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金达

作品数:137 被引量:2,537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环境科学与工...
  • 47篇农业科学
  • 12篇天文地球
  • 9篇生物学
  • 8篇医药卫生
  • 6篇经济管理
  • 4篇水利工程
  • 3篇矿业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7篇土壤
  • 29篇三江平原
  • 26篇黑土
  • 21篇湿地
  • 12篇污染
  • 11篇有机碳
  • 11篇沼泽
  • 10篇生态
  • 9篇生态环境
  • 8篇沼泽湿地
  • 8篇
  • 8篇PB
  • 7篇蔓越莓
  • 7篇CD
  • 6篇泥炭
  • 6篇农田
  • 6篇铅污染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5篇生态效应

机构

  • 137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滨州职业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春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沈阳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7篇王金达
  • 93篇刘景双
  • 57篇于君宝
  • 28篇张学林
  • 18篇孙志高
  • 14篇张学林
  • 13篇严登华
  • 13篇杨继松
  • 12篇王洋
  • 12篇曹会聪
  • 10篇刘淑霞
  • 10篇王国平
  • 9篇邓伟
  • 9篇王明全
  • 8篇秦胜金
  • 8篇周旺明
  • 8篇王艳
  • 7篇王志春
  • 7篇任慧敏
  • 7篇王春梅

传媒

  • 12篇水土保持学报
  • 9篇土壤通报
  • 7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农业系统科学...
  • 6篇环境科学
  • 5篇地理科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生态环境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中国地方病防...
  • 3篇湿地科学
  • 3篇第七届海峡两...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城市环境与城...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科技导报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09
  • 8篇2008
  • 16篇2007
  • 18篇2006
  • 10篇2005
  • 15篇2004
  • 17篇2003
  • 7篇2002
  • 15篇2001
  • 1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00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乡结合部土壤的元素污染及其防治对策被引量:6
2002年
说明了城乡结合部土壤中致污元素的 4个主要来源 ,即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交通源 ,分析了元素污染的生态效应 ,揭示了污染危害的严重性 ,提出了严控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农业污染监测和治理、利用微生物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开展植物修复技术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等防治对策。
王艳王金达张学林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壤元素污染生态效应植物修复污染源
外源铅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转化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培养试验,研究外源铅化合物在黑土、棕壤和草甸土中的转化.结果表明,Pb(NO3)2、PbO、Pb3(CO3)2(OH)2和PbSO4处理的土壤溶解态Pb含量在试验开始时较高,随后迅速降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PbS处理下,溶解性变化异常可能与PbS氧化有关.不同铅化合物在黑土、棕壤和草甸土中的溶解性大小一致,Pb(NO3)2>PbO,Pb3(CO3)2(OH)2>PbSO4>PbS,PbO和Pb3(CO3)2(OH)2处理下土壤溶解态Pb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土壤混合90d后,大部分PbSO4和PbS仍未溶解.pH值和PbS氧化是控制PbS溶解的主导因素.Pb(NO3)2、PbO和Pb3(CO3)2(OH)2溶解性表现为棕壤>黑土>草甸土(P<0.01).Pb(NO3)2处理下Pb2+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Pb处理(P<0.01).与土壤混合90d后,Pb(NO3)2和PbO处理下Pb2+所占比例可高达75.23%,这可能与土壤溶液pH值和DOC含量降低有关.
任慧敏王金达张学林
关键词:铅化合物土壤
蔓越莓水田斜插移栽的方法
蔓越莓水田斜插移栽的方法,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领域,它为了解决现有蔓越莓的移栽方法的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移栽的方法:一、选取草炭土地作为蔓越莓移栽区;二、整平土地,分隔出移栽小区,挖出进水渠和排水渠,得到整平处理后的蔓越莓移...
杨帆王志春王金达安丰华杨洪涛张久明
文献传递
沈阳市环境空气中铅的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1年
自 1 996~ 2 0 0 0年对沈阳市空气铅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 ,本文分析了沈阳市铅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形成原因 .不同功能区的铅含量分布状况是 :工业区 >商业区 >居民区 >文化区 >对照区 ;自 1 996~ 2 0 0 0年铅含量是降低趋势 ,季节变化规律是冬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论 :影响沈阳市空气铅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工业、交通和燃煤 .沈阳市空气铅污染虽然在好转 ,但与其它城市相比 。
王春梅王金达刘景双张学林严登华
关键词:铅污染环境空气
我国大骨节病区生态环境特征被引量:2
1990年
大骨节病是一种慢性病程的地方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犯发育期的青少年7~14岁学龄儿童为高发年龄。其他年龄段也时有发生。在我国,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
张学林李文程任淑芬王文生王金达
关键词:大骨节病生态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氮素输入过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6年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过程主要包括大气氮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途径,它们通过影响湿地系统自身的营养状况而决定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运行。综述国内外湿地氮素各种输入途径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淡水沼泽湿地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展望湿地氮素输入过程的研究前景,建议积极开展淡水沼泽湿地、湿地系统氮素交换的环境效应1、5N技术与氮素模型的结合以及各氮素输入途径的模型表征研究。
孙志高刘景双王金达李新华杨继松
关键词:氮沉降生物固氮湿地生态系统
自然沼泽湿地生物量与CH_4、N_2O排放量关系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估算是环境变化研究热点,其中对其估算方法是研究内容之一.2003年,在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采用收割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小叶章、毛果和漂筏地上生物量及CH4、N2O排放量.通过对地上植物生物量与CH4、N2O排放量数据分析表明,在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前,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长季不同植被群落生物量与CH4、N2O排放累积量呈现强的线性相关.可用Y=b1X+b0函数表示,R2都在0.89以上.
周旺明王金达刘景双
关键词:生物量温室气体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泥炭地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河床-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微量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量营养元素Cu、Zn、Fe、Mn、B和有益元素Ni、Sr、Ti、V、Co均有在G层急剧积累的趋势,Fe、Mn、B、Zn、Ti、Sr质量分数在Ase层明显高于泥炭层,某些微量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于君宝王金达刘景双
关键词:三江平原泥炭微量元素
应用无张力托盘研究施肥对黑土浅层土壤NO_3^--N淋洗的影响
2004年
利用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了施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硝态氮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氮磷肥配合施用,土壤淋洗液的硝态氮含量及硝态氮淋洗总量主要决定于氮素的施用量。施用氮肥减少了淋洗液的数量,但增加了淋洗液硝态氮的浓度和硝态氮淋洗总量。氮肥增加淋洗液硝态氮总量的原因是增加了淋洗液硝态氮的含量。施用磷肥增加了淋洗液的数量,但减少了淋洗液硝态氮的含量和硝态氮淋洗总量,磷肥降低硝态氮淋洗总量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淋洗液硝态氮的浓度。氮磷配合施用减少淋洗液的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淋洗总量,所降低的硝态氮淋洗量是施氮后增加的那一部分。有机肥减少了淋洗液的数量,因此使硝态氮淋洗总量减少,但淋洗液的硝态氮浓度增施有机肥后反而增加。
王继红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
关键词:施肥黑土浅层土壤
国外大气沉降泥炭沼泽档案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6年
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因为沼泽表面水的流动是缓慢并且有限的,所以沉降至其中的物质依然基本保留在原处。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历史在泥炭累积时被保存。在最近20a期间,雨养泥炭沼泽被证明是痕量元素大气沉降富有意义的档案。尤其Pb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且Pb在泥炭芯中的非迁移性被很好地展示,其它元素也被指明保存在泥炭芯中。国外的泥炭沼泽沉积记录研究在某些方面非常深入细致,前期工作成为后续工作的铺垫,长年的积累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利用泥炭沼泽档案,人们对历史时期的环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在大气金属沉降的泥炭沼泽档案与泥炭地古气候反演方面;但稍显不足的是比较重视对“记录”的研究,而对“机制”的研究深度不够。
王国平贾琳刘景双王金达
关键词:泥炭沼泽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