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明见

作品数:21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航天中心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活动性
  • 5篇血清
  • 4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炎
  • 3篇颈动脉
  • 3篇抗体
  • 3篇溃疡
  • 3篇溃疡性
  • 3篇狼疮
  • 3篇粪便
  • 2篇妊娠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标记
  • 2篇髓过氧化物酶
  • 2篇肿瘤
  • 2篇黏液
  • 2篇黏液瘤

机构

  • 18篇航天中心医院
  • 6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作者

  • 21篇柏明见
  • 13篇梁国威
  • 6篇冯珍如
  • 6篇冯璟
  • 5篇何美琳
  • 3篇冯京全
  • 3篇李志艳
  • 3篇闫存玲
  • 3篇李秀锋
  • 2篇卢一艳
  • 2篇龙彦
  • 2篇李俊霞
  • 2篇郑新芝
  • 2篇侯芳
  • 1篇邵冬华
  • 1篇袁慧
  • 1篇李方
  • 1篇史晓敏
  • 1篇宋燕
  • 1篇闫存林

传媒

  • 7篇标记免疫分析...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2篇实用检验医师...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和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OPMN)和卵巢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OS-PMP)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收集经组织学和临床资料证实的OPMN 22例,OS-PMP 3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的表达。结果CK7、PAX8在OPMN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S-PMP(分别为100%vs.9.7%,63.6%vs.0)(P<0.01)。CK20、CDX2、MUC2在OSPMP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PMN(分别为100%vs.9.1%,100%vs.18.2%,100%vs.9.1%)(P<0.01)。Villin在OS-PMP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PMN(100%vs.68.2%)(P<0.05)。CK7、CK20、CDX-2、MUC-2在OS-PMP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90.3%、100%、100%、100%)及特异性(分别为100%、90.9%、81.8%、90.9%)。而Villin、PAX8敏感度性(100%),但特异性较低(分别为31.8%、54.5%)。结论CK7、CK20、Villin、CDX-2、MUC-2、PAX8推荐用于任何临床或病理特征提示继发性起源的卵巢黏液性肿瘤。CK7、CK20、CDX-2、MUC-2是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标志物。
李方刘赛娜齐长海柏明见侯芳卢一艳郝志红李珂敏马瑞卿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卵巢黏液性肿瘤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通过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γ-干扰素(IFN-γ)结果的相关性,探讨CLIA法诊断结核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7日—9月4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28例疑诊结核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采用CLIA法和ELISPOT法对IFN-γ进行测定,同时以结核分枝杆菌(MTB)培养结果作为参照标准。采用Kappa相关性分析方法对CLIA法与ELISPOT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检测IFN-γ的Kappa值为0.602;CLIA法诊断结核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可信区间(95%CI)=0.743~1.007],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5%;ELISPOT法诊断结核病的AUC为0.750(95%CI=0.481~1.019),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75%。结论 CLIA法与ELISPOT法检测IFN-γ的相关性尚可,CLIA法具有结果易于读取、容易进行高通量检测的特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柏明见何美琳冯璟梁国威
关键词:结核病Γ-干扰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常用血清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常用血清自身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MCV-Ab)、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Ab)、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heumatoid factors,RF-IgM)、IgG型类风湿因子(IgG-rheumatoid factors,RF-IgG)、抗RA33抗体(anti-rheumatoid arthritis 33 antibody,RA33)和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RA组(133例)和疾病对照组(234例,包括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等)。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化学发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MCV-Ab、CCP-Ab、RF-IgM、RF-IgG、RA33、AKA水平,分析比较各抗体在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抗体对RA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RA患者血清中6种自身抗体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MCV-Ab、CCP-Ab、RF-IgM、RF-IgG、RA33、AKA诊断R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87、0.883、0.884、0.601、0.774,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20%、79.70%、88.72%、87.97%、48.87%、57.14%,特异性分别是94.00%、96.58%、81.20%、83.33%、67.95%、97.84%。将6种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5.50%,特异性为90.20%,阳性预测值为84.70%,阴性预测值为97.20%。结论6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个自身抗体检测,并且联合检测对疾病的阴性预测值可达97.2%,可辅助临床对非RA患者做出排除诊断。
王素宁马福存朱玲柏明见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OC曲线
初步探讨三种腹水/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腹膜假粘液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初步探讨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和血清CA125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2例经病理确诊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46例由腹部其他疾病产生腹水的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上述两组腹水和血清的CEA、CA19-9和CA125,分析两组上述肿瘤标志物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把腹膜假黏液瘤组分为高级别组(n=35)和低级别组(n=67),比较组间肿瘤标志物水平,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膜假黏液瘤病例组和疾病对照组中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115.05(41.99,292.25)vs.0.60(0.25,2.25),Z=-8.502,P=0.001]、[14.23(4.33,37.67)vs.1(0.50,1.72),Z=-7.030,P=0.001]、[7.38(3.64,11.92)vs.2.26(1.36,4.37),Z=-5.309,P=0.001]、[39.75(11.70,114.89)vs.3.54(1.44,6.53),Z=-6.869,P=0.001]、[84.72(22.39,420.93)vs.12.71(2.45,65.24),Z=-3.749,P=0.001]、[64.40(29.85,142.85)vs.379.75(151.88,620.02),Z=-6.463,P=0.001],病例组中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A19-9/血清CA19-9、腹水CA125/血清CA125、血清CEA、血清CA19-9的水平比对照组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7,0.861,0.773,0.853,0.693,其灵敏度分别是87.0%、89.1%、69.6%、80.4%和63.0%,特异性分别为97.1%、77.5%、79.4%、84.3%和75.5%。而病例组中血清CA125水平比对照组低,ROC曲线下面积是0.832,灵敏度是76.1%,特异性是77.4%。腹膜假黏液瘤组中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腹水CEA/血清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肿瘤标志物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述6种检测中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最大的是腹水CEA/血清CEA。腹水CEA/血清CEA对区别高、低级别的腹膜假黏液瘤具有一定价值。
马福存柏明见何美琳卢一艳梁国威宋燕
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肿瘤标志物ROC曲线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023年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航天中心医院体检人群1 350例数据,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CIMT<1mm)985例(男性508例,女性477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异常组(CIMT≥1mm)365例(男性273例,女性92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sdLDL-C/HDL-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 随着sdLDL-C/HDL-C的增加,CIMT厚度也逐渐的增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dLDL-C/HDL-C以Q1为参照,Q4经多变量调整后异常CIMT的OR=3.72(95%CI1.86~7.4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显示,sdLDL-C/HDL-C与异常CIMT(P<0.001)呈线性相关。此外,在正常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的亚样本人群中(n=991),sdLDL-C/HDL-C与CIMT相关性仍然显著。结论 在体检人群中,sdLDL-C/HDL-C升高与CIMT呈正相关,并且在正常LDL-C水平的人群中,两者依然呈正相关。sdLDL-C/HDL-C是预测颈动脉厚度较好的指标。
马福存柏明见王兵梁国威李秀锋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及粪便髓过氧化物酶测定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与疾病活动性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及粪便髓过氧化物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及其监测疾病活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缓解期组(18例)和活动期组(27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搜集两组外周血及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粪便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UC组与对照组中血清MPO(U/L)分别为[113.78(71.31-174.53)vs.62.66(43.39-113.39)],Z=-2.488,P=0.013;活动期与非活动期UC患者血清MPO分别为[102.67(70.52-176.7 0)vs.116.91(68.16-174.04)],Z=-0.255,P=0.799。UC组与对照组粪便MPO分别为[926.47(495.34-1264.07)vs.557.86(377.84-930.43)],Z=-2.507,P=0.012;活动期与非活动期UC患者粪便MPO分别为[1231.24(725.42-1550.77)vs.692.58(285.98-886.17)],Z=-3.197,P=0.001。结论血清及粪便MPO检测对UC的辅助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粪便MPO同时可用于UC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评估。
柏明见冯璟冯珍如李俊霞闫存玲梁国威
关键词:髓过氧化物酶溃疡性结肠炎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 lipoprotein-cholesterol,RLP-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体检人群1350例,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分3组为:①颈动脉正常组985例,其中男性508例,女性477例;②颈动脉异常增厚组(1mm≤IMT<1.5mm)105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6例;③颈动脉斑块组(IMT≥1.5mm)260例,其中男性194例,女性66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验证RLP-C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影响RLP-C独立的危险因素,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计算法得出RLP-C水平。结果对颈动脉正常组(n=985)、颈动脉异常增厚组(n=105)、颈动脉斑块组(n=79)3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空腹血糖(FPG)、谷丙转氨酶(ALT)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都呈上升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下降趋势(P<0.05)。在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正常组的比较中,颈动脉斑块组的RLP-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01);在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异常增厚组的比较中,RLP-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相关因素变量后RLP-C与颈动脉斑块具有独立的相关性(P=0.04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LP-C与年龄、BMI、TG、HDL-C、LDL-C具有独立相关性(P<0.001),与FPG,ALT、PLR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RLP-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降脂治疗中降低RLP-C水平是新的治疗靶点,RLP-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筛查的标志物。
马福存李秀锋柏明见梁国威袁慧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2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5年我院收治的27例CNL患者的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27例CNL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平均40.7×109/L,骨髓粒细胞系增生并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杆状核粒细胞占(21.1±8.0)%,分叶核粒细胞占(44.4±17.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平均235.0分,绝大多数患者骨髓红细胞系统明显受抑;25例患者使用马利兰或羟基脲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脾脏缩小及血液中白细胞数下降;2例疗效不佳,仍然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脾肿大。结论 CNL是一种罕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以骨髓成熟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化疗和酶抑制剂等疗法对其有一定作用。
姜展朋刘雪凯辛勤柏明见
关键词: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预后
血清抗C1q抗体在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LN)病理分型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在辅助诊断SLE、LN及评判其活动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SLE患者120例〔SLE组,包括59例LN患者(LN组)和61例非LN患者(非LN组);61例活动期患者(活动组)和59例缓解期患者(缓解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100例(疾病对照组)及体检健康者12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C1q抗体。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情况,并与抗dsDNA抗体、补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35.8%(43/120)〕高于疾病对照组〔12.0%(12/100)〕和健康对照组〔5.0%(6/120)〕(P<0.017)。SLE活动组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及水平高于缓解组〔49.2%(30/61)与22.0%(13/59),P<0.05;11.68(3.19,19.37)U/ml与3.76(1.93,8.28)U/ml,P<0.05〕;SLE轻、中、重度活动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及水平间均无差异(P>0.05)。LN组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高于非LN组〔50.8%(30/59)与21.3%(13/61),P<0.05〕。Ⅳ型LN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高于Ⅱ+Ⅲ型〔68.8%(22/32)与23.5%(4/17),P<0.017〕。血清抗C1q抗体诊断LN的敏感度〔50.85%(37.64%,63.95%)〕低于抗dsDNA抗体〔69.49%(55.98%,80.46%)〕,但其特异度高于抗dsDNA抗体〔78.69%(65.98%,87.74%)与57.38%(44.10%,69.73%)〕。抗C1q抗体及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LN的特异度提高至88.52%(77.17%,94.88%)。血清抗C1q抗体与SLEDAI、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3和0.305,均P<0.01),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和-0.283,均P<0.01)。结论血清抗C1q抗体可作为一种简便、特异、无创的生物标记物,能客观反映SLE疾病活动性,有效指导LN病理分型,尤其是Ⅳ型LN。血清抗C1q抗体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LN诊断的特异度。
崔婵娟柏明见冯珍如闫存玲李志艳牛飞
关键词:狼疮肾炎抗C1Q抗体补体C3补体C4
红细胞沉降率在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 ,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冯璟柏明见冯珍如邵冬华梁国威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细胞沉降率活动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