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忠

作品数:222 被引量:1,092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8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5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9篇帕金森
  • 57篇帕金森病
  • 49篇细胞
  • 38篇胶质
  • 32篇胶质瘤
  • 27篇手术
  • 24篇干细胞
  • 22篇外科
  • 19篇脑胶质瘤
  • 18篇丘脑
  • 16篇颅内
  • 16篇基因
  • 15篇神经干
  • 15篇神经干细胞
  • 15篇丘脑底
  • 15篇丘脑底核
  • 15篇肿瘤
  • 15篇疗效
  • 12篇电刺激
  • 11篇手术治疗

机构

  • 143篇南方医科大学
  • 74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复旦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6篇南昌大学第一...
  • 5篇北京军区总医...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解放军第30...
  • 2篇解放军第30...
  • 2篇广州华侨医院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219篇张世忠
  • 101篇徐如祥
  • 38篇张旺明
  • 38篇柯以铨
  • 30篇徐强
  • 28篇姜晓丹
  • 25篇卢凤飞
  • 22篇郭燕舞
  • 18篇卢国辉
  • 17篇何骁征
  • 16篇李明
  • 15篇薛杉
  • 15篇周青
  • 11篇王向宇
  • 11篇段传志
  • 10篇郭再玉
  • 10篇陈镇洲
  • 10篇姚晨
  • 9篇邹志浩
  • 9篇王清华

传媒

  • 64篇中华神经医学...
  • 13篇中华神经外科...
  • 1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1篇第一军医大学...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立体定向和功...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3篇微侵袭神经外...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新疆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11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15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15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0篇2006
  • 7篇2005
  • 20篇2004
2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能量多普勒评价高级别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血管生成水平的相关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血管指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及术中能量多普勒应用对提高超声识别胶质瘤与瘤周水肿能力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肿瘤根治术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于肿瘤切除术中行能量多普勒检查,选取瘤灶及瘤周水肿目标区域,以Photoshop7.0软件分别测量血管指数(VI)。术中定点取材,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值。对VI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间VI和MVD。结果胶质瘤瘤灶内能量多普勒VI测定结果为13.52±3.57,明显高于瘤周组织内能量多普勒血流指数(VI=7.69±2.46)(t=0.00,P<0.01)。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值,胶质瘤瘤灶内MVD为38.48±8.47个/HP,瘤周组织MVD计数为13.52±3.57个/HP,两者间差异显著(t=0.00,P<0.01)。在胶质瘤瘤灶内及瘤周组织内,能量多普勒VI与MVD测值均有良好相关性(瘤灶内r=0.7248,P=0.0000;瘤周组织内r=0.6608,P=0.0002)。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中采用能量多普勒进一步准确区分瘤灶与瘤周水肿组织的病理学基础是二者间血管生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二者能量多普勒VI间差异显著,且均与其对应组织MVD具有良好相关性,证实了能量多普勒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但具体应用技术方法尚待进一步完善。
陈运洪张世忠肖莎柯以铨徐如祥唐晓明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能量多普勒微血管密度血管指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样神经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及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法。方法 分离脐带间充质组织,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脐带MSCs.原代培养于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周期,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二步法诱导分化P3代脐带MSCs,培养3、6、9d后终止诱导,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分化后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ⅢSE)的表达。结果 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形态呈相对均一的成纤维样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P3代细胞CD29、CD44、CD73、CD90、CDl05、CDl66表达阳性,而CD34、CD45、CDl9、CD31、HLA—DR表达阴性。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处于GO~G1期细胞占91.13%;诱导分化后细胞多数为两级.形态与神经元相似.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诱导9d时细胞NSE、TH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9.5%和8.9%,Westo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诱导6d时细胞NSE表达明显,TH仅有弱表达,诱导9d时TH、NSE均表达明显。结论 脐带间充质组织中能分离出MSCs,且能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李振勇李明卢国辉刘晓平张世忠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
人流术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年
人工流产术是产科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不适宜妊娠对母体的损害和终止畸形胎儿的发生。人流手术应用于胎儿和母体因素异常不能继续妊娠者,手术对母体仍有一定损伤,引起机体全身机能改变,并发症并不少见。人流术后脑梗死是妊娠罕见的并发症,文献报告较少,容易忽视,一旦发生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人流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刘东媛李正良刘妮英汪向红杜美玲陈小奇张红波张红波张世忠李明昌
关键词:人流综合征脑梗死
恶性脑胶质瘤131I-chTNT(COTARA)靶向治疗的临床总结
目的:分析与评价I-chTNT(COTARA)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得出该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方法:总结2001.1—2002.6我科收治的20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病人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随访至今。结果:1...
周青张世忠徐如祥
文献传递
人酪氨酸羟化酶转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获稳定表达的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徐强徐如祥姜晓丹张世忠郭再玉
关键词:转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细胞移植帕金森病
氩氦冷冻治疗后的荷C6胶质瘤大鼠的磁共振成像和病理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荷C6胶质瘤大鼠经氩氦刀治疗后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的变化。方法将51只Wistar大鼠背部皮下植入体外扩增的C6胶质瘤细胞,制作荷C6胶质瘤的动物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暴露肿瘤后只插入冷冻刀头不启动氩氦冷冻系统,n=18),外科手术切除组(将肿瘤完整切除,不进行冷冻操作,n=15)和氩氦冷冻组(暴露肿瘤后启动氩氦冷冻系统,n=18)。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MRI影像变化,应用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外科手术成功切除胶质瘤。氩氦冷冻组MRI显示T1WI信号较术前增强,T2WI信号较术前减低假手术组治疗后MRI无明显变化。氩氦冷冻组肿瘤组织Tunel染色可见大量凋亡细胞,外科手术切除组及假手术组可见少量散在的凋亡细胞。结论经氩氦刀治疗胶质瘤MRI提示肿瘤细胞变性坏死.病理学提示可以介导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李明黄凡衡胡丽娟周媛姜晓丹常海刚卢凤飞陈强张世忠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氩氦刀磁共振成像
单侧毁损术后行对侧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单侧苍白球(Gpi)联合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后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跟踪随访42例单侧Gpi+Vim核毁损术后行对侧STN-D...
卢国辉张世忠陈强卢凤飞姚晨肖振勇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丘脑底核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中间核
文献传递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12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用球囊对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2例病人均一次栓塞成功,栓塞后症状消失,其中4例病人视力改善,2例失明病人视力分别恢复至0.1及0.3。1例于栓塞后1年出现患侧末梢血管脑梗塞,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积极治疗后恢复。结论:应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段传志李铁林张世忠
关键词:海绵窦颈内动脉瘤可脱性球囊
毁损伏隔核、扣带回前部对海洛因成瘾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毁损海洛因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扣带回前部,利用条件性地点偏好实验测定术前、术后成瘾大鼠对注射海洛因的偏好分,评价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的作用。结果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能够完全消除条件性地点偏好,毁损扣带回前部明显减少条件性地点偏好。术后未见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伏隔核和扣带回是调节强化作用的重要位置;本实验为阐明药物依赖机制及指导临床药物依赖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剑张世忠刘灵慧梁军潮
关键词:海洛因伏隔核扣带回前部
移动式头颈MRI系统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初探
2023年
目的探讨移动式头颈MRI系统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22年6月至9月应用移动式头颈MRI系统扫描213例颅脑疾病患者,随机选取10例典型患者的移动式头颈MRI图像和3.0T常规MRI图像,比较其不同序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选取31例特殊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为特殊患者组,30例普通患者为普通患者组,比较2组患者移动式头颈MRI图像综合诊断度评分的差异;统计比较3.0T常规MRI和移动式头颈MRI不同序列噪声强度的差异;招募神经外科中心自2022年7月至8月住院的20名听力正常的志愿者,先后行3.0T常规MRI与移动式头颈MRI扫描,采用5分制法评价常规3.0T MRI、移动式头颈MRI不同序列的主观噪声强度。结果与3.0T常规MRI图像比较,移动式头颈MRI图像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的SNR、CNR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殊患者组和普通患者组移动式头颈MRI图像综合诊断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0T常规MRI比较,移动式头颈MRI不同序列的噪声强度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T常规MRI比较,志愿者对移动式头颈MRI不同序列的噪声强度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式头颈MRI系统于床旁扫描时安全便捷,成像质量达标,患者舒适度高,适合在神经外科应用。
朱洪伟陈厚民基曾龙肖青山谢韬郭燕舞张旺明王清华段传志张世忠柯以铨郭洪波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神经外科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