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

作品数:142 被引量:877H指数:1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5篇天文地球
  • 3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7篇龙门山
  • 34篇地震
  • 27篇盆地
  • 18篇三叠
  • 18篇汶川地震
  • 17篇青藏高原
  • 16篇三叠世
  • 16篇晚三叠世
  • 15篇地貌
  • 15篇孔店组
  • 14篇青藏高原东缘
  • 13篇前陆
  • 13篇前陆盆地
  • 13篇陆盆
  • 11篇须家河组
  • 10篇断层
  • 9篇地表破裂
  • 9篇隆升
  • 8篇凹陷
  • 7篇新生代

机构

  • 141篇成都理工大学
  • 36篇四川省地震局
  • 3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6篇成都地质矿产...
  • 1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3篇绵阳师范学院
  • 11篇中国石油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蜀通岩...
  • 2篇四川省核工业...
  • 2篇中海油研究总...
  • 1篇龙岩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41篇李勇
  • 53篇颜照坤
  • 38篇闫亮
  • 26篇周荣军
  • 23篇陈浩
  • 20篇肖敦清
  • 19篇董顺利
  • 18篇蒲秀刚
  • 16篇李敬波
  • 15篇丘东洲
  • 15篇袁淑琴
  • 14篇刘子藏
  • 13篇郑立龙
  • 12篇王锦程
  • 12篇赵国华
  • 11篇张威
  • 11篇韩冰
  • 10篇张毅
  • 10篇乔宝成
  • 9篇马博琳

传媒

  • 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第四纪研究
  • 9篇四川师范大学...
  • 9篇沉积与特提斯...
  • 7篇断块油气田
  • 5篇山地学报
  • 5篇四川地质学报
  • 5篇地质学刊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3篇现代地质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岩石学报
  • 3篇四川地震
  • 3篇石油地球物理...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2015年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矿物岩石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11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18篇2015
  • 12篇2014
  • 11篇2013
  • 7篇2012
  • 22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Ⅲ段辫状河相高分辨率层序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研究了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Ⅲ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两个中期和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短期、中期旋回都可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两类。深入探讨了不同结构类型和充填样式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为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长期及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
陈蓉李勇丘东洲肖敦清武战国张连雪孙晓霞赵瞻高玄
关键词:新近系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渤海湾盆地
印支期泸州-开江古隆起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
2023年
印支期泸州-开江古隆起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由于其顶部广泛发育的岩溶不整合面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关于该古隆起的形成时间及成因机制长期存在很大分歧,既影响了对印支期上扬子地区构造演化的认识,也不利于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地震、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详细分析泸州-开江古隆起顶部不整合面,结合区域构造事件、全球海平面变化等资料,利用前陆盆地系统演化模型对泸州-开江古隆起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泸州-开江古隆起的形成及发展期在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消亡于瑞替期,该古隆起是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系统的一个组成单元——前缘隆起,其演化过程主要受控于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楔的构造负载和前陆盆地沉积物的沉积负载.晚三叠世,在华北板块和羌塘地体共同向扬子陆块西缘汇聚的构造背景下,扬子陆块西缘发生NW-SE向地壳缩短,导致龙门山造山楔向扬子克拉通的逆冲推覆作用,控制了泸州-开江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颜照坤颜照坤李勇任聪邵崇建董顺利董顺利叶婷婷
关键词: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系统四川盆地动力学机制
汶川(M_s8.0)地震的河流地貌响应被引量:12
2013年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_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响应。本文在整合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地形和水系变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标定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走滑型构造作用对河流坡折点、河流转折点、河道走向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平行的走滑-逆冲断层对河流地貌与不规则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讨论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隆升作用对河床梯度剖面的影响,探讨了汶川地震和暴雨驱动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及其剥蚀卸载作用对河道地貌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驱动的右行走滑作用导致水平位错和偏转,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流向的转折点;2)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作用导致的垂向位错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坡折点;3)汶川地震驱动的活动断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控制作用;4)汶川地震驱动抬升作用导致河床梯度平衡剖面和剥蚀基准面的变化;5)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使得该地区剥蚀作用加强,同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导致了龙门山造山带的物质亏损;6)龙门山地形雨的"雨影区"产生的强降雨带与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表破裂带和滑坡带的空间分布位置一致,暴雨季节来临时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洪水,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因此认为,在龙门山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河流地貌和水系样式主要受地震构造活动控制。
李勇周荣军苏德辰Alexander L.Densmore丁海容陈浩闫亮颜照坤乔宝成马博琳云琨赵国华马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河流地貌泥石流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基于DEM数据的达日断裂构造地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基于90 m分辨率DEM,利用Arc GIS10.1软件对达日断裂地形起伏度、条带剖面、水系等方面进行提取分析,对其构造地貌特征进行研究。从最大高差-面积比法得到最佳分析窗口为43×43,其最大高差稳定的区域范围为14.98 km2。地形起伏度在15~870 m,地形起伏度大于270 m的区域占83.89%,其中起伏度大于575 m的区域占48.50%,其地形以山地地形为主。研究区的坡度在0°~50°,并且起伏度大的区域往往坡度也比较大,其受区域构造活动性影响比较大。研究区域内山体上部有多级夷平面发育,主要夷平面是4 400 m和4550 m左右,最高海拔约为4 720 m,最低海拔约为4 100 m。研究区内水系比较发育,研究区水系密度在0~0.81 km/km2,水系流向和水系密度大致NW向,与断裂走向大致相当,故研究区的水系受断裂活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受活动构造影响所控制,其造成地形起伏度较大,在达日断裂的影响下,断裂上下盘的地貌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游建飞李勇王腾文
关键词:构造地貌起伏度水系
四川盆地乐地1井须家河组泥页岩段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差异性对比被引量:6
2018年
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不同层段黑色泥(页)岩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分形差异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乐地1井须家河组全取心段泥页岩地层进行系统采样,进行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X射线全岩和黏土矿物含量、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温氮气吸附等测试,并采用基于FHH模型的分形维数计算模型,得到不同层位和不同孔径范围的页岩孔隙双重分形维数。结果表明:随着埋深增加,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页岩样品孔隙结构参数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页岩孔隙BET比表面积逐渐增大、BJH平均孔径逐渐减小和BJH总孔体积不断增大的特征,且须一段泥页岩孔隙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比上覆的2个层位发生数量级的倍增。须家河组各层位黑色泥页岩均具有双重分形特征,存在明显的孔径分界点,且各段都具有大孔隙分形维数均值D_1均大于相应层位小孔隙分形维数均值D_2的特征,表明大孔隙比小孔隙的结构更复杂,体现了层内不同孔径范围孔隙复杂程度的差异性;而页岩随TOC含量和Ro的增大,须一段D_1、D_2值均比上覆页岩层位大,体现了层间差异性。孔隙结构参数、TOC含量和Ro是影响页岩孔隙复杂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具备高D_2值(吸附能力)和低D_1值(渗流能力)的页岩储层最优。
邓涛李勇汪正江余谦胡文超赵少泽董顺利
关键词:等温吸附孔隙结构黑色页岩须家河组
帕隆藏布流域低频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分析——以倾多镇抄布隆巴泥石流为例被引量:6
2019年
2017年8月3日西藏波密县倾多镇抄布隆巴暴发泥石流,此前70余年未暴发过泥石流,作为帕隆藏布流域典型的低频泥石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为大量的冰川融水使位于沟源处的大量冰水堆积体处于饱和状态,使土体内部摩擦系数大大降低,黏聚力急剧减小,超过土体稳定性临界点突然发生溃决及大规模崩滑,致使沟道内堆积的大量冰水堆积物进入沟道形成泥石流。并采用形态实测法和称重法等方法计算其流量、流速及重度。通过分析抄布隆巴泥石流的成因,对帕隆藏布流域低频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帕隆藏布流域低频泥石流大部分以冰川型泥石流为主,且预测区域内泥石流沟将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具多频次、多成因、规模不等的暴发趋势。
曾宪阳张佳佳杨东旭王军朝高波李勇
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研究——以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为例被引量:8
2010年
针对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期湖盆类型为陆相断陷盆地这一特点,采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确定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将研究区孔店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通过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建立了古近系孔店组的等时构造-层序地层格架,实现了孔南地区的层序地层对比。最后分析了孔南地区孔店组的生储盖组合模式以及油气分布规律,为孔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思路。
彭海艳刘家铎李勇李勇肖敦清刘子藏袁淑琴蒲秀刚丘东洲韩冰兰亚萍李丽冯境权颜照坤
关键词:陆相层序地层学孔店组层序界面
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被引量:8
2015年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道的纵剖面,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分析龙门山不同位置的地形特征。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①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②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尚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③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④龙门山不同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表明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龙门山北段则具有较弱的构造活动性、较低的隆升速率,并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李奋生赵国华李勇李勇颜照坤梁明剑闫亮李敬波郑立龙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及其水系的响应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龙门山地区15条河流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来分析龙门山不同段落的地形形态特征。初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2)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3)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4)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控制了该地区地貌、水系演化过程,并且导致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李奋生赵国华李勇李勇梁明剑闫亮颜照坤李敬波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叠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
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邵崇建董顺利
关键词: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