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毅

作品数:23 被引量:446H指数:11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中石化前瞻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0篇青藏高原
  • 9篇地震
  • 8篇汶川地震
  • 7篇新生代
  • 7篇青藏高原东缘
  • 7篇龙门山
  • 6篇地表破裂
  • 6篇晚新生代
  • 4篇剥蚀
  • 4篇成都盆地
  • 3篇地质
  • 3篇映秀-北川断...
  • 3篇青藏
  • 3篇历史地震
  • 3篇剥蚀速率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地质意义
  • 2篇断层

机构

  • 23篇成都理工大学
  • 1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3篇张毅
  • 13篇周荣军
  • 10篇李勇
  • 9篇闫亮
  • 9篇马博琳
  • 9篇陈浩
  • 9篇乔宝成
  • 8篇董顺利
  • 6篇黎兵
  • 5篇何玉林
  • 4篇段志明
  • 4篇王谋
  • 4篇李亚林
  • 4篇李勇
  • 3篇黄润秋
  • 1篇张开均
  • 1篇张玉修
  • 1篇孙爱珍
  • 1篇魏庆国
  • 1篇刘宇平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质学报
  • 3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1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代以来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剥蚀作用:来自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证据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问题。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第一个部分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的剥蚀量,第二个部分利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起始年代,同时也着重介绍了裂变径迹在热...
张毅
关键词:四川盆地龙门山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剥蚀速率热史模拟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被引量:10
2005年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川发育第四纪中更新世冰碛层现代冰川
重庆电信LTE通信基站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在大流量时代背景下,3G时代的网络速度已经跟不上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移动4G本身具备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其变为主流并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还需要对现有的通信设施进行改造与升级。本文着意于通过对重庆电信的移动网络覆盖工程项目进度...
张毅
关键词:进度控制
青藏高原东缘数字高程剖面及其对晚新生代河流下切深度和下切速率的约束被引量:49
2006年
文章利用数字高程剖面将青藏高原东缘分为4个大尺度地貌单元,即青藏高原地貌区、龙门山高山地貌区、山前冲积平原区(成都盆地)和四川盆地东部隆起区。根据数字高程剖面中的最高海拔高程点剖面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剖面之间的高差,定量计算了该地区河流下切深度;结合成都盆地岷江最古老冲积扇沉积物提供的青藏高原东缘河流形成的时间(3.6M aB.P.),定量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为1.29mm/a;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河流下切速率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河流下切速率与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河流下切速率约为表面隆升速率的4倍。基于龙门山在表面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青藏高原内部,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是剥蚀隆升和构造隆升两者叠加的产物。
李勇A.L.Densmore周荣军M.A.Ellis张毅黎兵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被引量:115
2009年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系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冲断带构成,自西向东发育汶川—茂汶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并将龙门山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带,分别为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变形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松散堆积构成)。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危险区,3条主干断裂皆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映秀—北川断裂是引发地震的最主要断层,据对彭县—灌县断裂青石坪探槽场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断裂带上最晚的一次强震发生在930±40a.B.P.左右,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这3条主干断裂的单条断裂上的强震复发间隔至少应在1000a左右,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其主要运动方式。汶川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分布于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县—灌县断裂带上。根据近南北向的断裂(小鱼洞断层、擂鼓断层和邓家坝断层)和地表断距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位于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中南段的白水河—茶坪一带和北段的北川黄家坝至平武石坎子一带,两个高值区分别与小鱼洞断层和擂鼓断层相关。根据保存于破裂面上的擦痕,可将该地震破裂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逆冲作用,晚期为斜向走滑作用,其与地壳增厚构造模式和侧向挤出摸式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推论具有不吻合性。鉴于龙门山的表层运动速率与深部构造运动速率具有不一致性,初步探讨了龙门山地区的�
李勇黄润秋周荣军Alexander L.DENSMOREMichael A.ELLIS闫亮董顺利Nicholas RICHARDSON张毅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历史地震
青藏高原北部温泉活动沉积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05年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 0~2 5 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 2 4 .0~1 5 0 .2ka)的冰碛 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中期(1 4 4 .0~5 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 6ka侵蚀切穿雁石坪 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黎兵
关键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
李勇周荣军孙爱珍黎兵张毅侯中建王凤林高玄彧王谋李永昭
该项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与地质响应为关键科学问题,以宇宙核素、裂变径迹、数字高程模型、地壳均衡模拟技术和弹性挠曲模拟技术等新技术为研究手段,以所获得的最新地质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和盆地形成进行...
关键词: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造山带
低放沥青固化体废物库退役最终处置调查分析
西南某军工核工业基地所属低放沥青固化体废物库是低放浓缩废液沥青固化物的长期贮存库,不完全符合《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浅地层处置规定》。本次课题通过调研了国外沥青固化体处理处置情况,及其贮存、处置设施的概况,对我国沥青固化...
张毅
关键词:废物库
新生代以来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剥蚀作用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问题。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第一个部分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的剥蚀量,第二个部分利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了四川盆地和龙门山的剥蚀起始年代,同时也着重介绍了裂变径迹在热...
张毅
关键词:四川盆地龙门山剥蚀厚度剥蚀速率热史模拟
文献传递
龙门山彭县-灌县断裂的活动构造与地表破裂被引量:25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彭县-灌县断裂亦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在前期对龙门山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进行了多次的野外调查和国际合作考察,重点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和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的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利用全站仪和GPS对地表破裂进行了精确的测最,研究了的地表破裂地貌错位、构造组合和运动学,已实地测得地表破裂数据70余组(其中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数据20余组)。文章以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彭县-灌县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主要测量了彭州磁峰、白鹿、绵竹金花和汉旺等地的地表破裂,标定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该地表破裂南西起于彭州磁峰,向北东延伸经白鹿、绵竹金花至绵竹汉旺,全长约40~50km。地表破裂带沿彭县-灌县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单个破裂长度在几米到500余米不等,破裂带切割了多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包括山脉基岩、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公路、桥梁等,同时也使道路发生拱曲、破坏和桥梁垮塌或移位。其以脆性破裂为特征,以逆冲-右旋走滑为特点,断面倾角较陡,北西盘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降盘,垂直位错介于0.39~2.70m之间,水平位错介于0.20~0.70m,平均垂直位错为1.6m,平均水平位错为0.6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彭州白鹿镇,其中最大垂直断错为2.7±0.2m,最大水平断错为0.7±0.2m。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量之间的比值为2:1,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不仅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而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显示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具有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为辅的破裂性质。其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相比较,该断裂的地表破裂程度远小于映秀-北川断�
李勇黄润秋A.L.Densmore周荣军闫亮N.Richardson董顺利M.A.Ellis张毅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龙门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