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晓军

作品数:90 被引量:1,002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天文地球
  • 14篇水利工程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1篇冰川
  • 17篇气候
  • 15篇气候变化
  • 10篇湖泊
  • 10篇冰湖
  • 9篇数据集
  • 8篇冰川编目
  • 7篇遥感
  • 7篇土地利用
  • 7篇GIS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流线
  • 5篇径流
  • 5篇径流变化
  • 5篇湖冰
  • 5篇基于GIS
  • 5篇冰川变化
  • 4篇影响因素
  • 4篇植被

机构

  • 85篇西北师范大学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西...
  • 13篇云南大学
  • 4篇甘肃林业职业...
  • 4篇青海省气象科...
  • 4篇兰州资源环境...
  • 3篇兰州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3篇兰州交通大学
  • 3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四川省地质调...
  • 2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90篇姚晓军
  • 35篇孙美平
  • 13篇刘时银
  • 13篇李晓锋
  • 12篇张明军
  • 12篇祁苗苗
  • 11篇宫鹏
  • 10篇高永鹏
  • 9篇安丽娜
  • 7篇李龙
  • 6篇郭万钦
  • 5篇李忠勤
  • 4篇李净
  • 4篇张晓
  • 4篇许君利
  • 3篇石培基
  • 3篇刘普幸
  • 3篇王欣
  • 2篇蒋宗立
  • 2篇肖建设

传媒

  • 14篇地理学报
  • 11篇中国科学数据...
  • 9篇冰川冻土
  • 7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5篇干旱区地理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干旱区研究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甘肃科学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10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地表水体主要离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叶如藏布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7年
为调查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地表水环境特征,2015年9月在叶如藏布流域采集24个地表水体水样并对其水化学特征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叶如藏布流域水化学特征存在显著空间差异.随着海拔升高,地表水体p H值、TDS值呈微弱的减小趋势.24个水样中23个水样属于淡水,1个为微咸水.(2)叶如藏布流域内地表水阳离子主要为Ca^(2+),阴离子以SO_4^(2-)为主,其次为HCO_3^-,即地表水为Ca^(2+)-SO_4^(2-)型.(3)叶如藏布流域地表水中各离子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Cl^-、HCO_3^-、Na^+和K^+4种离子共源性好;阳离子的来源不同,Na^+和K^+主要来源于碳酸氢盐,Ca^(2+)主要来源于硫酸盐,而Mg^(2+)的来源比较广泛.(4)叶如藏布流域大部分离子主要来源于陆地,受陆源影响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Na^+
安丽娜姚晓军杨东孙美平祁苗苗宫鹏李晓锋高永鹏
关键词:离子组成水化学类型岩石风化
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刍议被引量:12
2006年
文章通过对G IS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G IS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应用途径以及在信息化水平不同地区应采取的策略。
姚晓军张富学孙美平
关键词:GIS中学地理教育
2000-2020年湟水流域植被NDVI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2023年
探究湟水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将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对流域内植被空间分异及变化的影响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流域植被NDVI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038/a,其中湟水沿岸及下游部分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同时新兴城镇与“引大济湟”工程区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2)整个流域内,气温和高程是影响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高程、土壤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3)各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素,呈现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的情况,气温与地貌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达到71.6%,对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4)流域植被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且自然因素的影响起主导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与地区生态工程逐步落实,流域植被覆盖情况正在转好。
吕勇修丽娜姚晓军
关键词:湟水流域NDVI
2013年西藏嘉黎县“7.5”冰湖溃决洪水成因及潜在危害被引量:34
2014年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13年7月5日,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忠玉乡发生"7.5"冰湖溃决洪水灾害事件,导致人员失踪,房屋被毁,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元.基于不同时间段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资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现导致"7.5"洪灾的溃决冰湖为然则日阿错.该冰湖溃决的直接诱因可能是雪崩和冰崩的共同作用,溃决前的强降水过程及气温的快速上升是其间接原因,而冰湖长期稳定的扩张导致水量聚集是其溃决并造成巨大灾害的基础.然则日阿错溃决后形成2个冰湖,面积分别为0.25 km2和0.01 km2,再次发生溃决的概率极小.这次溃决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事件阻塞了尼都藏布的罗琼沟及衣布沟,并形成2处面积分别为0.33 km2和0.13 km2堰塞湖,且存在溃决风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加强监测工作与排险工程实施.
孙美平刘时银姚晓军李龙
关键词:冰湖洪水泥石流
最小方差法在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05年
 依据200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在全面分析了甘肃省81个县(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可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陇中黄土丘陵、陇南山地、甘南高原和河西走廊5大土地利用区,这不仅揭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而且也为全省的农业区划和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姚晓军马金辉年雁云麻清源
关键词:最小方差法土地利用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2022年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开展矿山监测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区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由于具有大范围、多时相和综合性等优势,遥感技术已成为矿山监测的主要手段。针对矿山开发利用状况、地质灾害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等需求,系统总结了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所用的数据源、方法和模型。目前遥感监测数据源已趋于多样化并覆盖矿山监测各方面,得益于云计算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在矿山环境遥感监测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而多源数据融合、地物智能化提取、三维形变监测和定量反演等是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黄登冕张聪姚晓军杨显华刘娟
关键词:矿山遥感监测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生态环境
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矢量数据集被引量:2
2020年
冈底斯山(29°14′–33°42′N,78°52′–90°03′E)横贯西藏自治区西南部,西起喀喇昆仑山东南部的萨色尔山脊,东至纳木错西南与念青唐古拉山西段衔接,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是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南缘最为醒目的构造单元之一。冈底斯山西段属极大陆型冰川分布区,东段属亚大陆型冰川分布区,该区域的冰川变化对水资源有重要影响。本数据集基于修订后的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15–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高程数据,提取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矢量数据,并增加了冰川编码、名称、流域等相关信息。本数据集反映了2015–2016年冈底斯山的冰川分布情况,可作为该区域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基础数据。
刘娟姚晓军曹娟张大弘段红玉
关键词:冰川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被引量:19
2020年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祁苗苗祁苗苗姚晓军朱钰高永鹏刘宝康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被引量:81
2015年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②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③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④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⑤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孙美平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许君利
关键词:冰川编目冰储量气候变化
疏勒河中下游胡杨林土壤水盐空间变化与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基于河西走廊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天然胡杨林下8个采样点720个土壤样品和6.8524 hm2的7个样方,应用统计学及相邻格子法等研究了胡杨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而增加,土壤全盐量变化与之相反,两者在80 cm土层之上变化剧烈,之下变化平缓;土壤水盐含量变异差异明显,均属于中强度变异。各层土壤水盐含量存在着自中游向下游水分减少、盐分增加、表层聚盐加重的显著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胡杨林生长受到土壤水盐胁迫,种群结构残缺;下游胡杨林分偏老,稀疏矮小,已明显衰退。长此下去,下游胡杨林将因快速衰退演替而全部死亡。
刘普幸姚晓军张克新霍华丽
关键词:土壤水盐种群结构胁迫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