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P联合点阵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及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PLASMA,PRP)联合点阵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瘢痕或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2名患者,其中痤疮瘢痕16例,痤疮瘢痕伴寻常性痤疮6例,进行PRP联合点阵激光治疗...
- 朱江婷程飚单桂秋张雅妮蔡金辉吴燕虹项晓飞
- 关键词:点阵激光富血小板血浆痤疮瘢痕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β-内啡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瘢痕瘙痒关系的研究
- 目的 阿片肽与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感觉异常有关,通过比较β-内啡肽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感觉异常发生、发展中所起作用. 方法 取42例由增生性瘢痕患者自愿捐赠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男15例,...
- 朱江婷程飚刘宏伟唐建兵项晓飞彭艳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Β-内啡肽瘙痒阿片肽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μ型阿片受体对人表皮干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μ型阿片受体的活化对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hESCs)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ESCs,整合素β1、细胞角蛋白19(CK19)染色鉴定。取第2代hESCs分别用含1nmol/L β-内啡肽的K-SFM培养基(A组)、含10nmoL/L纳洛酮及1nmol/L β-内啡肽的K—SFM培养基(B组)以及单纯的K—SFM培养基(C组)进行培养;连续5d,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ESCs分裂增殖活性。于培养后24h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SCs,制备宽度为100μm的体外单层hESCs缺损模型,模型制备后24、48、72、96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表皮创面愈合,并拍照记录,计算模型制备后72h各组创面愈合率。结果原代培养的hESCs贴壁后呈鹅卵石样生长。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第2代hESCs的整合素B1、CK19均呈阳性表达。分组培养后,M3-SF法测得第2~4天中A组hESCs分裂增殖活性均高于C组,B组低于C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细胞缺损模型制备后24h,各组均可见hESCs迁移越过创缘,其中A组越过创缘的细胞数多于C组,B组少于C组;模型制备72h后,由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各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A组(91.80±0.05)%、B组(79.40±0.06)%、C组(86.30±0.75)%,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μ型阿片受体活化后可促进hESCs分裂增殖和迁移活动,并可能藉此参与皮肤多种代谢调控过程。
- 项晓飞程飚唐建兵彭艳朱江婷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阿片受体增殖迁移
- 点阵激光联合PRP对面部痤疮瘢痕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配合点阵激光在面部痤疮后瘢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8月共130名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激光整形美容中心接受点阵激光+PRP治疗的痤疮瘢痕患者,术前抽取患者静脉血液40 ml,通过多步离心技术收集富血小板成分的血浆。对面部痤疮后瘢痕区先用点阵饵激光治疗,后将PRP直接涂抹于术区,术后给予科学的面部护理。结果:随访时间2~8月,通过治疗前后照片对比,点阵激光+PRP治疗后面部红斑及脱痂时间较单纯点阵激光治疗者缩短,瘢痕区皮肤创面愈合加速,术后面部外观改善更明显。结论:PRP配合点阵激光在面部痤疮后瘢痕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方便,辅以适当的术后护理,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 蔡金辉程飚项晓飞朱江婷李勤苑凯华
- 关键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点阵激光痤疮瘢痕
- 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救治技术的研究
- 程飚单桂秋刘宏伟彭艳孙同柱马静李升红宣敏唐建兵刘广亚廖选朱江婷项晓飞宣力新苏雅拉图
- 该成果发现:1.生长因子是调控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重要递质,其中原癌基因(cfos、cmyc等)是重要靶蛋白,涉及的信号通道可能包括MAPKs和钙离子通道。2.神经-内分泌对皮肤损伤后...
- 关键词:
- 关键词:创面愈合
- 富血小板血浆在自体脂肪填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目的:探讨与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在自体脂肪填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选自2006年2月~2012年4月间5名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激光整形美容中心自体脂肪+PRP注射填充治疗的患者,其中双颞部凹陷自体脂肪...
- 朱江婷项晓飞唐建兵余丈林张斌彭丽霞曾东程飚李勤
- 文献传递
- 阿片肽及其受体对离体人表皮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研究
- 背景:
皮肤创面修复是创伤治疗学中的重要环节,创面愈合是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一个基本条件是创面的再上皮化(reepithelization),即表皮细胞从创缘或残留的表皮细胞岛向创面中心增殖分...
- 项晓飞
- 关键词:阿片肽表皮干细胞增殖迁移皮肤创面修复
- 左下肢烧伤瘢痕上的巨大恶性溃疡患者个案报道及文献回顾
- Marjolin溃疡是指慢性创面或瘢痕组织的恶变,又称瘢痕癌或马氏溃疡.1828年法国人Mariolin首先报道并描述了由烧伤瘢痕形成的恶性溃疡,国内有关本病的最早报告可追踪到1963年.本文报告2例发生于下肢烧伤瘢痕上...
- 邹吉平项晓飞唐建兵程飚
- 局部应用纳曲酮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疗效观察
- 背景:瘙痒是增生性瘢痕患者中最常见和最令人痛苦的症状,对其的治疗成为难题,因为目前仍然没有治疗这种症状的特效方法。因此找到一种局部运用的药物来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瘙痒迫在眉睫。目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旨在测定一种阿片肽受体拮...
- 朱江婷程飚刘宏伟项晓飞彭艳
- β-内啡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瘢痕瘙痒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阿片肽与增生性瘢痕患者感觉异常有关,通过比较β-内啡肽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感觉异常发生、发展中所起作用。方法取4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自愿捐赠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男15例,女27例;年龄16~50岁,平均32.6岁;瘢痕形成时间1~20年,平均4.5年。根据患者感觉情况,将瘢痕组织分为3组,无痛痒组(n=20)、单纯痒组(n=14)及痛痒组(n=8)。另取行植皮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正常皮肤组织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例,女2例;年龄15~37岁,平均24.6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β-内啡肽定位情况,ELISA法检测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结果各组组织中均可见β-内啡肽表达,主要位于真皮层周围神经末梢、成纤维细胞和单核样细胞;其中单纯痒组和痛痒组β-内啡肽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痒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痛痒组、单纯痒组、痛痒组及正常对照组组织β-内啡肽含量分别为(617.401±97.518)、(739.543±94.149)、(623.294±149.613)、(319.734±85.301)pg/mL,其中无痛痒组、单纯痒组及痛痒组β-内啡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单纯痒组高于无痛痒组及痛痒组(P<0.05),无痛痒组与痛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中β-内啡肽的高表达,可能与其瘙痒发生有关。
- 朱江婷程飚刘宏伟唐建兵项晓飞彭艳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Β-内啡肽阿片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