼作地区扩种粳稻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力。
许轲杨海生张洪程龚金龙沈新平陶小军戴其根霍中洋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水稻生产力
麦-稻两熟集约生产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被引量:14
2000年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3 2 kg/hm2、1 9.1 5~ 3 2 .78kg/hm2、99.1~ 1 74 .0 kg/hm2 ,与一般产量条件下比较 ,氮、磷盈余量提高 ,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高产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庄恒扬曹卫星沈新平陆建飞
关键词:养分平衡秸秆还田土壤
长期氮磷钾配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7
2004年
利用连续 2 0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 ,研究了长期氮磷钾配施与单一施氮、不施肥处理的稻米品质差异 ,结果表明 :(1)长期氮磷钾配施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 ;(2 )长期氮磷钾配施未能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劣化趋势较为明显 ,但处理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能显著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 ,增加蛋白质含量 ;(4 )在蒸煮食用品质上 ,长期氮磷钾配施表现为最高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消减值低于二个对照 ,热浆粘度微高于单一施氮 ,但比未施肥下降 12 .79%。
沈明星沈新平吴彤东姚月明刘凤军
关键词:稻米品质氮肥磷肥钾肥配方施肥
水稻冠层温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冠层温度是水稻重要的生理生态特征,可以综合衡量水稻的生长状况。通过冠层温度和田间诊断的结合,可以制定高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水稻冠层温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高效测温技术的普及,对水稻冠层温度应用的挖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鉴于此,笔者从冠层温度的基本特性、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水稻冠层温度方面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陵杰范鹏郭柯凡金雨航周诚沈新平黄丽芬黄丽芬
关键词:水稻冠层温度生理生态特征
两优培九稻米淀粉黏滞性(RVA谱)的纬度地域和播期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07年
在江苏4个稻作区的5个不同纬度点(纬度范围为31.3°N^34.7°N),设置了5个播期处理,研究了优质高产的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的稻米RVA谱变化特征。两优培九稻米RVA谱易受环境影响,该品种最佳的稻米RVA谱主要出现在纬度点32.4°N及以南地区,北移种植则导致RVA谱品质下降,即峰值黏度下降,消减值、糊化温度增加。RVA谱随播期的推迟呈变劣的趋势。结实期较高的平均温度可显著增加峰值黏度、降低消减值,因此两优培九以早播栽培为佳。
沈新平顾丽沈小燕龚丽萍张洪程
关键词:稻米淀粉黏滞性纬度结实期
太湖流域糯稻地方种质稻米RVA谱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对糯稻地方种质资源的淀粉糊化特性进行评价鉴定,以明确这些原始种质间淀粉品质差异性,为选择特异和优异种质,加快糯稻的定向育种和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50年代征集的97份太湖地区糯稻地方种质资源材料,分析其稻米RVA谱的特征值,以评价其淀粉糊化特性。【结果】种质间的RVA谱特征值有极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崩解值的极差达4798cp,峰值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的极差也都在3000cp左右,峰值时间、糊化温度亦有较大差异。RVA谱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平均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达1.86。这些种质的RVA谱曲线呈现为4种基本类型:即占品种数92.7%的基本特征类群,其峰值粘度变化在1000~2700cp之间,而一些特异类型,如粟阳糯、香珠糯、白壳罗汉黄、粳谷糯则表现为高峰值粘度,达3000cp以上,崩解值、消减值均较大;还有些品种(黄粳糯、毛糯、葡萄糯)呈现为极低的峰值粘度,变化在500cp~800cp之间;源于吴县的白糯稻和武进的堆子糯这两个种质呈籼稻的RVA谱特征,其消减值为正值,分别达461cp、1849cp。但这些特异类型的种质在植株形态上没有差异。【结论】太湖糯稻地方种的稻米RVA谱差异明显,有极高、极低峰值粘度以及籼型等3种特异种质类型的分化,RVA谱具较高遗传多样性。
沈新平沈明星顾丽季红娟龚丽萍王建平姚月明
关键词:太湖地方种糯稻RVA谱多样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