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0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大学生
  • 3篇少年
  • 3篇青少年
  • 3篇教养方式
  • 3篇父母教养方式
  • 2篇心理
  • 2篇欺骗行为
  • 2篇情境
  • 2篇自杀
  • 2篇自杀态度
  • 2篇自杀意念
  • 2篇自我概念
  • 2篇自我同一性
  • 2篇良心
  • 2篇记忆
  • 2篇公平
  • 1篇大学生学业
  • 1篇大学生自我同...
  • 1篇道家
  • 1篇道家思想

机构

  • 15篇湖南师范大学
  • 4篇长沙理工大学

作者

  • 17篇熊恋
  • 8篇凌辉
  • 5篇唐钦
  • 4篇张建人
  • 3篇叶玲
  • 2篇燕良轼
  • 2篇杜继军
  • 2篇黄续
  • 2篇喻玲
  • 2篇马欣仪
  • 1篇胡燕
  • 1篇杨喜英
  • 1篇李新利
  • 1篇谢健
  • 1篇李海亮
  • 1篇郭雨薇
  • 1篇张顺康
  • 1篇唐宁
  • 1篇伍晗

传媒

  • 9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社会心理科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校园心理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特殊训练营学校的难管教儿童120名和普通中学生105名,用EMBU来评估父母教养方式,用SCL-90来评估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常模。普通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的得分显著高于难管教儿童;而普通中学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的得分显著低于难管教儿童。结论:难管教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父母较多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少的使用积极教养方式。
熊恋凌辉叶玲
关键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方法:选取705名高一至大四年级年龄在14-25岁之间的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结合访谈法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特点进行考察。结果:①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年级差异显著,同一性获得表现出随年级而递增的趋势;同一性延缓得分在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大二、大三年级的同一性早闭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三的同一性早闭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同一性扩散上表现为高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②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得分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④同一性发展的各个状态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随年龄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个维度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城乡差异。
张建人杨喜英熊恋凌辉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心理测验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价值探索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综述与研究生心理状况有关的研究,分析了研究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由此,进一步归纳心理测验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及弊端。最后,重新思考了心理测验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建设性地提出4点建议。
杜继军熊恋唐钦
关键词:心理测验研究生教育
不同自我损耗情境下良心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公平感的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考察在自我损耗和公平/不公平情境下,良心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一以13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双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损耗(高损耗、低损耗)和良心(高良心、低良心),因变量为欺骗行为(点游戏任务的实验测试正确率)。实验二以98名高良心组为被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公平感(公平感组、不公平感组、对照组),因变量同实验一。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自我损耗和良心主效应显著,两者交互作用显著,即在高自我损耗情境下,高良心组的点游戏任务正确率没有降低;实验二结果显示在高自我损耗情境下,不公平感组的高良心者的点游戏任务正确率低于公平感组,欺骗行为多于公平感组。结论:良心能抑制个体的欺骗行为,自我损耗会增加欺骗行为,良心的抑制作用比自我损耗的增进作用更强,但这种抑制作用也无法抵御不公平情境带来的冲突。
熊恋陶传谱燕良轼胡燕胡燕
关键词:良心欺骗行为公平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张建人凌辉谢健熊恋马欣仪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人格障碍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特点。方法:从湖南某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EOM-EIS-II量表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结果:(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城乡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总体获得、总体延缓、总体早闭、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延缓和人际获得7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唐钦熊恋黄续
中学生的记忆参照效应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记忆参照效应及亲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R/K范式,比较中学生在自我参照、朋友参照、母亲参照、语义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效果。结果:①R/K判断、参照条件的主效应显著,两者交互作用显著,朋友参照条件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母亲参照条件,而与自我参照条件无显著差异;②高他人亲密组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低他人亲密组。结论:亲密度对中学生记忆参照效应存在积极影响。
熊恋凌辉唐钦
关键词:亲密度自我参照
中学生记忆参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本文采用R/K判断范式,比较中学生在自我参照、朋友参照、母亲参照、语义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效果,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的记忆参照效应及亲密度、形容词类型(褒贬义)对其记忆参照效应的影响。   实验一:采用4(参照对象:自我参照...
熊恋
关键词:中学生
大学生学业情绪发展特点研究
2016年
2002年Pekrun和Perry等通过一系列的质性研究,发现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境(课堂、课外、考试等)中都有丰富的情绪体验,即学业情绪。2005年,俞国良等将学业情绪定义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学业情绪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关系密切。
熊恋喻玲
关键词:学业情绪情绪体验结构效度正性情绪
自我损耗情境下,良心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背景:良心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德概念,是以辨别是非善恶为核心的一套扬善抑恶的内在道德标准,它贯穿于个体的知情意三大心理过程,既可以是理性的道德判断,也可以是义务与好(hào)恶的情感,还可以是控制与选择的意志。
熊恋燕良轼赵盼
关键词:良心欺骗行为公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