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沐雨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社交焦虑
  • 4篇正性
  • 3篇面孔
  • 2篇大学生
  • 2篇地震
  • 1篇地震对
  • 1篇地震后
  • 1篇灾区
  • 1篇震后
  • 1篇少年
  • 1篇社会支持
  • 1篇逃离
  • 1篇女大学生
  • 1篇青少年
  • 1篇情绪启动
  • 1篇情绪启动效应
  • 1篇重灾
  • 1篇重灾区
  • 1篇自我
  • 1篇自我中心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彭州市第一中...

作者

  • 8篇林沐雨
  • 8篇钱铭怡
  • 6篇李松蔚
  • 5篇余红玉
  • 5篇姚泥沙
  • 5篇王小玲
  • 3篇杨鹏
  • 1篇赵欣
  • 1篇陈斯琪
  • 1篇王雨吟
  • 1篇杨凡
  • 1篇高隽
  • 1篇邓晶
  • 1篇徐凯文
  • 1篇赵晨颖
  • 1篇王凝

传媒

  • 3篇心理科学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5
2010年
目的:探索经历了地震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及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方法:252名初中生(年龄13.89±1.13岁)完成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修订版CASS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Sop-port Scale)及自编地震暴露程度问卷。结果:青少年的不同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各方面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且创伤后成长有明显的年级、性别差异。结论:青少年在地震灾难后会表现出创伤后成长,且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有不同的正性影响。
杨凡林沐雨钱铭怡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青少年地震
女大学生中共情对自我中心和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林沐雨王凝钱铭怡赵晨颖徐凯文官锐圆
关键词:共情自我中心利他行为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情绪启动效应被引量:4
2013年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同的情绪启动模式:高焦虑组被试未表现出显著地相容性效应;他们在正性-正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关键词:社交焦虑情绪启动
注意偏向假说及其在社交焦虑群体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研究,最后探讨了此类研究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余红玉李松蔚钱铭怡王小玲杨鹏林沐雨姚泥沙陈斯琪
关键词: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解释偏向的初步探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考察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方法:选取12名高社交焦虑(SIAS得分超过中国常模均值1个标准差)大学生参加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受到正性评价的情形和经历及对正性评价的反应,并归纳其解释正性评价的方式;另外选取大学生43人(高社交焦虑21人,低社交焦虑22人),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自编正性评价解释方式评定问卷评定其负性评价恐惧、正性评价恐惧水平及对正性评价解释方式,检验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结果:访谈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在受到正性评价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其解释路径可归纳为"正性评价提升他人期望","正性评价增加人际冲突"两类。高社交焦虑组的BFNE-S和FPES评分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01);高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消极解释评分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积极解释评分低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5)。结论:高社交焦虑大学生认为正性评价会提升他人期望或带来关注,且相对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解释他人期望提升与关注的后果。
杨鹏蒋婧琪李松蔚李松蔚姚泥沙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
关键词: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刺激的解释偏差被引量:4
2012年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焦虑组选择正性面孔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焦虑组;短时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主观、外显的解释偏差,他们更倾向于对正性刺激做出消极解释,并且这种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后期。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王小玲林沐雨赵欣
关键词:社交焦虑面孔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前27%和最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关键词:社交焦虑面孔
地震对重灾区与一般灾区高中生的心理冲击被引量:2
2010年
王雨吟高隽林沐雨钱铭怡李松蔚邓晶王涛斌刘晓辉何琴
关键词:重灾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