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斌

作品数:95 被引量:451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2篇脊柱
  • 63篇脊柱侧
  • 63篇侧凸
  • 62篇脊柱侧凸
  • 34篇特发性脊柱
  • 34篇特发性脊柱侧...
  • 29篇手术
  • 28篇青少年特发性
  • 25篇青少年特发性...
  • 20篇矫形
  • 14篇融合术
  • 14篇脊柱融合
  • 10篇术后
  • 10篇后路
  • 10篇畸形
  • 10篇脊柱融合术
  • 9篇腰椎
  • 9篇前路
  • 9篇先天
  • 9篇先天性

机构

  • 91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2篇南昌大学第二...
  • 2篇青海省人民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天津医院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阜阳市人民医...
  • 2篇邯郸市中心医...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中...

作者

  • 95篇于斌
  • 73篇邱贵兴
  • 70篇仉建国
  • 70篇王以朋
  • 43篇沈建雄
  • 35篇赵宇
  • 24篇翁习生
  • 23篇赵宏
  • 19篇杨新宇
  • 17篇李书纲
  • 17篇赵丽娟
  • 13篇李其一
  • 12篇余可谊
  • 9篇田野
  • 8篇徐宏光
  • 5篇董玉雷
  • 4篇任玉珠
  • 4篇王升儒
  • 4篇吴志宏
  • 4篇刘勇

传媒

  • 1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1篇中国骨与关节...
  • 9篇中华骨科杂志
  • 8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中华骨与关节...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医学
  • 2篇协和医学杂志
  • 2篇第一届中国S...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骨科动态
  • 1篇医学信息(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柱侧凸Lenke分型和PUMC分型系统一致性差异对手术融合范围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比较脊柱侧凸Lenke分型和协和(PUMC)SY型系统一致性差异对手术融合范围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2例,5名脊柱外科医生根据术前站立正侧位、仰卧位左右弯曲X线片进行分型。3周后,将病例顺序打乱,重复相同程序分型,每个病例共计10人次分型。根据5名医生的分型结果,分别探讨两种分型产生的一致性差异对手术融合范围选择的影响。结果Lenke分型系统弯曲类型参数及PUMC分型的一致性均很好。Lenke分型弯曲类型参数10人次分型结果24例有分歧,PUMC分型10人次分型结果17例有分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nke弯曲类型分歧病例中仅2例不影响融合范围,PUMC分歧病例中有7例不影响融合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例Lenke弯曲类型分歧病例用PUMC分型,有14例一致;17例PUMC分歧病例用Lenke弯曲类型分型,7例一致,但做一致性检验表明两种分型一致性好。24例Lenke弯曲类型分歧病例用PuMC分型后有19例不影响融合范围,17例PUMC分歧病例用Lenke弯曲类型分型后只有9例不影响融合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分型中决定手术融合范围的是弯曲类型参数,其与PUMC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均很好。但PUMC分型较简单实用,较少引起分歧,即使引起分歧,也有近半数的病例并不影响手术融合范围的选择。
李其一邱贵兴仉建国王以朋沈建雄赵宏于斌钱军余可谊王亭翁习生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
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肾脏超声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脊柱畸形患者可合并有肾脏超声结果异常,但目前文献中缺乏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肾脏超声的研究。目的:分析CS患者的肾脏超声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CS患者的肾脏超声结果。结果:共纳入321例患者,男155例,女166例;年龄1.6~20岁,平均(9.8±5.0)岁。肾脏超声结果异常11例(3.4%),其中男8例(2.5%),女3例(0.9%),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肾脏超声结果异常患者中孤立肾4例,异位肾2例,肾脏大小异常2例,肾脏多发小结石1例、肾脏钙化灶1例、肾囊肿1例。主弯位于胸弯/腰弯、主弯向左/右患者组间比较,肾脏超声结果异常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患者形成障碍型、分节障碍型与混合型患者组间比较,肾脏超声异常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75)。结论:脊柱侧凸畸形患者肾脏超声结果异常的发生率约为3.4%,性别、主弯位置与方向、CS的分型未影响CS患者肾脏超声异常的发生。
于斌仉建国沈建雄王以朋赵宏赵宇李书纲王升儒吴南邱贵兴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超声肾脏
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严重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早发的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应用结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9年3月行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脊柱侧凸11例,男1例,女10例;年龄2.1-10.9岁,平均6.1岁。Risser征均为0级。胸椎侧凸8例,胸腰椎侧凸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1例。10例采用lsola生长阀固定,1例采用TSRH生长阀固定。撑开1-4次,平均1.8次。随访4.2-38.1个月,平均173个月。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67.64°±11.43°,胸后凸31.00°±22.40°,躯干偏移(2.00±1.73)cm,T1-S1高度(25.47±6.16)cm;初次术后主弯Cobb角34.64°±8.26°,胸后凸23.00°±8.06°,躯干偏移(1.49±1.31)cm,T1-S1高度(28.84±5.69)cm;末次术后主弯Cobb角36.82°±11.76°,胸后凸27.18°±8.97°,躯干偏移(1.11±1.29)cm,T1-S2高度(31.29±4.50)cm。术前、初次术后和末次术后主弯侧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手术矫正率47.15%±16.48%,T1-S1高度增加(3.37±1.62)cm;末次手术矫正率44.73%±19.43%,T1-S1高度增加(5.82±2.21)cm。治疗期间T1~S1每年平均生长1.6cm(1.1-2.7cm)。5例出现并发症:3例脱钩,1例椎弓根螺钉脱出,1例断棒。结论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允许脊柱纵向生长,同时起到矫形和控制畸形发展的作用,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刘勇仉建国邱贵兴李其一李书刚赵宇沈建雄于斌
关键词:脊柱侧凸儿童内固定器
脊柱畸形矫正术后胸腔积液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情况、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 调取我院数据库内3546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胸腔积液的29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
于斌梁伟强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赵宏田野赵宇李书纲赵丽娟邱贵兴
关键词:脊柱畸形矫形术胸腔积液
脊髓纵裂30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脊髓纵裂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95~ 2 0 0 2年间我院收治的脊髓纵裂病例 ,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结果 脊髓纵裂 30例 ,女性 2 2例 (73.3% ) ,男性 8例 (2 6 .7% ) ,临床表现主要有 :脊柱畸形 30例(10 0 % ) ,背部皮肤病变 13例 (4 3.3% ) ,下肢神经缺陷 12例 (4 0 .0 % )。X线片发现椎体异常 2 7例 (90 % ) ,脊髓造影、CT、CTM、MRI检查异常表现的比例分别为 77.8% (14 / 18)、88.9% (8/ 9)、10 0 % (16 / 16 )、91.7% (11/ 12 )。纵裂位于胸段 15例 ,腰段 4例 ,颈段及胸段 1例 ,胸段及腰段 9例 ,颈段、胸段及腰段 1例。骨性纵裂 6例 ,纤维性纵裂 2 1例 ,混合性纵裂 3例。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骨嵴切除椎管减压 1例 (3.3% ) ,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同时切除骨嵴 4例(13.3% ) ,单纯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而未处理脊髓纵裂 2 3例 (76 .7% ) ,未行任何手术 2例。有神经缺陷者中有 4例在术后获得改善。结论 脊髓纵裂临床少见 ,以女性患者较多 ,往往以脊柱侧凸为首发表现 ,患者多合并有背部皮肤异常及下肢神经缺陷 ,CTM扫描常能明确诊断。纵裂多位于胸段及腰段 。
于斌王以朋邱贵兴翁习生沈建雄田野徐宏光仉建国杨新宇赵丽娟
关键词:脊髓纵裂胸段腰段矫形手术CTM诊治分析
前路松解术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44
2004年
目的 探讨前路松解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 2 6例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结果 ,其中男 7例 ,女 19例 ;年龄平均 15岁 (10~ 2 1岁 )。 2 4例可根据King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型 ,其中KingⅠ 4例 ,KingⅡ 9例 ,KingⅢ 5例 ,KingⅣ 4例 ,KingⅤ 2例 ;另 2例为胸腰段侧凸。术前站立位主侧凸平均 89 8° ,重力悬吊牵引位平均 6 6 5°,反向弯曲位平均 6 7 7°,支点反向弯曲平均为 6 1 2° ,胸椎后凸平均 4 3 5°。术前顶椎偏离骶正中线的距离为 39 7mm。前路松解后一期行后路手术 6例 ,2周后二期行后路手术治疗 2 0例。 结果  2 0例二期后路手术者 ,前路松解术后脊柱活动度与术前悬吊位X线片比较 ,平均增加了 17 8°。术后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平均 5 2 6° ,胸椎后凸 2 8 4°。冠状面平均矫正 38 2° ,矫正率平均 4 3 1% ,术后顶椎偏离骶正中线的距离为 9 9mm。随访时间平均 2 3年 (6个月~ 4年 ) ,随访时主侧凸平均Cobb角 5 4 9° ,矫正丢失 6 4 % ,无断棍、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的病例。 结论 重度侧凸术前侧凸的柔韧性 <2 0 %的患者 ,单纯前路松解对增加脊柱的活动度意义不大 ,术后畸形的矫正效果不佳 ,应考虑前路的截骨来增加?
王以朋徐宏光邱贵兴仉建国于斌
关键词:前路松解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后远端交界区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b21例,Ⅱc11例,Ⅱc35例,Ⅱd15例,Ⅲa5例,Ⅲb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VR和LIV+2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VR和LIV+2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邢泽军仉建国于斌刘勇刘景臣汪学松孙武赵丽娟邱贵兴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新发上胸弯转归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术前无上胸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矫形手术后新发上胸弯的情况进行转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对新发上胸弯的冠状面Cobb角、T1倾斜、放射学肩高度等影像学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54.3°,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4.1°,手术矫形率平均为74.6%。术前5例患者为负性T1倾斜,16例为T1水平;术后均出现正性T1倾斜及新发上胸弯,T1倾斜平均6.0°,新发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6.0°;末次随访时T1倾斜平均4.0°,上胸弯平均为13.2°,18例患者仍存在正性T1倾斜,17例患者仍存在10°以上的上胸弯。术前5例患者放射学肩高度为双肩等高,16例为右肩高;术后19例患者为左肩高,6例患者存在双肩不平衡;末次随访时有14例患者为左肩高,5例患者存在双肩不平衡。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T1倾斜程度、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有改善(t=2.755,P=0.009;t=2.142,P=0.038),但上胸弯比例、左肩高发生率、双肩失平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421,P=0.107;x^2=0.123,辟1.000;x^2=3.535,P=0.130)。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手术矫形时新发上胸弯不易自行代偿,且易对双肩平衡产生影响,应以预防其发生为主。
于斌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赵宇李书纲邱贵兴
关键词:脊柱侧凸胸椎
肺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五例被引量:1
2001年
于斌张志庸戈烽赵东勇李泽坚
关键词:罕见病病理
第12届亚太骨科学会脊柱手术演示和脊柱疾病研讨会暨国内首次脊柱互动式手术演示及脊柱疾病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5年
翁习生王以朋仉建国于斌
关键词:脊柱疾病互动式骨科OPERATIVE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