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洪程

作品数:451 被引量:7,372H指数:5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3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408篇农业科学
  • 25篇经济管理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2篇水稻
  • 71篇高产
  • 68篇栽培
  • 63篇粳稻
  • 59篇氮肥
  • 52篇小麦
  • 49篇氮素
  • 41篇施氮
  • 36篇超级稻
  • 32篇杂交
  • 31篇超高产
  • 30篇稻米
  • 28篇生育
  • 28篇机插
  • 26篇氮量
  • 26篇施氮量
  • 23篇土壤
  • 19篇农业
  • 18篇杂交稻
  • 18篇生产力

机构

  • 424篇扬州大学
  • 16篇南京农业大学
  • 12篇淮阴工学院
  • 9篇安徽省农业科...
  • 9篇中华人民共和...
  • 9篇宁波市鄞州区...
  • 8篇江苏农学院
  • 7篇扬州环境资源...
  • 7篇江苏省农林厅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江苏省作物栽...
  • 5篇淮安市农业技...
  • 5篇江苏省姜堰市...
  • 5篇江苏省农垦集...
  • 4篇东海县农业局
  • 3篇广东省农业科...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东海县农业技...
  • 3篇江苏(武进)...
  • 2篇宿迁学院

作者

  • 446篇张洪程
  • 307篇戴其根
  • 270篇霍中洋
  • 233篇许轲
  • 161篇魏海燕
  • 75篇高辉
  • 67篇郭保卫
  • 41篇龚金龙
  • 36篇张军
  • 34篇胡雅杰
  • 29篇马群
  • 24篇李杰
  • 21篇张庆
  • 21篇陈京都
  • 19篇邢志鹏
  • 18篇刘艳阳
  • 18篇张国良
  • 17篇李国业
  • 16篇吴文革
  • 16篇常勇

传媒

  • 65篇作物学报
  • 39篇江苏农业科学
  • 3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3篇扬州大学学报...
  • 28篇中国稻米
  • 25篇中国水稻科学
  • 15篇中国农学通报
  • 13篇植物营养与肥...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1篇耕作与栽培
  • 8篇核农学报
  • 6篇中国标准化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中国粮油学报
  • 6篇全国第十五届...
  • 5篇江苏农学院学...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16篇2016
  • 25篇2015
  • 30篇2014
  • 25篇2013
  • 40篇2012
  • 24篇2011
  • 31篇2010
  • 23篇2009
  • 21篇2008
  • 26篇2007
  • 19篇2006
  • 29篇2005
  • 25篇2004
4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麦稻两熟地区不同埋深对还田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被引量:89
2007年
为探讨稻麦两熟地区还田秸秆的腐解进程,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麦稻秸秆不同埋深(0、7、14 cm)对还田秸秆腐解及C/N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田,埋深14 cm的秸秆腐解速度最快,覆盖在表层较慢。稻田由于有水层的作用和高温高湿的环境,秸秆腐解比麦田快,覆盖在表层比埋入土中的略慢。麦季稻秸覆盖还田一季后秸秆残留率在60%左右,埋入土中的残留率在40%左右;稻季麦秸覆盖还田一季后秸秆残留率在25%左右,而埋在土中的残留率在20%左右。随着还田秸秆的腐解,秸秆含氮量逐渐增加,全碳含量下降,秸秆C/N比降低。麦季稻秸覆盖C/N比较高,而稻季麦秸覆盖的C/N比较低。一季后麦田稻秸的C/N比平均在30左右,稻田麦秸在15以上,比土壤腐殖质的C/N比高,说明种植一季作物后,还田的秸秆尚未完成腐殖化过程。
刘世平陈文林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关键词:稻麦两熟腐解C/N比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以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538、常规粳稻品种小叶迟熟为材料,设置5个钵苗机插密度(D1,33 cm×12 cm;D2,33 cm×13 cm;D3,33 cm×14 cm;D4,33 cm×15 cm;D5,33 cm×16 cm),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30.0 cm×13.2 cm),比较研究了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在双季晚稻区的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密度条件下D1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2年平均增产8.13%~9.50%;(2)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群体的茎蘖数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与CK相比,D1处理的茎蘖数栽后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高;(3)移栽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三种类型水稻钵苗机插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移栽期至拔节期CK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大于D1处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D1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均高于CK;(4)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处理D1>D2>D3>D4>D5,而单茎干物质量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钵苗机插水稻在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D1处理极显著高于CK。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最适宜行株距为33 cm×12 cm。
舒鹏郭保卫霍中洋周年兵张洪程程飞虎陈忠平陈恒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双季晚稻
氮素水平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研究了在群体水培条件下,3种氮素水平(5、15和25mg.kg-1)对6种不同氮效率利用基因型迟熟中粳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基因型对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dm)、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均有极显著的影响。6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可分成氮高效和氮低效利用型2类。NUEdm在2类基因型水稻中总体上均随着氮素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NUEg在氮低效基因型中表现为随氮素浓度升高而先升后降。在水稻的4个关键生育期,不同氮素水平、2类基因型之间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成熟期,氮素水平对水稻茎鞘、根、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显著,对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不显著。相同氮素水平下,就平均值而言,水稻茎鞘、叶片、根系干物质比例均表现为氮低效基因型>氮高效基因型,而穗的干物质比例均表现为氮高效基因型>氮低效基因型。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同一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氮高效型基因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型基因型,且施氮量越大差异越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生产量、产量、每穗粒数均与氮素水平、基因型的NUEg、NUEdm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成熟期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关性则相对较弱。
黄丽芬董芙蓉霍中洋全晓艳魏海燕戴其根许钶张洪程
关键词: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不同氮肥水平下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与品质差异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张庆郭保卫郭保卫胡雅杰张洪程徐晓杰朱邦辉徐洁芬钮中一凃荣文
关键词:软米氮肥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与生理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5年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生产上屡创造高产纪录,表现出较好的生产前景。与常规高产品种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多、库容大;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且同化物输出能力强;根系生物量大、根系活力强且后期不早衰;上部3叶大且直挺、植株较高大且茎秆抗倒性强。根据品种特性提出的配套关键栽培技术是稀植化栽插、氮肥合理施用、增施钾肥以及稻曲病防治等。并进一步就开展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韦还和李超孟天瑶戴其根张洪程
关键词:水稻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生理特性
不同栽培制度水稻抛秧高产技术的开发应用
张洪程张洪熙周春和等
该成果针对中国南方耕作栽培制度复杂的实际与抛秧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在育秧、抛栽、大田群体控制等关键技术上进行创新与改进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系统集成配套,形成了适应不同种植制度的抛秧稻高产技术体系。它主要包括创建了以塑盘湿育3...
关键词:
关键词:栽培水稻抛秧
不同氮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的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225kg/hm施氮条件下各基因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及其与氮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群体茎蘖数没有鲜明的特征差异.但氮高效类型水稻的茎...
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杭杰马群张胜飞张庆刘艳阳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生理机制
文献传递
镉胁迫下不同耐性水稻光合特性、抗氧化酶和氮代谢酶研究(摘要)
2013年
前期研究发现,水稻对镉胁迫的响应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按其生长发育的响应差异程度可将水稻分为镉耐性和敏感性两种类型,秀水63和汕优63受镉胁迫影响较小为镉耐性品种,扬稻6号、两优培九受镉胁迫影响较大为镉敏感性品种。
陈京都何理许轲戴其根郭保卫张军张洪程霍中洋魏海燕
关键词:镉胁迫水稻光合特性氮代谢酶抗氧化酶基因型差异
播期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选用强筋小麦9356、中筋小麦扬麦158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播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3个供试品种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和峰值时间随播期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但参数的变化幅度不同。强、中筋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与弱筋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有明显的区别,强筋和中筋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受播期的影响较弱筋小麦大。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与播种至成熟期降雨量均呈负相关,与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均呈负相关,与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呈正相关,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与播种至成熟期的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开花至成熟期的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刘艳阳张洪程蒋达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关键词:小麦播期淀粉糊化特性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效能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受到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能的影响,而保障体系由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示范推广体系、信息支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诚信体系组成。要使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高效运转,必须从扎扎实实抓好每个环节入手,完善保障体系,才能提高效能。
马雷张洪程
关键词:农产品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