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川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鼻咽
  • 4篇细胞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染色
  • 3篇基因
  • 3篇鼻咽癌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端粒酶活性
  • 2篇咽肿瘤
  • 2篇生物学
  • 2篇刷片
  • 2篇活性
  • 2篇肝肿瘤
  • 2篇鼻咽肿瘤
  • 2篇AGNORS
  • 2篇EB病毒
  • 1篇导管

机构

  • 13篇香港中文大学
  • 7篇汕头大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3篇李川军
  • 7篇陈茂怀
  • 7篇罗锡源
  • 3篇李晓明
  • 3篇梁小曼
  • 3篇刘宗石
  • 2篇吴秉铨
  • 2篇陈志强
  • 2篇吴珊
  • 1篇唐金陵
  • 1篇杜家辉
  • 1篇郑少燕
  • 1篇李锦添
  • 1篇吴名耀
  • 1篇钟尚志
  • 1篇丁敏
  • 1篇丁敏
  • 1篇刘允怡
  • 1篇陈可冀
  • 1篇吴珊

传媒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2
  • 1篇19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被引量:11
1998年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61例中49例(80%)显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5例乳腺囊腺病无一例端粒酶活性,9例乳腺腺瘤中4例端粒酶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极少数的乳腺腺病中。
吴珊刘宗石孙宏明钟尚志李晓明李晓明宇丘殷庆吴秉铨吴秉铨
关键词:乳腺肿瘤端粒酶酶活测定TRAP
鼻咽癌癌变过程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宗永生李川军曾益新文剑
癌变过程是多阶段的。探讨癌变过程规律、各阶段的生物学特性、癌变过程所发生的分子事件及其如何与癌前病变(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相互联系是肿瘤病理学新课题。研究该课题可使传统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结合起来,推动病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变异病理学生物学癌变过程鼻咽癌
应用H.E染色的鼻咽癌细胞涂片进行DNA含量测定和EB病毒基因原位杂交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分析鼻咽癌常规 H.E染色细胞涂片分别作 Feulgen染色检测 DNA含量和原位杂交检测 EB病毒编码 RNAs(EBERs)的效果 ;将常规 HE染色的 9例正常鼻咽细胞涂片和 38例鼻咽癌细胞涂片用 1%酸性酒精褪色 ,然后作 Feulgen染色 ,应用图象分析仪测定涂片细胞 DNA含量 ,并将 38例鼻咽癌细胞病例的阳性涂片进行 EBERs原位杂交检测 ;结果显示正常鼻咽细胞均为 DNA二倍体核型 ,38例癌阳性涂片中呈 DNA二倍体者 6例 ,DNA非二倍体者 32例 (84.2 % ) ,癌细胞核 EBERs阳性者 35例 (92 .1% ) ;结果表明 HE染色的鼻咽癌细胞学涂片经褪色后作 Feulgen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 ,能较满意进行 DNA和 EBERs分析 ,表明常规 H.E染色和褪色处理均不影响 Feulgen染色和 EB病毒原位杂交的质量效果。本检测方法可靠、可行 ,适用于常规染色细胞学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和随访研究 。
陈茂怀AlexanderR.Chang李川军罗锡源
关键词:DNA含量EB病毒基因原位杂交
HE染色褪色后Feulgen染色法在鼻咽癌涂片细胞DNA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1999年
DNA含量分析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及治疗密切相关〔1,2〕。细胞学样本常因样本有限及缺乏组织结构,限制了细胞学样本DNA含量分析及其实用性研究。笔者采用鼻咽癌鼻咽部刷片,脱落癌细胞涂片样本,与直接Feulgen染色比较,探讨HE染色褪色后...
陈茂怀陈志强李川军李川军罗锡源
关键词:鼻咽肿瘤HE染色FEULGEN染色
鼻咽泡状核细胞癌中癌细胞群体的AgNORs定量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通过癌细胞核仁组成区 (NORs)蛋白的图像定量分析 ,评价鼻咽泡状核细胞癌的癌细胞群体增生能力。方法 :对18例鼻咽泡状核细胞癌石蜡切片进行银染 (AgNORs) ,应用CAS2 0 0图像分析仪分别测定泡状核癌细胞群体和梭形癌细胞群体的AgNORs参数值 ,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与梭形癌细胞群体相比 ,泡状核癌细胞群体具有较高的每核AgNOR计数、每核AgNOR面积和平均AgNOR面积 /粒 ,差异均有显著性 ,而且与泡状核癌细胞群体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梭形癌细胞群体的前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 :泡状核癌细胞群体的增生能力明显高于梭形癌细胞群体 ,增生能力各异的癌细胞群体存在于同一组织类型鼻咽癌中 ,反映了鼻咽癌细胞群体增殖能力的异质性 。
陈茂怀李川军罗锡源沈健
关键词:AGNORS鼻咽肿瘤
鼻咽鳞癌肿瘤分化与c-fos癌基因表达的关系
1998年
目的:探讨鼻咽鳞癌组织分化与c-fos癌基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125例鼻咽癌的c-fos癌基因表达产物及其阳性胞核面积。结果:非角化性鳞癌c-fos癌基因阳性率(44.4%)高于角化性鳞癌(17.7%),前者中低分化鳞癌与未分化癌之间的c-fos阳性率差异没有显著性,而核面积明显增大的未分化泡状癌细胞核未见阳性表达。结论:鼻咽鳞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与c-fos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陈茂怀李川军杜家辉杜家辉
关键词:鳞癌分化C-FOS基因基因表达
人肝细胞癌染色体1p36.2-p36.3的肿瘤抑制位点的初步鉴定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对肝细胞癌(HCC)的1号染色体远端可能含有肿瘤抑制基因(TSG)的精细缺失片段定位,为克隆新的TSG提供位点依据。方法使用1号染色体短臂(1p)的43个微卫星DNA多态性标志,其中30个标志集中分布在1p36.2p36.3,分析了38例原发性HCC的杂合子丢失(LOH)。结果74%(28/38例)肿瘤至少有1个位点的LOH发生在1p36.2p36.3。丢失图排列鉴定了两个独特的最小共同丢失片段(SCDR)。第1个定位在1p36.3的SCDR位于D1S2145和D1S2893位点之间;第2个定位在1p36.2的SCDR位于D1S244和D1S489位点之间。更重要的是应用复合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第2个SCDR中的D1S434位点的纯合性丢失。结论高密度位点的LOH分析证实的2个独特的丢失片段有力提示,至少有2个肿瘤抑制位点存在1p36.2p36.3及在HCC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成为进一步克隆新的TSG的重要定位基础和捷径。
李晓明刘宗石丁敏丁敏王晓秋刘允怡吴珊王晓秋
关键词:肝肿瘤染色体杂合子纯合子
鼻咽刷片癌细胞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和DNA核型异质性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及样本选择:选择1995~196年40例诊断为“鼻咽刷片见癌细胞”的香港居民鼻咽涂片,其鼻咽组织活检诊断为鼻咽癌。在HE染色的涂片玻片背面用钻石笔将癌细胞位置圈住作标记,然后用1%酸性乙醇将涂片褪色,分别作EB病毒原位杂交和Fe...
陈茂怀陈志强李川军梁小曼梁小曼
关键词:癌细胞E-B病毒原位杂交DNA核型
鼻咽刷片细胞学检查和EB病毒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探讨鼻咽细胞学检查结合DNA核型判断和细胞EB病毒检测在可疑鼻咽癌病人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对 6 6例可疑鼻咽癌就诊病人作鼻咽刷片细胞学诊断和应用CAS2 0 0图像分析仪测定涂片细胞DNA含量 ,细胞学癌阳性病例同时作EB病毒编码RNA(EBERs)原位杂交。结果 :与组织学诊断相比 ,细胞学诊断和DNA非二倍体诊断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 6 %和 5 5 % ,两者结合判断不能提高敏感性 ,并且假阴性率高 ;细胞学癌阳性病例的癌细胞核EBERs阳性率 92 .1% ,其中 6例DNA二倍体核型病例均呈EBERs阳性 ,可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鼻咽细胞学检查结合DNA核型判断不能提高可疑鼻咽癌病人的诊断率 ,不适用于鼻咽癌筛查。细胞涂片的EB病毒原位杂交方法 ,在鼻咽癌可疑病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
陈茂怀Alexander R Chang李川军梁小曼罗锡源
关键词:细胞学EB病毒
原发性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3
1998年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其癌旁不同慢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TRAP方法检测38例HCC及其癌旁不同慢性病变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以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38例HCC中32例显示端粒酶活性(868%)。端粒酶活性与HCC的细胞分化、类型、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但与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水平相关。端粒酶活性阴性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各阳性组(P<001)。正常肝(4例)、先天性胆管闭锁(4例)、肝小叶间纤维增生(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例)及未见明显病变肝组织(7例)均未见有端粒酶活性。25例肝硬化中4例端粒酶呈弱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大多数HCC及个别肝硬化组织,其活性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吴珊刘宗石李晓明李晓明CKleow吴秉铨李川军
关键词:肝肿瘤端粒酶肝病慢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