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
- 作品数:76 被引量:228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胰腺癌患者CD4^+IL-17^+细胞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CD4+IL-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一群新型CD4+细胞,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备受关注。文中研究CD4+IL-17+细胞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探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CD4+IL-17+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51例胰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的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癌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及IL-17的蛋白表达和分布,分析IL-1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对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20份样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组织中CD4+IL-17+细胞的比例,分析其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VEGF的表达与相应CD4+IL-17+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分别为r=0.534,P<0.05;r=0.356,P<0.05)。IL-17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和局部浸润无明显相关性(P>0.05)。51例胰腺癌患者随访成功率为98.0%,随访时间为2~67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6±4.8)个月。IL-17在肿瘤组织中的高低表达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胰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指标包括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转移和肿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TNM分期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腺癌肿瘤组织中CD4+IL-17+细胞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IL-17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TNM分期和淋巴转移)及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相关,有望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 何宋兵周国强费敏周好顾闻万岱维周进周健戴兰朱新国汪良李德春
- 关键词:胰腺癌CD4IL-17预后
- 趋化因子RANTES快速募集DCs及DCs疫苗的抗结肠癌作用
- 2008年
- 目的观察RANTES促进小鼠外周血DCs前体细胞动员及DCs疫苗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C57BL/6J(B6)小鼠静脉注射RANTES,不同时间间隔(0、4、8、16、24、48、72h)采集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NCs),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F4/80-B220-CD11c+细胞并其进行检测。反复冻融法制备结肠癌可溶性抗原,将其与RANTES动员的DCs共同培养,制备成DCs疫苗以激活T细胞,MTT法检测活化的T细胞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γ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的分泌情况。结果B6小鼠外周血中F4/80-B220-CDllc+细胞数量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大约在24h达到高峰,占PBMNCs(13.45±1.25)%。新鲜分离的F4/80-B220-CD11c+细胞为DCs前体细胞。负载结肠癌抗原的DCs激活的T细胞表现出对结肠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产生高水平的IFNγ(1595.00±38.03)ng/L,而对B16黑色素瘤细胞没有杀伤作用,不产生高水平的IFNγ(175.44±6.55)ng/L。结论RANTES动员的DCs在体外可以诱导出针对结肠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 吴雨岗王荣朝汪良张雁云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结肠癌肿瘤免疫
- 直肠癌Miles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评价
- 2001年
- 目的 评价直肠癌Miles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15 9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行Miles术结合盆腔自主神经全保留、单侧保留、部分保留 ,评价术后的肿瘤结果、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结果 总的局部复发率为 18.2 % ,5年生存率为 6 3.5 %。术后性功能 :保持勃起、性交者 79.2 % ;能射精者 30 .8% ,其中全保留组为6 5 .1% ,单侧保留组为 13.8% ;阳萎患者为 2 0 .8%。术后排尿功能 :拔除导尿管时能自行排尿且残余尿 <5 0ml者10 5例 ,占 6 6 .0 % ,平均拔管时间为 3.2d ;残余尿量在 5 0~ 10 0ml者 41例 ,占 2 5 .8% ,平均拔管时间为 6 .8d ;残余尿量 >10 0ml者 13例 ,占 8.2 % ,其中 5例出院时仍需留置导尿管。结论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Miles术不增加局部复发率 ,不减低 5年生存率 ,却能改善患者的性功能及排尿功能。
- 何炜杰胡浩汪良钱海鑫
- 关键词:直肠肿瘤MILES术盆腔自主神经保留排尿功能
- 小肠间质瘤合并肝转移的临床诊治(附1例个案报告)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方式、治疗原则及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利用收治的1例小肠间质瘤合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论述。结果该例患者因体检发现小肠肿块伴肝占位入院,胸腹部增强CT示左下腹小肠区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肝脏左叶占位两枚。入院后行小肠镜检查发现空肠距幽门50 cm见一巨大新生物,呈菜花样,表面高低不平,活检质脆,易出血。完善检查准备后行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示:(小肠)间质瘤,(左半肝)间质瘤转移。结论小肠间质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小肠肿瘤,诊断困难,临床转归多种多样;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明确诊断依赖病理,对于疑似病人应常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完善内镜及病理活检,一旦确诊应在合理应用靶向药物TKI并保障残肝满足生命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手术,力争R0切除并根据术后病理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陈国梁侍新宇姚慧慧武冠廷顾闻万岱维汪良何宋兵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小肠
-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19例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9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就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术,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7%,8例复发,复发时间为5.0—93.0个月,再手术7例,3例完全切除;6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全部复发,复发时间为1.5-11.0个月,2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B超及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 孙康汪良李德春周进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外科治疗
- 结肠癌微环境中Th17细胞的分布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 目的 研究结肠癌微环境中Th17细胞的分布,分析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探讨Th17细胞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FACS)检测36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
- 何宋兵万岱维顾闻宋世铎周进汪良李德春
- p.acnes动员DC前体细胞用于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 背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它能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而且能通过引流淋巴管迁入淋巴器官并逐渐...
- 吴雨岗汪良刘建华陈彦丘凌张雁云
- 文献传递
- 痤疮丙酸杆菌促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动员及其对胃癌的治疗效应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利用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小鼠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动员并研究P.acnes动员的DC在体外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方法C578BL/6J(B6)小鼠注射P.acnes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选F4/80-B220-CD11c+细胞,在体外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共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它们是否能分化为成熟DC。将P.acnes动员的DC负载胃癌抗原后致敏T细胞,观察活化的T细胞在体外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注射P.acnes1h后外周血F4/80-B220-CD11c+细胞数量即开始升高,24h后逐渐达到高峰。新鲜分离的细胞不具有成熟DC的特征。与细胞因子共培养后即具有典型的DC形态和表型,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具有极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P.acnes动员的DC负载胃癌抗原后致敏T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未致敏T细胞。结论P.acnes可迅速动员F4/80-B220-CD11c+细胞进入小鼠外周血,经细胞因子的诱导后可分化为成熟DC,并可在体外诱导出针对胃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T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伴有高水平的INF-γ分泌。
- 陈彦汪良张雁云
-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树突状细胞胃癌
- 胰高血糖素瘤的临床诊治分析(附4例报告)被引量:2
- 2006年
- 何宋兵周进汪良李德春
-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瘤诊治分析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病率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围术期护理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围术期护理的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 对2011年3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行ESD术的早期结直肠癌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及术前准备,术中静脉麻醉护理以及积极配合手术者术中操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加强病情及并发症的观察与采用术后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的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结果 通过对ESD术患者的精心围术期护理,56患者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血便,2例出现术后穿孔,其余46例患者并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患者经过及时的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护理宣教,全程的术中监护,精心的术后护理,对取得ESD治疗术的成功起到积极作用.
- 应春晓应秀华郑秋霞黎红光汪良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结直肠癌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