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荣军

作品数:98 被引量:1,951H指数:28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4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5篇地震
  • 30篇青藏高原
  • 26篇青藏高原东缘
  • 20篇龙门山
  • 19篇汶川地震
  • 16篇地表破裂
  • 12篇第四纪
  • 12篇断层
  • 12篇新生代
  • 11篇晚第四纪
  • 11篇裂带
  • 10篇断裂带
  • 10篇晚新生代
  • 9篇地质
  • 9篇盆地
  • 8篇发震
  • 7篇地貌
  • 7篇走滑
  • 7篇发震构造
  • 5篇地震构造

机构

  • 95篇四川省地震局
  • 55篇成都理工大学
  • 8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蜀通岩...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98篇周荣军
  • 26篇李勇
  • 24篇何玉林
  • 20篇黎小刚
  • 18篇闫亮
  • 13篇张毅
  • 12篇马声浩
  • 10篇梁明剑
  • 10篇马博琳
  • 10篇陈浩
  • 10篇乔宝成
  • 9篇颜照坤
  • 9篇龚宇
  • 8篇黄祖智
  • 8篇唐荣昌
  • 8篇董顺利
  • 7篇钱洪
  • 7篇赵国华
  • 6篇雷建成
  • 6篇黄润秋

传媒

  • 9篇地震地质
  • 9篇中国地震
  • 8篇第四纪研究
  • 8篇四川地震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地质学报
  • 4篇震灾防御技术
  • 3篇矿物岩石
  • 3篇地震研究
  • 3篇2016中国...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水电站设计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被引量:1
2023年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了该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其几何结构特征和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序列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泸定M_(S)6.8地震余震区长轴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磨西段呈NNW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约55 km,北端和南端大致止于泸定新店子北侧和石棉草科乡南侧.余震存在明显的分区丛集特征,且在南门关南侧和湾东附近各存在一个余震稀疏区,将余震区自然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和南段相对较窄、中段较宽.M_(S)6.8主震与10月22日泸定M_(S)5.0余震位于中段,9月7日石棉M_(S)4.5余震位于南段,北段无M_(S)4.0以上余震活动.CAP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矩震级MW6.44,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为:节面Ⅰ75°/90°/155°,节面Ⅱ165°/65°/0°,矩心深度3.0 km;7次M_(S)>3.0余震的矩心深度在2.5~7.5 km之间,反映本次泸定主震及其3.0级以上余震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上地壳浅部.面应变As值揭示主震为纯走滑型,而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段特征显著,南段和北段均为纯走滑型,中段为拉张(正断)型.基于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震源机制解与余震区构造展布,推测本次泸定M_(S)6.8地震的主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NNW走向的磨西段(磨西断裂),左旋走滑,其断层面走向、倾角和倾向均呈现明显的分段差异,揭示主发震构造几何结构具有复杂性,但应变花形态揭示石棉草科乡以北的主发震断层构造变形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呈NE向拉张、NW向挤压等量的纯走滑变形模式.余震区中段主震西侧3次M_(S)>3.0正断型余震与2016年泸定震群4次M_(S)≥3.4纯正断和斜滑正断型地震应变花揭�
易桂喜龙锋龙锋赵敏梁明剑周荣军赵敏张会平周荣军李勇李俊吴朋王思维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的新证据
<正>青藏高原东缘系指岷山断块、龙门山构造带和成都前陆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在东缘地区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地壳缩短与隆升,并在造山带前缘形成前陆盆地,现今的盆原体制是一个统一的构造变形过程。晚第四纪以来...
周荣军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Ellis
文献传递
成都断陷区活动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判定被引量:9
1996年
成都断陷是龙门山前缘重要的第四纪构造盆地。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泉山西坡断裂对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晚第四纪时,成都断陷遭受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使断陷盆地边缘和内部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具逆冲运动性质,并导致龙门山前山断裂、龙泉山西坡断裂和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上中、强地震的发生。研究表明,上述3条断裂均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能力。
唐荣昌黄祖智钱洪龚宇文德华马声浩周荣军
关键词: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被引量:144
2006年
青藏高原东缘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在解析该地区主干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的基础上,对一批断裂运动学和史前强震活动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岷山断块中,虎牙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1.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 mm/a。岷江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37 mm/a^0.53 mm/a之间,左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在龙门山构造带中,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均在1 mm/a左右,且几条主干断裂的右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相当。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和GPS测量资料,建立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向南东方向逸出的构造变形模式。
周荣军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 Ellis何玉林王凤林黎小刚
关键词:构造地貌滑动速率青藏高原东缘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现今运动性质探讨
<正>2013年8月28日和8月31日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交界地区发生Ms5.2、Ms5.9地震,两次地震相距约10km,期间又发生多次强余震。作为发震构造的德钦-中甸-大具断...
王明明周荣军李大虎史丙新
关键词:断裂带正断层
文献传递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被引量:37
1999年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形态及与之相关的发震构造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基于野外新发现的南北向活动断裂以及叠溪地震地面破裂的研究。
钱洪周荣军马声浩黎小刚
关键词:叠溪地震岷江断裂等烈度线发震构造地震
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地壳隆升的约束被引量:51
2005年
青藏高原东缘处于不均衡状态,自西而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弱负均衡重力异常区、龙门山正均衡重力异常区和四川盆地负均衡重力异常区,表明该区的不均衡状态并未导致Airy均衡运动的产生,即龙门山没有均衡下降,而处于不断的隆升状态,显示该地区反均衡运动的构造抬升是导致龙门山隆升的主因。本次采用似三度体重力异常计算方法对该区的正均衡重力异常进行模拟和反],研究了大尺度地貌分异与均衡重力异常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龙门山的下地壳顶面抬升了11.2~12.6km,造成了龙门山的正均衡异常,揭示了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龙门山的表面隆升是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相叠加的产物。
李勇徐公达周荣军A.L.DensmoreM.A.Ellis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地壳隆升
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被引量:5
2013年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Ⅶ度,等震线沿鲜水河断裂呈NW-SE向的不规则椭圆形,NW部的面积明显大于SE部。综合分析认为,震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本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高频成分高度吻合是震害偏重的主要原因,"崩科"藏式建筑抗震性能较差亦加重了震害。联系到本次地震P波向NW方向传播速度明显快于SE方向、等震线形态以及余震稀少等事实,推测这次地震系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的远程触发,导致鲜水河断裂上应力调整而产生弹性回跳的结果。
周荣军赖敏李大虎梁明剑龙锋黎小刚龚宇
关键词:强震记录震害鲜水河断裂
汶川Ms8.0地震四川及邻区数字强震台网记录被引量:14
2010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是龙门山构造带逆冲–右旋错动的结果,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结合陕西、甘肃部分台站观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绘制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呈长轴为NE方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与地震影响烈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上盘效应,即沿破裂传播的NE方向加速度峰值衰减显著慢于SW方向;而处于断层NW上盘的地震动峰值衰减明显慢于SE下盘,出现系统性偏高现象,且在发震断裂的映秀—北川段更为显著,与震源破裂的方式和过程具相关性。另一个现象是近发震断裂的竖向(UD)与水平向(H)地震动峰值的比值明显高于远场,在近断层附近比值在1.0左右,与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比值2/3存在较大差异。随断层距的增加,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逐渐移向长周期,当断层距大于200km时更为显著,但在近断层100km时存在速度大脉冲现象。
周荣军赖敏余桦龙承厚王世元亢川川梁明剑
关键词:测震学强震记录加速度反应谱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第三纪盐源构造逸出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构造控制被引量:14
2001年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 ,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 ,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 ,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具有总体先向上变细后向上变粗变浅的完整沉积旋回 ;盆地自南而北的充填样式总体显示为冲积扇 (水下扇 )—深湖—湖沼—河流冲积平原 ,为一个南厚北薄楔形盆地 ,沉积特征表明该盆地具有单断张性盆地的充填特征 ,盆地的性质属构造逸出盆地。其成因机制为在印亚碰撞导致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过程中 ,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作用使该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下逆冲系统转变为引张状态下的向南东的构造逃逸系统 ,从而在川滇块体内形成晚第三纪盐源盆地 ,盆地的长轴垂直于川滇块体南东向挤出方向。因此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是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的沉积响应 ,沉积物的时代研究表明川滇块体这次挤出构造事件出现的时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 ,其与 Tapponnier(1986 )
李勇侯中健司光影周荣军梁兴中
关键词:晚第三纪青藏高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