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道锋

作品数:184 被引量:555H指数:1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4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5篇胶质
  • 60篇胶质瘤
  • 54篇手术
  • 54篇细胞
  • 32篇显微手术
  • 30篇手术治疗
  • 29篇脑胶质瘤
  • 26篇颅内
  • 25篇动脉瘤
  • 21篇蛋白
  • 20篇显微手术治疗
  • 19篇外科
  • 17篇胶质瘤细胞
  • 15篇脑膜
  • 14篇血管
  • 14篇显微外科
  • 13篇动脉
  • 13篇脑膜瘤
  • 11篇术后
  • 10篇入路

机构

  • 183篇武汉大学
  • 5篇鄂州市中心医...
  • 2篇广州军区武汉...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湖北医科大学...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荆州市第二人...
  • 1篇武警湖北总队...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 1篇随州市中心医...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黄石市第一医...

作者

  • 184篇田道锋
  • 174篇陈谦学
  • 90篇吴立权
  • 68篇陈治标
  • 65篇张申起
  • 63篇刘宝辉
  • 49篇王军民
  • 40篇蔡强
  • 34篇刘仁忠
  • 33篇郭振涛
  • 32篇冀保卫
  • 29篇王龙
  • 25篇徐海涛
  • 22篇王国安
  • 17篇叶应湖
  • 16篇纪振刚
  • 16篇李明昌
  • 13篇杨吉安
  • 13篇易伟
  • 12篇黄书岚

传媒

  • 51篇中国临床神经...
  • 28篇中华实验外科...
  • 17篇第16届中南...
  • 8篇中华医学会神...
  • 7篇临床外科杂志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卒中与神经疾...
  • 3篇肿瘤防治研究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神经肿瘤...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29篇2013
  • 13篇2012
  • 26篇2011
  • 17篇2010
  • 17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1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摘除策略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颅内异物的临床特点、诊断、摘除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采用cT及x线片定位联合术中C形臂x线机及超声定位,进行开颅异物取出手术,共取出异物35块,1例因术中异物移位,未能全部摘除,行二次手术摘除。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4—5分)16例,差(2~3分)3例,死亡(1分)1例。结论术前采用CT及x线片定位,术中C形臂x线机及超声定位辅助有利于开颅异物取出,患者预后满意。
张申起陈谦学陈治标郑必全田道锋蔡强彭彬
关键词:脑损伤颅内预后
硬脑膜外来源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0年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起源于颅内淋巴、网状细胞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好发于脑实质内,过去一般认为该肿瘤发病率较低,但近年米,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的增多、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PCNSL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该类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硬脑膜外来源的原发性颅内淋巴瘤1例,
党燕威陈谦学田道锋连海伟
关键词:硬脑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与目的: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胶质瘤是神经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对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药物浓度梯度与U251细胞分别共培养24、48和72h后,应用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U251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Annexin V-FITC/PI法经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检测IκB-α的RNA含量,免疫印迹检测IκB-α蛋白、磷酸化IκB-α蛋白和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结果:MS-275能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MS-275药物浓度40nmol/mL,与U251共培养72h,细胞增殖抑制率为(79.0±1.7)%;经药物作用72h后,U251细胞凋亡率为(29.000±2.306)%;实时定量PCR检测IκB-α的RNA含量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免疫印迹检测提示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κB-α蛋白磷酸化被抑制,PARP被剪切。结论:MS-275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是通过抑制IκB-α蛋白磷酸化诱导凋亡实现的。
冀保卫陈谦学田道锋吴立权刘宝辉郭振涛王龙朱晓楠张申起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胶质瘤IΚB-Α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2010.3期间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
田道锋陈谦学吴立权张申起陈治标王龙王军民蔡强
动脉瘤性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多元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4%,19/27)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者(44.4%,12/27)(P<0.01);Hunt-Hess分级Ⅲ-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0%,21/28)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38.5%,10/26)(P<0.05);3 d后手术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0%,21/30)明显高于3 d内手术患者(41.7%,10/24)(P<0.05)。结论SAH的Fisher分级>Ⅱ级和Hunt-Hess分级>Ⅱ级是颅内动脉瘤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罗勇吴立权陈谦学田道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颅内动脉瘤
钝性颅脑损伤后乙状窦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讨论钝性颅脑损伤后乙状窦栓塞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在SCIE中搜索从1995至2010年1月的关于钝性颅脑损伤后的乙状窦栓塞的相关文章,共7项研究中的15名
王龙陈谦学王峻徐海涛陈治标田道锋
脑胶质瘤致癫痫因素临床分析被引量:24
2007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致癫痫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37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37例脑胶质瘤中51例(37.23%)伴发癫痫。肿瘤主体位于额叶、颞叶部位者癫痫发病率高,具有钙化、肿瘤累及皮层和没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胶质瘤容易引发癫痫,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癫痫发病率明显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P<0.05)。结论胶质瘤伴发癫痫与其病理类型、肿瘤生长部位及特征有关;癫痫发作类型与肿瘤所在部位密切相关。
郭熙雄陈谦学田道锋吴立权陈伟
关键词:癫痫胶质瘤水肿占位效应钙化
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及神经功能保护
2011年
目的探讨大型(直径≥3cm)桥小脑角肿瘤的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方法及神经功能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的32例大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全切除28例(87.5%),次全切除4例(12.5%)。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8%(30/32),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I、Ⅱ级)保留率为78.1%(25/32),听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7.5%(28/32),听力保留率68.8%(22/32)。结论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切除肿瘤。
田道锋张申起陈谦学吴立权王军民蔡强陈治标郑必全
关键词: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神经功能保护
应用热诱导凋亡法制备靶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疫苗
2012年
目的应用热诱导凋亡U251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观察其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能力,探讨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机制。方法应用改良Inaba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诱导出树突状细胞,应用电镜和流式细胞技术行表型鉴定,然后和经热诱导凋亡的胶质瘤细胞共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疫苗,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疫苗在体外促T细胞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将疫苗经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体内,检测体内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结果44℃孵育3h能有效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凋亡率达(40.10±1.08)%。负载凋亡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能有效促进T细胞增殖,增加干扰素(IFN)-γ的分泌,并随效靶比增加,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率增大。体内注射疫苗4周后,治疗组肿瘤体积(301.704±21.659)mm2,空白对照组为(487.116±65.97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诱导凋亡胶质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在体外有效促进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胶质瘤细胞,有效抑制体内肿瘤生长。
冀保卫陈谦学刘宝辉吴立权田道锋郭振涛纪振刚
关键词:脑胶质瘤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疗法
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显微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经枕下后正中入路29例,远外侧入路14例.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出院时按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38例,差(2~3分)4例,死亡(1分)1例.结论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依据术前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张申起彭彬陈治标田道锋蔡强刘宝辉陈谦学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预后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