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捍华

作品数:63 被引量:66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土壤
  • 18篇污染
  • 16篇水稻
  • 12篇有机碳
  • 11篇
  • 9篇重金
  • 9篇重金属
  • 8篇稻田
  • 8篇镉污染
  • 8篇红壤
  • 7篇有效性
  • 7篇污染土
  • 7篇污染土壤
  • 6篇重金属污染
  • 6篇金属污染
  • 5篇稻田土壤
  • 5篇土壤有机
  • 4篇稻草
  • 4篇稻田土
  • 4篇碳储量

机构

  • 63篇中国科学院亚...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湖南农业大学
  • 8篇湖南省土壤肥...
  • 6篇湖南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长江大学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湖北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湖南省微生物...

作者

  • 63篇朱捍华
  • 40篇黄道友
  • 31篇许超
  • 25篇朱奇宏
  • 13篇吴金水
  • 10篇陈心胜
  • 9篇王帅
  • 9篇刘守龙
  • 8篇谢永宏
  • 6篇罗尊长
  • 6篇王辉
  • 5篇葛体达
  • 4篇苏以荣
  • 4篇肖润林
  • 4篇李旭
  • 4篇吴飞
  • 4篇吴善德
  • 3篇童成立
  • 3篇田应兵
  • 3篇廖育林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5篇农业现代化研...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土壤学报
  • 3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Agricu...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湖南省生态学...

年份

  • 7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灰和海泡石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与机理研究被引量:61
2009年
研究了稻作和旱作两种种植制度下,施用石灰、海泡石及两种改良剂配施对镉污染土壤pH值、土壤镉形态变化及作物对镉的吸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使稻作条件下的土壤pH提高0.3-1.8个单位,旱作条件下土壤pH提高幅度为0.3-2.0个单位;两种种植制度下,作物有效性较高的酸提取态镉含量显著减少,而作物有效性较低的可还原态和残渣态镉含量显著增加,进而引起了水稻和萝卜对镉的吸收量降低。其中以石灰和海泡石配施的效果最好,单施海泡石次之,单施石灰效果最差,且各处理均随改良剂用量的增加效果增强。虽然,施用改良剂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镉的作物有效性,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量及镉在水稻和萝卜两种作物地上部分的分配规律均没有明显的影响。
朱奇宏黄道友刘国胜朱光旭朱捍华刘胜平
关键词:石灰海泡石水稻萝卜
一种利用蒌蒿修复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蒌蒿修复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步骤是:1)选择蒌蒿品种;2)大田准备:施入腐熟有机肥,将土与肥耙匀耕平后分厢;3)芽前除草:扦插前喷芽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喷雾处理;4)扦插育苗:从野外采集粗壮的蒌...
陈心胜黄道友葛依立谢永宏朱捍华许超邓正苗
文献传递
测定甲烷放射性强度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定甲烷放射性强度的方法及装置,其步骤:A、在密闭条件下,将C-14标记甲烷气样通过高温钴盐硅胶,与O<Sub>2</Sub>反应氧化为CO<Sub>2</Sub>,继续通入氧气;B、氧化产生的气体中的CO...
朱捍华吴金水肖和艾
文献传递
南方典型稻区稻米镉累积量的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为了更好地指导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管控稻米镉风险,本文以我国镉污染风险较大的南方稻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与稻米配对样品,分析稻米镉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稻米镉累积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稻区稻米镉累积量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而非全镉含量,有效铁、有效锰及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稻米镉含量的重要因素;在不考虑水稻品种条件下,采用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有效锰、有效铁及有机质可较好预测稻米镉积累量,模型的预测能力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决定系数(R2)为0.52;针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以上述4个土壤因子分别建立的模型也可实现较好预测(P<0.001),R2分别为0.47和0.67。
熊婕朱奇宏黄道友朱捍华许超王帅王辉
关键词:稻米土壤性质
地下水位和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镉有效性及稻米镉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稻田土壤镉(Cd)容易在水稻中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地下水位和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Cd有效性及水稻Cd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效应值得关注。以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选取高地下水位(-20 cm)秸秆还田(HRS)、高地下水位施化肥(HCF)、低地下水位(-80 cm)秸秆还田(LRS)、低地下水位施化肥(LCF)4个处理,检测土壤有效态Cd、各形态Cd占比(BCR法)和水稻地上部Cd含量,分析地下水位和秸秆还田对土壤Cd有效性与形态转化和稻米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位长期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Cd有效性,HRS和LRS处理土壤有效态Cd比HCF和LCF处理分别高49.4%和53.2%。相同施肥处理低水位土壤Cd有效性高于高水位,LCF和LRS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比HCF和HRS分别高46.5%和50.2%。RS下高水位促进残渣态Cd向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Cd转化,化肥下高水位促进酸提取态Cd向可还原和可氧化态Cd转化。相同水位秸秆还田处理稻米Cd含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高水位下RS处理稻米Cd含量比化肥处理高11.6倍,低水位下则高42.3%。相同施肥处理高水位稻米Cd含量显著低于低水位;RS下高水位稻米Cd含量比低水位低57.4%,化肥下则低95.2%。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地受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稻米和稻草Cd含量显著地受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态Fe含量的影响。地下水位和长期秸秆还田通过改变土壤Cd有效性及Cd形态比例,从而影响水稻对土壤中Cd的吸收积累;高低地下水位下稻田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Cd有效性和稻米Cd含量,带来了稻米Cd超标风险。
徐敏许超余光辉尹力初张泉朱捍华朱奇宏张杨珠黄道友
关键词:秸秆还田地下水位有效性
不同钝化剂对污染土壤中多重金属的固定(英文)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钝化剂培养试验,研究施加沸石、石灰、赤泥和花生壳炭4种钝化剂对酸性多重金属污染土壤Cd、Pb、Cu和Zn的固化效果,以期筛选出对其固定效果较好的钝化剂。结果表明:施用沸石、石灰、赤泥和花生壳炭土壤pH值分别显著升高0.51~1.02、0.82~1.29、0.72~0.89和0.30~0.35;4种钝化剂对土壤中Cd和Zn固化效果的影响依次为石灰>赤泥>沸石>花生壳炭,Pb固化效果的影响依次为赤泥>石灰>沸石>花生壳炭,对Cu固化效果的影响依次为赤泥>石灰>花生壳炭>沸石;土壤CaCl_2提取态Cd、Pb、Cu和Zn含量随着4种钝化剂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石灰和赤泥对Cd、Pb、Cu和Zn均有较好的固定效果,施加低量(2.5 g/kg)石灰和赤泥土壤CaCl_2提取态Cd、Pb、Cu和Zn含量降低程度分别在41%、84%、76%和83%以上。可知,土壤pH值与CaCl_2提取态Cd、Pb、Cu和Zn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1),石灰和赤泥在低施用量时对酸性多重金属污染土壤Cd、Pb、Cu和Zn具有的固定效果。
王辉王辉许超王帅王帅罗尊长罗尊长廖育林
关键词:复合污染钝化剂化学固定
落干过程对土壤-水稻系统镉和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通过盆栽试验,在水稻分蘖盛期土壤水分落干过程的第0、3、5、7天进行连续性取样,研究干湿交替的落干(“氧化”)过程中镉、砷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落干过程中水稻各部位镉含量随着落干天数的延长而增加,落干后第5天水稻根内和茎叶镉含量较落干0 d处理分别提高了109%和183%(P<0.05);而水稻根内砷含量随着落干天数的延长先减少后增加,与落干0 d处理相比,落干后第3天减少了41.96 mg·kg^(-1)(P<0.05);茎叶砷含量则随着落干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落干后第5天和第7天茎叶砷含量较落干0 d处理分别减少了12%和18%(P<0.05)。落干后第5天处理根表铁膜镉、砷和铁含量分别较落干0 d提高了97%、16%和16%(P<0.05)。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土壤Eh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增高和有效铁含量降低,促进了土壤中残渣态镉向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镉转化,有效态镉(DTPA法)含量升高,土壤中砷向可氧化态转化,降低有效砷的含量。通过拟合分析可知,当土壤含水率为33.6%左右时,生物可利用的镉和砷含量可同步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综上,对于镉砷复合污染土壤可采取适当的水分管理,通过调控土壤Eh、pH、DOC和有效铁,降低土壤镉砷生物有效性,促进根表铁膜对镉砷的吸附固定,进而减少水稻对镉砷的吸收累积,对重金属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张雨婷朱奇宏黄道友田应兵许超朱捍华何磊王伟张泉
关键词:
一种生态杀虫器及生态杀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杀虫的方法及杀虫装置,其步骤:A、将生态杀虫器罩于害虫易侵害的农作物之上;B、开启生态杀虫器箱体内室上部的闪光器,关闭箱顶的逃生门,昆虫在光的诱惑下向飞到杀虫器箱体四壁与节能白炽灯的百叶菱形纱窗;C、...
肖润林吴飞朱捍华吴善德
文献传递
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68
2018年
日益加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目前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因子。如何实现区域性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农业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难题与热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2006年起,将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方面,按照"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科学施策"的总体思路和"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的技术路径,系统地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动态长期定位监测与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区详查、重金属低积累型与强耐性的农作物主栽品种筛选、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农艺调控、阻控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原位钝化,以及替代种植作物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等研究,初步探明了湖南耕地环境和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发展趋势,筛选出了一批适于不同污染程度耕地种植的农作物主栽品种供应急性应用,明确了肥水管理、叶面阻控、秸秆离田等农艺调控措施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和施用炉渣、生石灰、海泡石、农作废弃物生物质炭、腐植酸矿粉等单一物料及其复配制剂钝化土壤重金属的效果,阐明了以苎麻为代表的麻类作物对镉等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与机理,确立了南方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及镉污染稻田钝化效果评价的提取方法,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以"轻度污染农艺调控-中度污染钝化降活-重度污染断链改制"为核心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综合技术与多种实用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地区建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开放平台"和多处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黄道友朱奇宏朱捍华许超刘守龙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耕地原位钝化
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特性分析:基于PLFA和MicroResp^(TM)方法被引量:45
2013年
研究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桃源县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MicroRespTM方法,研究了稻田、水旱轮作地和旱地这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特征及活性.PLFA结果表明,细菌、真菌及总PLFA量均表现为稻田>水旱轮作地>旱地,细菌PLFA/真菌PLFA比值则表现为水旱轮作>旱地>稻田.革氏阳性菌(G+)PLFA/革氏阴性菌(G-)PLFA为稻田显著高于水旱轮作地和旱地,但水旱轮作与旱地土壤的差异不显著.PLFA主成分分析和特征磷脂脂肪酸的平均摩尔分数表明,稻田中真菌及G-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水旱轮作地和旱地,而水旱轮作地中G+的相对含量高于旱地和稻田,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CEC)无显著相关性.MicroRespTM结果表明,3种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平均利用效率为稻田最高,其次是水旱轮作地,旱地最低.其结果也显示大部分碳源提高了微生物呼吸作用,但不同碳源的利用效率不相同.因此,耕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明显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陈晓娟吴小红刘守龙袁红朝李苗苗朱捍华葛体达童成立吴金水
关键词: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