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成立

作品数:91 被引量:1,970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1篇土壤
  • 29篇稻田
  • 29篇有机碳
  • 15篇施肥
  • 15篇土壤有机
  • 14篇湿地
  • 14篇微生物
  • 13篇水稻
  • 13篇土壤有机碳
  • 11篇稻田土
  • 11篇稻田土壤
  • 11篇土壤微生物
  • 9篇稻田生态
  • 9篇稻田生态系
  • 9篇稻田生态系统
  • 9篇生态系统
  • 8篇物量
  • 7篇水稻土
  • 7篇农田
  • 7篇

机构

  • 75篇中国科学院亚...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湖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西安建筑科技...
  • 5篇江苏大学
  • 5篇湖南省土壤肥...
  • 3篇广西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滨州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北大学
  • 1篇日本高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日本庆应大学

作者

  • 91篇童成立
  • 67篇吴金水
  • 22篇葛体达
  • 22篇肖和艾
  • 18篇刘守龙
  • 17篇张文菊
  • 13篇袁红朝
  • 10篇唐国勇
  • 9篇彭佩钦
  • 9篇周萍
  • 8篇朱咏莉
  • 7篇向万胜
  • 7篇吴小红
  • 6篇石辉
  • 6篇杨钙仁
  • 5篇陈晓娟
  • 5篇聂三安
  • 4篇魏文学
  • 4篇苏以荣
  • 4篇任秀娥

传媒

  • 18篇环境科学
  • 6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土壤学报
  • 3篇资源生态环境...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计算机与农业
  • 2篇土壤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土壤与环境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1篇2007
  • 7篇2006
  • 12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状况及其对施肥的反应特点被引量:94
2003年
以湖南省6个稻田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对象,研究了亚热带地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C、N、P)状况及其对施肥(包括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反应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分别为310—1270、33.0—193、5.9—28mg/kg土)明显高于报道的旱作土壤的含量,说明稻田有较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能力。各监测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化肥(NPK)对半数监测点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或施用有机肥则均有明显提高,但各监测点的提高幅度差别很大。尽管如此,增加新鲜有机物的投入(如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是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对养分的固持能力的主要途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平均占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2.9%、3.6%和2.1%,且受施肥的影响较小。
刘守龙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施肥
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被引量:28
2002年
分别用作者建立的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模型 (简称SCNC模型 )和英国洛桑模型 (ROTHC 2 6 .3)对长江中游 (湖南桃江和南县 )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化进行了模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用SCNC模型模拟平衡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实际监测值较接近 ,相差分别为 0 .1和 0 .4 5t/hm2 ,误差分别为 0 .2 4 %和 0 .98% ;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模拟 ,SCNC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 ,利用相对标准误差法计算的误差为 4 .84 %~ 11.0 9% ,其中 6个处理有 5个处理的误差小于 10 %。对模拟结果进行误差概率统计 ,<± 5的占 5 2 .8% ,<± 10的占 81.9%。而洛桑模型不适合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的模拟 ,按实际投入有机碳模拟平衡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实际监测值相比 ,分别低 11.4 1和13.32t/hm2 ,误差分别为 2 7.12 %和 2 9.0 1%。同时 。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
关键词:长江中游计算机模拟稻田土壤有机碳
光照与黑暗培养对亚热带区稻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分别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和旱地土壤,设置裸土光照和裸土黑暗处理,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对光照和黑暗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培养前相比,培养80 d后,光照和黑暗培养下稻田及旱地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SOC含量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关.光照和黑暗培养均显著提高了土壤DOC含量(与培养前相比,光照和遮光培养平均分别提高73.37%和80.58%),而MBC显著降低(与培养前相比,光照和遮光培养平均分别降低35.58%和32.32%)。相关分析表明,培养后的土壤DOC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与土壤原有碳氮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MBC则恰好相反,MBC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原有碳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短期(80d)的光照和黑暗培养对稻田及旱地土壤SOC含量变化影响不大,而显著改变了有机碳活性组分(DOC和MBC)含量,进一步说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活性化学组分,随环境条件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变化趋势。
聂三安葛体达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张杨珠
关键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
温度对不同粘粒含量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2
2007年
模拟了亚热带地区3种不同粘粒含量的水稻土(砂壤土、壤粘土、粉粘土)在5种温度(10、15、20、25和30℃)下的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分析SOC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160d的培养期内,温度对3种水稻土SOC矿化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异,30℃时砂壤土、壤粘土和粉粘土SOC矿化量分别是10℃时的3.5、5.2和4.7倍.在较低温度(≤20℃)下,SOC矿化速度较低且相对稳定;在较高温度(≥25℃)下,前期SOC矿化速度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3种水稻土SOC矿化的温度系数(Q10)随培养时间出现波动,砂壤土的Q10平均值最低,为1.92,壤粘土和粉粘土的Q10平均值较接近,分别为2.37和2.32;3种土壤矿化速率常数(k)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P<0.01).3种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敏感度依次为壤粘土>粉粘土>砂壤土.
任秀娥童成立孙中林唐国勇肖和艾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温度粘粒含量稻田土壤
长期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7
2013年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差异及其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其中高量有机肥(HOM)、低量有机肥(LOM)和秸秆还田(STW)处理较对照(CK)处理分别增加了18.5%、12.9%和18.4%.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增加了土壤中化学抗性化合物(脂族性、芳香族)、碳水化合物以及有机硅化合物的官能团吸收强度,其中HOM、LOM和STW处理最为明显.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例,HOM、LOM和STW处理下其吸收强度为0.30、0.25和0.29,较CK分别增加了87%、56%和81%.表层土壤有机质各官能团的吸收峰强度皆高于深层土壤,同样以HOM、LOM和STW处理的差异最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丰富的化学抗性官能团结构的影响,贡献于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这也从一方面揭示了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化学稳定机制.
罗璐周萍童成立石辉吴金水黄铁平
关键词:施肥措施稻田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红外光谱
洞庭湖洲滩地年淹水天数和面积变化被引量:12
2007年
研究了洞庭湖洲滩地年淹水天数和面积变化。利用洞庭湖代表性水文站1952~2000年的逐日水位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地的多年平均淹水时间(天数)。结合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不同水位时相卫星图像的解译数据,通过插入法和相关分析,得出了20世纪70和90年代不同淹水天数的洲滩地面积。结果表明,区内不同区域变化各异,东洞庭湖不同淹水天数的洲滩地均减少,南洞庭湖中位的洲滩地增加,但高位和低位洲滩地减少,西洞庭湖不同淹水天数的洲滩地均增加。表明东洞庭湖在70~90年代发生了逆向演替,南洞庭湖以正向演替为主,西洞庭湖发生了正向演替。为此,提出中低位洲滩地不宜发展杨树,获、芦生产的重点应该逐步地由东洞庭湖向西、南洞庭湖转移。
彭佩钦童成立仇少君
关键词:洞庭湖
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生产潜力分析——以茂县静州村为例被引量:5
1996年
以茂县静州村为例,从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的生产潜力。并对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订正系数的依据方法有所改进,运用于分析之中,结果可行。计算结果表明,静州村耕地生产潜力平均可达12413.4kg/hm2,目前产量仅有9000kg/hm2。
童成立李慎典
关键词: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2年
微生物固碳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碳细菌的影响规律,可以为我国稻田土壤科学施肥,稻田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共轭双赢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湖南宁乡国家级稻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PCR-克隆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PCR技术,研究不施肥(CK),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加秸秆还田(NPK plus crop residue return;NPKS)3种长期施肥制度对稻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固碳细菌cbbL基因文库发现,长期施肥导致土壤固碳细菌种群结构产生了明显差异,NPK和NPKS处理中兼性自养固碳菌群落优势增加而严格自养固碳菌生长受到抑制。LUBSHUFF软件统计分析显示cbbL基因文库在CK、NPK及NPKS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细菌cbbL基因拷贝数为3.35×108—5.61×108/g土,施肥后,土壤细菌cbbL基因数量增加,其中NPKS处理cbbL数量最多,是CK处理的1.5倍左右。稀疏曲线则显示长期施化肥导致细菌cbbL基因多样性高于NPKS,而NPKS高于CK。上述结果表明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数量均有显著的影响。结果可为深入探讨稻田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及其影响机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袁红朝秦红灵刘守龙童成立葛体达魏文学吴金水
关键词:稻田土壤施肥多样性实时定量PCR
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被引量:127
2005年
以洞庭湖3类典型湿地的8个土壤剖面为代表,研究了土壤碳、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19.63~50.20g·kg-1,微生物量碳为424.63~1597.36mg·kg-1,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3.17%~4.82%;土壤表层全氮1.85~4.45g·kg-1,微生物量氮57.90~259.47mg·kg-1,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3.13%~6.42%;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磷含量顺序为:湖草洲滩地(200.99mg·kg-1)>垦殖水田(163.27mg·kg-1)>芦苇洲滩地(24.16mg·kg-1),微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1.09%~11.20%;土壤表层容重0.65~1.04g·cm-3;土壤表层粘粒(<0.001mm)26.24%~39.48%.土壤表层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湖草洲滩地>垦殖水田>芦苇洲滩地.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垦殖水田和湖草洲滩地接近,而大于芦苇湿地;土壤表层容重,芦苇洲滩地>垦殖水田>湖草洲滩地;土壤表层<0.01mm、<0.001mm粘粒,湖草洲滩地、芦苇洲滩地>垦殖水田.湿地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容重以及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微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至一定深度稳定,而土壤全磷在剖面上下的差异很小.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湿地土壤<0.001mm粘粒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关系.
彭佩钦张文菊童成立仇少君张文超
关键词:湿地容重粘粒土壤剖面
土壤微生物固碳酶提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微生物固碳酶提取的方法,其步骤:A:把土壤依次加入预冷的离子去除剂、磷酸缓冲液,混匀后,于室温离心,收集沉淀;B:取A的沉淀物于细胞样品蛋白提取液中,涡旋混匀,冰浴中用超声波法破碎细胞,离心收集上清液...
葛体达袁红朝吴金水肖和艾刘守龙童成立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