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宏友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灶性
  • 3篇灶性脑缺血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解剖学
  • 3篇局灶
  • 3篇局灶性
  • 3篇局灶性脑缺血
  • 3篇缓激肽
  • 3篇激肽
  • 3篇脊髓
  • 3篇大鼠局灶性脑...
  • 2篇形态学
  • 2篇再灌注
  • 2篇针刀
  • 2篇针刀治疗
  • 2篇神经损伤
  • 2篇水肿
  • 2篇前角
  • 2篇坐骨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暨南大学
  • 3篇广东药学院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沈宏友
  • 7篇郭家松
  • 7篇尹保国
  • 6篇杜韵璜
  • 6篇黎昭洪
  • 3篇沈宝林
  • 2篇沈志勇
  • 1篇靳士英
  • 1篇吕来清
  • 1篇詹朝双
  • 1篇彭朗鸣
  • 1篇刘建华
  • 1篇何尚宽
  • 1篇李振林

传媒

  • 5篇解剖学研究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广东解剖学通...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解放军医学高...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刀治疗项部肌肉劳损的应用解剖
2003年
尹保国郭家松沈宏友沈志勇
关键词:针刀治疗项部肌肉劳损
缓激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的分布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缓激肽 (B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缓激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分布。结果 脑缺血 3h后 ,大鼠损伤侧MCA分布区的神经细胞中 ,发现BK样免疫阳性反应物 ;而正常大鼠MCA供血区的神经细胞内未见有BK样免疫阳性反应物。结论 正常大鼠MCA分布区的神经细胞内不存在或存在非常少的BK ,但在缺血性损伤后 ,神经细胞内出现较多的Bk。
沈宝林沈宏友杜韵璜黎昭洪
关键词:缓激肽局灶性脑缺血脑水肿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性期激肽原在脊髓前角的变化规律被引量:2
1998年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激肽原在腰骶髓及L4~L6脊神经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其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激肽原分布于L4~L6脊神经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激肽原相对含量,在损伤后第15h是减少的。以后逐渐增多,到损伤后24h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第48h,72h,其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
沈宏友杜韵璜黎昭洪
关键词:脊髓前角坐骨神经损伤
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1998年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胶海绵,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泡海绵置于受损神经处。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为正常自身空白对照。术后隔日一次向损伤侧腓肠肌肌注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3、4、5周分别对每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脊髓腰4~6节段,恒冷箱冷冻切片,Ni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元的形态,计算其数目,将损伤侧与正常侧比较,将bFGF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作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3、4、5周治疗组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均大于对照组,且统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bFGF对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所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死亡有保护作用,也许可能成为运动神经元新的神经营养因子。
刘建华黎昭洪杜韵璜杜韵璜吕来清
关键词: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BFGF神经再生
开展学生上讲台活动,提高解剖学教学效果
2004年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在我校2003级护理大专班开展了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的活动.方法:在每个章节内容学习完后,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护理专业特色,给学生布置若干个题目,要求全体学生课后进行准备,约一周后利用课余时间请4-6位学生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解,学生讲完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郭家松尹保国沈志勇沈宏友詹朝双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教学效果医学教育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
2004年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作为缓激肽的相对含量,比较局灶性脑缺血3h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再灌注30min、2h、4h、16h组缓激肽的相对含量。结果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A值于脑缺血3h/再灌注2h后明显增高(P<0.05),随后下降至增高前水平。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于再灌注2h后明显增高,其可能在脑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沈宝林沈宏友杜韵璜黎昭洪
关键词:缓激肽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脑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性期缓激肽在相应脊髓前角的变化被引量:3
1998年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缓激肽在脊髓腰段及L_(4-6)背根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它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缓激肽免疫阳性反应物分布于L4~L6背根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切断坐骨神经)的研究中,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缓激肽含量,在损伤后第15h减少,以后逐渐增多,在损伤后24h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第48h,其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在第72h,继续维持在高位水平.
沈宏友杜韵璜黎昭洪刘建华
关键词:缓激肽坐骨神经损伤脊髓前角
酒精对小鼠海马突触结构影响的电镜定量研究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通过定量分析饮酒后小鼠海马内突触结构的形态参数变化 ,探讨酒精对脑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 18只 2 0~ 30g昆明小鼠 ,随机均分为A、B、C组。三组动物分别以纯水、5 %酒精、10 %酒精为唯一饮料连续喂养 6 0d后 ,应用透射电镜及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并测定海马CA1区突触结构的形态参数。结果 与A组相比较 ,B、C组突触结构的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间隙宽度均显著性变小。其中C组与B组相比 ,C组的突触间隙宽度明显变小 ,且有显著性差异 ,而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和突触活性区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酒精可以引起突触的可塑性变化 ;酒精通过改变突触结构的形态而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功能及动物的学习记忆。
郭家松尹保国李振林沈宏友欧洋
关键词:酒精海马突触电镜
振动切片法在胎儿角膜组化研究中的应用及探讨
2001年
郭家松彭朗鸣尹保国沈宏友
关键词:胎儿角膜组织化学
甲床动脉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1
2001年
目的:为中医甲诊提供血管形态学依据。方法:用血管铸型标本、手术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测等方法研究了甲床的血供。结果:甲床的血供主要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尺侧支和桡侧支共同发出的指背动脉弓分支、指腹动脉弓分支及甲皱支。甲床内纵行小动脉在甲床的上中1/3及中下1/3交界处相互吻合,分别形成甲床第二、三级动脉弓。结论:甲床的血供丰富,由于血流变化而引起的甲床色泽的改变,是中医判断疾病病情的依据。
郭家松尹保国何尚宽靳士英沈宏友
关键词:解剖学血管形态学甲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