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席强敏

作品数:35 被引量:788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实证
  • 10篇京津
  • 10篇京津冀
  • 9篇制造业
  • 8篇服务业
  • 7篇生产性服务业
  • 7篇城市
  • 5篇实证分析
  • 5篇实证研究
  • 5篇分工
  • 5篇产业分工
  • 4篇碳排放
  • 4篇产业结构
  • 3篇都市
  • 3篇人口
  • 3篇生产性服务业...
  • 3篇区域产业分工
  • 3篇面板数据
  • 3篇京津冀区域
  • 2篇地价

机构

  • 23篇北京大学
  • 23篇南开大学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34篇席强敏
  • 17篇李国平
  • 5篇陈曦
  • 4篇孙铁山
  • 4篇江曼琦
  • 3篇孙瑜康
  • 3篇原嫄
  • 2篇张杰斐
  • 2篇王帅
  • 1篇陈红霞
  • 1篇张志强
  • 1篇魏文栋

传媒

  • 4篇经济地理
  • 4篇中国地理学会...
  • 3篇河北学刊
  • 3篇地理研究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流通经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经济师
  • 1篇经济研究
  • 1篇经济问题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经济科学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城市问题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人口与发展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政府对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研究
城市空间严重超载,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城市内部空间,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构筑全新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成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必然选择,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假设一个不存在中心城区的均质的城...
席强敏
关键词:政府管理
文献传递
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9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被引量:29
2012年
综合应用传统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面板数据估计模型,对2001~2009年间中国152座不同规模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以及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效率影响因素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的综合效率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大体呈倒U型变化;特大城市的规模效率偏低,相对于产出水平,要素总投入显然过多;大型和中型城市的规模效率接近最优水平,但由于纯技术效率水平偏低,投入要素的利用水平不高,限制了城市综合效率的提高。
席强敏
关键词:城市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
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基于多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人类行为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可能对全球发展方向和方式产生重大的作用,为新一轮国际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增加了诸多可能性。本文在对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础上,结合近二...
原嫄席强敏孙铁山李国平
关键词:碳排放量产业结构误差修正模型
北京制造业企业对河北投资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5年
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实证刻画北京制造业企业在河北发生的实际完成投资的空间格局,揭示在首都功能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空间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以北京为中心,呈现随距离衰减的特点,整体投资呈圈层状布局;企业投资重视当地劳动力平均工资,资本密集型企业偏好工资高、劳动力素质好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好接近机场、交通通达度高的临近北京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好经济社会环境优越,教育、医疗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发区特别是国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将提高地区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揭示和验证了具有明显发展差距的大都市区域内部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投资的空间布局规律。
王帅席强敏李国平
关键词:制造业投资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与空间分布——基于面板工具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1
2016年
利用2003-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面板工具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动态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差距在逐渐减小;2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分行业看,市场潜能仅对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对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3市场潜能有效地带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潜能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真实需求。基于此,建议中国未来应提高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能,带动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非中心城市的本地化专业服务水平,以满足非中心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距离限制不能从中心城市获得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席强敏陈曦李国平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基于人口聚集视角被引量:46
2015年
基于人口聚集的新视角,以一定人口密度下连片聚集的人口规模为标准,测度分析我国主要城市化地区的状况,结果表明:主要城市化地区具有高度聚集的特征;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与基于聚集视角的主要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10年来人口大规模向主要城市化地区聚集,但其面积扩大快于人口增长;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设计的主要城市化地区范围过大、现状聚集性较差,不利于我国集约紧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施。
江曼琦席强敏
关键词:人口聚集人口密度
北京市创新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被引量:45
2017年
创新对邻近性的高度依赖使得创新活动在城市层面最为活跃和丰富,但由于城市内部创新数据的缺乏,大多数的创新研究都停留在国家和区域尺度,而城市内部创新活动研究一直难以获取。利用北京市乡镇街道层面的专利数据,深入分析了城市内部创新集聚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北京市的创新活动高度集聚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在市域内形成了中关村—上地、望京、CBD、金融街、亦庄经济技术开区、丰台科技城6个创新集群。(2)城市内部创新集聚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两类因素的影响。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研发投入是影响本地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地区的科技服务水平、产业多样化程度、制造业基础、大公司比例等创新环境因素也对本地的创新集聚有重要影响。(3)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研发投入、地区科技服务业水平和产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周边地区的创新产出。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和地区产业多样性水平比大学和研究机构研发投入、地区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溢出范围更大。
孙瑜康孙铁山席强敏
关键词:创新环境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与空间分布--基于面板工具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2003-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市场潜能的空间特征,并基于面板工具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
席强敏陈曦李国平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被引量:50
2015年
生产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合理分工对于实现京津冀地区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2003-201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的空间外溢效应。主要结论:1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中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河北省11个城市则呈现出专业化特征,大多专注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并且从动态上两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呈现趋同的趋势;3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化程度较高,而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的地方化程度则明显偏低。4地方化程度较低的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显著,但受交易成本和对"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50 km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而地方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外溢效应则不显著。信息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溢出仅体现在相邻城市之间。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越低,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越易实现。
席强敏李国平
关键词:区域产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
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区面板数据,聚焦于城镇化水平与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是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以中国各省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份额反映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6.26%后,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再推动制造业份额上升,反而会导致其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3种类型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份额变化和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并印证了制造业内部存在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此外,交通设施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也会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陈曦席强敏李国平
关键词:制造业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