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 作品数:15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语文教学:应让生命走向开阔、深刻、厚重
- 2017年
- 应试取向下的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窄化、浅化、薄化现象,从提升生命品格高度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拓宽阅读视野、加深感悟体验、增厚人文底蕴。
- 徐亮褚丽霞
- 关键词:感悟体验人文底蕴
- 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四个有机统一
- 2020年
- 语文的学科特质具有模糊性和综合性,不像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那样,有着鲜明的学科界限和清晰的逻辑线条。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和综合性特点,意味着它在走进教学场景中,绝不可能"心无旁骛"地"只管"自己的语言文字教学,而"不管"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其他许许多多伴生功能,恰恰相反,真正有质量的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在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兼顾其他功能,追求其整体育人的综合价值。
- 徐亮王媛
- 关键词:教学场景语文教学语言文字学科界限学科特质语文学科
- 语文课程学科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 2024年
- 应试教育惯性驱动下的语文课程偏离了学科育人的方向,存在见“师”不见“生”、见“知”不见“能”、见“课”不见“文”的问题。语文课程的学科育人应具有培育主体精神、培养道德情操、培植核心素养三个基本内涵,实现由“教语文”转向“学语文”、由“小语文”转向“大语文”、由“浅语文”转向“深语文”。
- 徐亮
-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科育人大语文
- 连环画,穿起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美丽珠串——《酸的和甜的》教学谈被引量:1
- 2012年
-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以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对葡萄的不同态度展开故事:小狐狸吃不到葡萄,用“葡萄是酸的”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小猴子不听劝阻,吃到了甜葡萄。在他的带领下,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吃到了甜葡萄。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 杨敏芬徐亮
- 关键词:《酸的和甜的》阅读教学连环画低年级生活哲理
- 知背景·理情节 品对话·抓照应——《草船借箭》教学建议
- 2011年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凹的内容改编的,主要讲了(吴)周瑜妒忌(蜀)诸葛亮的才干,借口作战所需,要赶造十万支箭,以此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则巧妙地用草船向(魏)曹操“借”十万支箭,挫败周瑜的阴谋。全义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杨敏芬徐亮
- 关键词:《草船借箭》情节曲折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照应长篇历史小说
- 体验:生活→作文的“桥梁”
- 2015年
- 体验,是构成主体生活的重要标志,习作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有体验的生活,要让学生进行有体验的言说。
- 吕玉芳徐亮
- 关键词:言说
- 文道同悟,言意共生——例谈语用理念下语段教学的两种思路
- 2019年
- 语段是独立且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篇章的直接要件。所以,语用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段教学。注重语用的语段教学主要有两种教学思路:以言语形式为主线的语段教学和以言语内容为主线的语段教学。
- 徐亮贾晨铭
- 关键词:语段教学言语意义言语形式
- 妙用课后导读提示,巧解文本言语奥秘——以《带刺的朋友》为例
- 2021年
-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体系,不仅单元训练重点非常明确,而且每课的训练重点也在课后习题中有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带刺的朋友》(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描述了秋天的月夜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全文语言简洁,充满童趣。课后有这样几个导读提示: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 徐亮
-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课堂教学效益朗读课文语言简洁导读
- 读中感 比中品 演中悟——《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谈
- 2011年
-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反而夸奖小柳树。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 杨敏芬徐亮
- 关键词:《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哲理性格特点
- 知“言”明“意”:参悟语言文字的两大要旨
- 2016年
- 面对语言文字,教师应当率先,进而应该悉心引导学生实现两个要旨,一是从结构形态、修辞方式、表述视域三个层面参悟语言之"言",而是从所述事物、所抒情感、所表意义三个层面参悟语言之"意"。
- 徐亮林宣龙
- 关键词:语言文字口头语言书面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