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媛媛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松突圆蚧
  • 2篇耐寒
  • 2篇耐寒性
  • 1篇锻炼
  • 1篇驯化
  • 1篇蚜小蜂
  • 1篇受性
  • 1篇天敌
  • 1篇热耐受
  • 1篇热耐受性
  • 1篇种群
  • 1篇小蜂
  • 1篇耐受
  • 1篇耐受性
  • 1篇花角蚜小蜂
  • 1篇过冷却点
  • 1篇成虫
  • 1篇淬火

机构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3篇任媛媛
  • 2篇江宝福
  • 2篇粱光红
  • 2篇钟景辉
  • 2篇张飞萍
  • 2篇苏军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引进天敌花角蚜小蜂成虫耐寒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了松突圆蚧引进天敌花角蚜小蜂成虫不同季节的耐寒性。结果表明:雌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13.7559、-11.9700、-12.7936℃和-13.6000℃,冬、春季显著低于夏季;雄虫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15.3917、-13.8400℃和-13.2143℃,春季显著低于夏、秋季;春、夏季雌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显著高于雄虫。-15℃暴露下,各季雌虫均不能存活;0℃暴露下,春季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夏季,-5℃和-10℃暴露下,春季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夏、秋季。各季雌虫低温累积-死亡率关系均服从改进的Logistic模型(方程1),但不同季节的致死中低温累积(LST50)有显著差异(df=2,33,F=30.45,P<0.01),春季显著低于夏、秋季,秋季低于夏季,但无显著差异;雌虫的过冷却点、LST50随季节极端低温下降和极端温差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其LST50也随着过冷却点降低表现下降趋势。结果显示:花角蚜小蜂成虫耐寒性具有明显的季节适应性,降低过冷却点是增强其耐寒性的重要策略。
张飞萍钟景辉江宝福粱光红苏军任媛媛
关键词:花角蚜小蜂成虫耐寒性松突圆蚧
松突圆蚧热耐受性的淬火和驯化效应
温度是影响昆虫的重要生态因子,它不仅直接影响昆虫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速度、繁殖、行为、数量和分布等,还可以通过影响昆虫赖以生存的植物和栖境,间接地影响昆虫的种群动态。本文主要通过高温和低温暴露、快速锻炼及驯化试验,研究了...
任媛媛
关键词:松突圆蚧热耐受性
文献传递
松突圆蚧种群耐寒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2
2009年
采用过冷却点、低温暴露死亡率、冷识别温度和致死中低温累积等指标评价不同季节松突圆蚧的耐寒性。结果表明:各季节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波动在-22.4~-3.1℃之间,以冬季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低(-14.83℃),显著低于夏季雌成虫、冬季1龄若虫和初孵若虫(P<0.01),但其它发育阶段在冬、夏季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冬季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和种群总体在-20~0℃下的死亡率、冷识别温度和致死中低温累积均明显低于夏季;1龄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和种群总体的致死中低温累积与季节性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R>R0.05=0.950,n-2=2),但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致死中低温累积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松突圆蚧冬季种群耐寒性最强,夏季种群最弱;该虫耐寒性的这一季节适应性并不依赖于过冷却点,而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张飞萍钟景辉江宝福粱光红苏军任媛媛
关键词:松突圆蚧耐寒性过冷却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