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平

作品数:14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椎间盘
  • 6篇颈椎
  • 5篇腰椎
  • 5篇手术
  • 5篇椎间盘突出
  • 4篇退变
  • 4篇退变性
  • 4篇颈椎间盘
  • 4篇颈椎间盘突出
  • 4篇脊髓
  • 4篇侧凸
  • 3篇腰椎侧凸
  • 3篇盘移位
  • 3篇前路
  • 3篇椎间盘移位
  • 3篇脊柱
  • 3篇减压术
  • 2篇腰椎退变
  • 2篇腰椎退变性
  • 2篇诊治

机构

  • 14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4篇黄平
  • 13篇陈德玉
  • 12篇杨海松
  • 11篇卢旭华
  • 11篇陈宇
  • 5篇王新伟
  • 4篇袁文
  • 4篇严望军
  • 3篇田海军
  • 3篇杨立利
  • 2篇廖心远
  • 2篇史建刚
  • 2篇刘晓伟
  • 1篇姚志荣
  • 1篇赵瑾
  • 1篇缪锦浩
  • 1篇何海龙
  • 1篇李志刚
  • 1篇陈江汉
  • 1篇赵定麟

传媒

  • 5篇脊柱外科杂志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1篇199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方法比较被引量:5
1997年
伊曲康唑为治疗甲真菌病的有力手段之一,然而其不同疗法效果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同时对于有效但尚未痊愈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不同方法之价值、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复发率等作一比较研究,并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一步治疗进行...
陈江汉廖万清李志刚吴建华姚志荣温海徐红黄平赵瑾
关键词:甲真菌病伊曲康唑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时机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的时间以及临床症状出现加重至必须手术干预治疗的时间间隔,初步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时机。[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从出现感觉运动障碍的脊髓受压症状起至必需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约27.6个月,而四肢肌力开始出现减退至必需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约为17.4个月,四肢症状明显加重尤其下肢肌力减退至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3个月。[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诊断明确后宜早期手术;在影像学上有明确的后纵韧带肥厚骨化伴脊髓严重受压(椎管狭窄率>60%)、或四肢尤其下肢开始出现肌力减退时应考虑及早手术治疗。
黄平陈德玉卢旭华杨海松陈宇田海军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时机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总结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7例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27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卢旭华陈德玉王新伟杨海松陈宇黄平赵定麟
关键词:寰椎枢椎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本组患者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6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具体表现为突出节段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6分。17例患者发病后15d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例按椎管内占位于外院行后路手术,效果不理想,1年后再次给予前路减压。[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良好,术后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压迫脊髓前动脉使脊髓前2/3缺血而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检查可帮助诊断,早期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良好。
杨海松陈德玉陈宇卢旭华严望军黄平田海军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缺血核磁共振前路减压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弓根解剖变化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退变性腰椎侧凸常表现多节段严重的椎管狭窄及椎体间不稳,有时伴有椎间盘突出,且既有常见的矢状面腰椎滑脱,又有冠状面上的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性半脱位,治疗方面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耐受手术创伤能力差,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大量血管通道的存在使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正常骨质者;
卢旭华陈德玉袁文陈宇杨海松黄平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椎弓根螺钉置入腰椎侧凸围手术期并发症腰椎滑脱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比较单纯髓核摘除术(lumber discectomy,LD)、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的差异,进一步明确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的患者10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LD组37例,PLF组31例,PLIF组34例。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生理曲度等影像学指标以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症状指标。同时,比较2个融合手术组的融合率。结果 PLIF组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的恢复与维持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椎间孔面积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LIF组融合率高于PL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发现PLIF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有逐渐优于其他组的趋势。结论与其他2种手术方式相比,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时能更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
田海军杨立利何志敏陈宇杨海松黄平张伟缪锦浩陈德玉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关节不稳定性椎间盘切除术脊柱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黄平卢旭华陈德玉王新伟陈宇杨海松廖心远李铁峰刘晓伟王亮
关键词:腰椎脊柱侧凸骨移植脊柱融合术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半切综合征两例报告被引量:3
2009年
脊髓半切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最常见的如脊髓外伤、椎管内髓外肿瘤及血肿等。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的临床报道较少,至今英文文献仅检索到26例,国内更鲜有报道。我科2008年1月和4月收治两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杨海松陈德玉卢旭华袁文杨立利严望军黄平
关键词:脊髓半切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内髓外肿瘤脊髓外伤英文文献
颈前路减压术后颈椎重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颈前路减压后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稳定性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较为重要。文中综述了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次全切减压后的颈椎重建。经间隙减压后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次全切减压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颈椎融合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椎间高度丢失和植骨不融合是两个主要的问题。人工椎间盘可保留椎节运动,但适应证较窄。颈椎彻底减压后应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稳定性。
黄平陈德玉
关键词:颈前路减压融合器钛网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患者61例,其中男42例,女19例,平均57岁(45~74岁)。术前明确诊断颈椎病合并OPLL者49例,术中发现合并有OPLL者12例。OPLL椎管狭窄率32%~70%,平均52%。神经功能JOA评分术前4~14分,平均9.6分。手术在常规颈前路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结果本组41例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6例经椎间隙扩大减压,14例采用椎体次全切除结合经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神经功能恢复率25.0%~87.5%,平均65.2%。5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无1例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加重。结论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在颈椎前路常规减压的基础上再将骨化的后纵韧带切除,保证了前路减压的彻底性,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陈德玉卢旭华陈宇严望军杨海松王新伟黄平袁文
关键词:颈椎病骨化后纵韧带减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