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美英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十一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分子
  • 3篇豆状核
  • 3篇豆状核变性
  • 3篇基因
  • 3篇分子诊断
  • 3篇肝豆状核
  • 3篇肝豆状核变性
  • 2篇遗传性
  • 2篇遗传性共济失...
  • 2篇神经元
  • 2篇突变
  • 2篇家系
  • 2篇共济失调
  • 2篇亨廷顿病
  • 1篇动态突变
  • 1篇多聚
  • 1篇遗传病
  • 1篇运动神经
  • 1篇运动神经元
  • 1篇运动神经元存...

机构

  • 5篇南京军区福州...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蔡美英
  • 6篇兰风华
  • 3篇严爱贞
  • 3篇曾健
  • 3篇柯龙凤
  • 1篇富显果
  • 1篇林炎鸿
  • 1篇涂向东
  • 1篇朱忠勇
  • 1篇邓小军
  • 1篇王水良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蔡美英兰风华
关键词:共济失调动态突变
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分子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从13例SMA患者、31名患者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和10份胎儿羊水标本,以及50名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同时也行常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分析。结果MLPA分析结果与常规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结果相符:13例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基因均呈纯合缺失,SMN2基因拷贝数的增加与SMA表型的严重程度(从Ⅰ型到Ⅲ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1名患者父母SMN1基因1拷贝的人数为29(占93.5%),2拷贝的为2(占6.5%);50名正常健康成人SMN1基因1拷贝的人数为1(占2.0%),2拷贝的为48(占96.0%);SMA患者父母组和健康正常成人组之间的SMNl基因拷贝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0例胎儿中2例存在SMN1的纯合缺失。结论MLP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SMA分子诊断新方法。
曾健柯龙凤邓小军蔡美英涂向东兰风华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一例脊肌萎缩症患者及其家系的SMN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 对1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SMN基因行突变分析。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T克隆-测序技术对患者SMN基因进行拷贝数分析和点突变的鉴定,应用MLPA和针对点突变区域的SMN基因第5外显子PCR-直接测序法对患者父母SMN基因进行拷贝数分析和点突变的证实,同时用200名正常人外周血进行相关位点对照研究。结果 患者具有1个拷贝的SMN1基因和1个拷贝的SMN2基因,在这个SMN1基因第230位密码子上存在1个未见报道的错义突变S230L(TCA→TTA);父亲具有两个SMN1和两个SMN2拷贝,其中1个SMN1基因存在S230L突变;母亲具有1个SMN1拷贝,而SMN2基因是纯合缺失的。200名对照中未发现该位点突变。结论 在1个SMA家系中发现了1个新的SMN1基因点突变,即S230L,并准确分析了此家系各成员的SMN基因型。
曾健林炎鸿严爱贞蔡美英柯龙凤兰风华
关键词:脊肌萎缩症SMN基因突变分析
一个亨廷顿病家系的HTT基因诊断研究
2009年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运动障碍、精神异常和智能衰退。病理上表现为选择性的皮层、尾状核、壳核神经元变性,受累神经元的细胞内可见到颗粒状或纤维丝样的包涵体。1993年发现的HD疾病基因。
蔡美英严爱贞曾健王水良朱忠勇兰风华
关键词:HTT病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元变性亨廷顿病
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病和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子诊断方法研究
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肝豆状核变性、Huntington舞蹈病、遗传性共济失调三种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
蔡美英
关键词: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病遗传性共济失调分子诊断
文献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诊断新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对肝豆状核变性进行分子诊断新方法,并应用在临床上。方法 先循基因组途径,采用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中国人第一热点(R778L)及第二热点(T935M)突变。对无第一、二热点突变的,采用长链RT-PCR技...
蔡美英严爱贞柯龙凤富显果兰风华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分子诊断
文献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该病常起病于青少年时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WD基因的成熟mRNA编码1个含1 41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即-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参与铜的跨膜转运。所有WD患者都有ATP7B基因突变。目前国际上已被检测的有300多种突变。WD临床表现的复杂性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迫切需要建立准确、快速的分子诊断方法,并进行症状前诊断或产前诊断。
蔡美英兰风华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