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哲

作品数:8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儿童
  • 3篇病毒
  • 2篇新型冠状病毒
  • 2篇哮喘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患儿
  • 2篇冠状
  • 2篇冠状病毒
  • 2篇肺炎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递减疗法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灌流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疑似
  • 1篇疑似病例

机构

  • 8篇重庆三峡中心...

作者

  • 8篇彭哲
  • 6篇余洁
  • 4篇莫运波
  • 4篇熊道学
  • 4篇冯琰
  • 3篇姜建渝
  • 1篇谢婷
  • 1篇廖瑞雪
  • 1篇刘艳
  • 1篇谭汉梅
  • 1篇周平
  • 1篇李长金
  • 1篇陈红兵
  • 1篇谭艳鸣

传媒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木犀草素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1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木犀草素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分离24例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儿PBMCs,分别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0.5、2 μmol/L)木犀草素对其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培养48 h后各组PBMCs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的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s 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和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对PBMCs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刺激PBMCs细胞后,PBMCs上清液中TNF-α、IL-6的浓度明显降低,其抑制作用呈线性相关;此外,TLR4、NF-κB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5)。结论:木犀草素可抑制哮喘患儿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分泌,其可能通过作用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效应,对哮喘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余洁彭哲谢婷莫运波
关键词:哮喘外周血单核细胞木犀草素细胞因子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了解<5岁儿童轮状病毒(RV)流行病学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其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江南分院门诊检验科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标本439例,同时采集患儿相关临床信息。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RV,再将阳性标本通过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RV的G血清型及P血清型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标本439例(其中男247例、女192例),检出RV阳性179例(40.77%)。该地区11月、12月及1月为RV检出高峰;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13~24月龄,2岁以内婴幼儿占总阳性数的88.27%;呕吐及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基因分型结果:G基因型最常见为G9(51.40%,92/179),其次为G1(19.55%,35/179)、G3(12.29%,22/179)、G2(5.03%,9/179),未分型占11.73%(21/179)。P基因型最常见为P[8](86.03%,154/179),其次为P[4](6.15%,11/179),未分出型别(7.82%,14/179)。2016年G/P组合基因型最常见G9P[8](48.60%,87/179),其次为G1P[8](16.76%,30/179)、G3P[8](9.50%,17/179)、G2P[8](4.47%,8/179)、G9P[4](1.12%,2/179)及G2P[4](0.56%,1/179),未分型(18.99%,34/179)。结论 2016年该地区RV检出率为40.77%,RV检出高峰为2016年11月、12月及1月,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13~24月龄,呕吐及发热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其中G9P[8]为最主要的流行基因型。
乔英琴莫运波余洁彭哲周平陈红兵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病基因型儿童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3
2012年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3~12岁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36例(除外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治疗组19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感染、氧驱动雾化、吸痰及鼻导管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NCPAP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48 h时呼吸频率及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危重病例评分体系(PCIS)。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12、24、48 h时呼吸频率及PaO2、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12、24 h时TcS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例(10.5%),对照组5例(29.4%)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最终改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结论 NCPAP治疗较大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有效,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减少气管插管和对机械通气的要求。
熊道学冯琰彭哲谭艳鸣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肺炎呼吸功能不全儿童
FeNO检测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剂量调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3例初次诊断或既往虽被诊断哮喘但尚未按哮喘规范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队列研究方法将哮喘患儿随机分为FeNO组和对照组,在入组后3、6、9、12个月时入院随访,对照组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检测结果调整ICS剂量,FeNO组在此基础上联合FeNO检测结果进行调整。随访1年后,观察2组间哮喘控制情况和ICS用药剂量。结果:入组时2组间临床特征无差异。随访1年后FeNO组哮喘患儿ICS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3.85(7.45~20.23)vs.28.07(19.38~36.76),P=0.008],且FeNO组停药患儿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4)。结论:FeNO作为一种无创的检验手段,可以反映气道炎症情况,可作为指导哮喘儿童ICS剂量的监测指标之一。
莫运波周刚刘玉姣谭汉梅何晓玲彭哲余洁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呼出气一氧化氮肺功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对儿童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思考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点,改进和完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2月15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比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简称方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总结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该标准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确诊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来自湖北3例,万州本地3例;家庭聚集性发病6例;就诊性质:疑似病例收入3例,社区或门诊筛查3例。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3例,其中1例伴腹泻症状;所有患儿血常规及淋巴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胸部CT影像学除病例1、5部分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典型征象外,其余3例患儿影像学有异常但不具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征,1例正常。比对结果:只有病例1完全符合方案中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其余病例不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结论为提高儿童疑似病例诊断准确性,建议完善和细化方案中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以提高可操作性,避免漏诊。
姜建渝段铃熊道学冯琰刘祥军余洁彭哲郎春辉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儿童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二例报告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为重庆市首例确诊婴儿,女,7个月25 d;病例2,男,5岁2个月,存在营养不良基础。2例患儿均有接触武汉返乡人员史,呈家庭聚集性发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咳嗽,淋巴细胞无明显降低,胸部CT可见感染性病变;病例2同时伴有腹泻,胸部CT提示磨玻璃影。经干扰素雾化等对症治疗,2例患儿症状均明显缓解,肺部感染灶明显吸收。目前病例1病程13 d,病例2病程11 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仍呈阳性。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呼吸道症状多见。流行病学史对诊断较为关键,早期病原核酸检测为确诊依据。
熊道学姜建渝冯琰肖洪洲余洁彭哲郎春辉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
不同血液灌流次数与不同甲泼尼龙剂量治疗严重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灌流(HP)次数与不同甲泼尼龙剂量治疗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5例重型腹型HSP患儿分为单用激素治疗组20例、3次HP+激素治疗组17例和单次HP+激素冲击组18例。单用激素治疗组给予甲泼尼龙常规剂量治疗,3次HP+激素治疗组使用血液灌流共3次并给予甲泼尼龙常规剂量治疗,单次HP+激素冲击组给予1次血液灌流联合甲泼尼龙冲击递减疗法。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的皮疹、腹痛、关节痛、呕吐、血便等临床症状的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治疗前后三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及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变化。结果:单次HP+激素冲击组和3次HP+激素治疗组的皮疹、腹痛、呕吐及血便、关节肿痛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单用激素组(P<0.05);治疗后单次HP+激素冲击组和3次HP+激素治疗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和血清Ig E、Ig 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激素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和血清Ig E、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血清Ig G、Ig M、C3、C4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法完成多次HP的患儿,单次HP联合甲泼尼龙冲击递减疗法治疗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是可供选择的治疗办法。
彭哲李长金冯琰刘艳姜建渝熊道学廖瑞雪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血液灌流
维生素D水平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究维生素D水平与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CMPA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8例、中度组27例和重度组5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收集婴幼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MPA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和中度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而重度组又显著低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MPA与血清牛奶蛋白总免疫球蛋白E(IgE)检查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喂养方式、生产方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牛奶蛋白总IgE为阳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人工喂养、剖宫产是CMP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MPA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且病情越严重,其水平越低,血清牛奶蛋白总IgE检查结果、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家族过敏史、维生素D缺乏、喂养方式、生产方式是CMPA的危险因素。
周刚彭哲莫运波余洁刘玉姣
关键词:维生素D牛奶蛋白过敏25-羟基维生素D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