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永丰

作品数:39 被引量:1,510H指数:21
供职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成矿
  • 13篇冈底斯
  • 10篇斑岩
  • 9篇矿床
  • 9篇斑岩铜
  • 8篇铜矿
  • 8篇斑岩铜矿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西藏冈底斯
  • 7篇金矿
  • 6篇青藏
  • 6篇矿带
  • 5篇地质
  • 5篇造山带
  • 5篇山带
  • 5篇同位素
  • 5篇铜矿带
  • 5篇碰撞造山
  • 5篇碰撞造山带

机构

  • 35篇石家庄经济学...
  • 26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地质实验...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2篇河北地质学院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云南财贸学院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北省国土资...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39篇高永丰
  • 24篇侯增谦
  • 13篇孟祥金
  • 12篇曲晓明
  • 7篇魏瑞华
  • 7篇杨竹森
  • 7篇李红阳
  • 6篇王立峰
  • 5篇李振清
  • 5篇栾文楼
  • 4篇莫宣学
  • 4篇杨志明
  • 3篇曾普胜
  • 3篇董方浏
  • 3篇丁林
  • 3篇牛树银
  • 2篇赵志丹
  • 2篇杜安道
  • 2篇屈文俊
  • 2篇高振敏

传媒

  • 14篇矿床地质
  • 6篇岩石学报
  • 3篇第七届全国矿...
  • 2篇地质论评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北京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地质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7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驱龙铜矿Re-Os年龄及成矿学意义被引量:105
2003年
驱龙铜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冈底斯花岗岩基内,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选择辉钼矿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年龄精确测定,6个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范围为15.99~16.74 Ma,变化较小,不超过1 Ma。6个样品拟和的^(187)Re-^(187)Os等时线年龄为16.41±0.48 Ma(2σ误差,MSWD=1.5),与模式年龄一致。驱龙铜矿的成矿年龄与冈底斯带区域上已有的斑岩铜矿成矿年龄(14 Ma±)相吻合。目前的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冈底斯带斑岩铜矿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6~14 Ma之间,成矿时限不到2 Ma,具有爆发成矿特征。斑岩成矿发生在区域上钾质熔岩喷发和东西向伸展活动时期。含矿斑岩特点及其与钾质熔岩和南北向张性构造系统的时空依附关系,说明冈底斯带斑岩成矿受西藏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深部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冈底斯斑岩型矿床的爆发成矿具有深层次的动力学背景。
孟祥金侯增谦高永丰黄卫曲晓明屈文俊
关键词: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RE-OS年龄成矿学辉钼矿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被引量:302
2006年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一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很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侯增谦潘桂棠王安建莫宣学田世洪孙晓明丁林王二七高永丰谢玉玲曾普胜秦克章许继峰曲晓明杨志明杨竹森费红彩孟祥金李振清
关键词:地质学动力学背景深部过程造山带青藏高原
河南祁雨沟金矿蚀变地球化学研究
河南祁雨沟破碎带型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绿泥石与绿帘石化、钾化和硅化.在破碎带金矿围岩横剖面上表现出清楚的以破碎带为中心的对称蚀变分带.根据不同蚀变带岩石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组分得失定量计算,Al<,2>O<,3>、...
高永丰魏瑞华栾文楼
关键词:金矿床
文献传递
河南祁雨沟金矿蚀变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河南祁雨沟破碎带型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绿泥石与绿帘石化、钾化和硅化。在破碎带金矿围岩横剖面上表现出清楚的以破碎带为中心的对称蚀变分带。根据不同蚀变带岩石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组分得失定量计算,Al2O3、TFe、TiO2和P2O5表现为相对"惰性"组分;SiO2、K2O、Na2O、CO2、MnO和Rb、Mo、Pb、Cu、Au、Ag等均显富集;CaO、MgO、S和Sr、Ni、Co在各蚀变带中明显亏损;SiO2、K2O、Na2O、CO2等物质组分得失变化主要反映了热液流体是富Si、K和挥发分的高温流体,硫的丢失反映了围岩S加入到热液体系中,改变了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
高永丰魏瑞华栾文楼
关键词:金矿床
影响大枣品质的岩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石家庄市变质岩山区为例被引量:8
2004年
系统分析了影响大枣品质的生态地质因素。研究认为 :品质优良的大枣主要产在黑云斜长片麻岩分布区 ,是由于黑云斜长片麻岩较其他类型的岩石风化层厚 ,裂隙发育 ,P、Sr、稀土元素含量高 ,K含量高并以缓效态赋存在黑云母中 ,较其他岩石类型中的K易被植物吸收 ;从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表明 ,优质大枣分布区与P、Sr、Na和稀土元素总量的富集区吻合性最好 ,Ni、Cr含量低 ,其他元素的分布相对稳定 ,在优质区没有明显的富集特征 ;优质大枣主要分布在海拔 5 0 0m以下的阳坡区 ,在 5 0 0m以上的低温湿润区枣树的分布相对较少 。
栾文楼杨剑平高永丰刘国英韩永亮
关键词:农业地质大枣黑云斜长片麻岩地球化学
0.5Ma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来自冈底斯带热水活动的证据被引量:33
2001年
根据泉华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分布,推断热水活动的时代及其规模.ESR年龄表明0.5 Ma以来热水活动主要发生于4个时期:0.5~0.47,0.4~0.35,0.27~0.2和0.1 Ma以来.分析结果得到了地球物理资料、高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沉积响应.通过分析热水活动的深部制约机制和高原的隆升张裂作用的约束,探讨了青藏高原0.5 Ma以来的隆升过程.
侯增谦李振清曲晓明高永丰华力臣郑绵平李胜荣袁万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水活动ESR年龄冈底斯带隆升过程隆升速率
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北岸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01年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作为新特提斯洋闭合和冈底斯弧诞生的板块聚合边界,过去通常以日喀则蛇绿岩带及相伴产出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肖序常和高延林,1984)和混杂堆积带(陈国铭等,1984)为典型标志。日喀则蛇绿岩带广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组合层序自南而北依次为变质橄榄岩带、镁铁—超镁铁杂岩。
侯增谦高永丰黄卫
关键词:蛇绿岩逆冲推覆体
吕梁-陕北地区马家沟组中小层序特征及其成因
1995年
吕梁-陕北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蒸发岩向上变浅层序由一系列小层序垂向叠置而成。本文主要通过小层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小层序是由叠加在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上的频繁小级别海平面升降旋圆形成的,这种小级别海平面旋回与地球轨道旋回引起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有关。
高永丰魏瑞华
关键词:碳酸盐岩马家沟组地层
河南祁雨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11
1995年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祁雨沟金矿床形成于高中温浅成环境。从早成矿期至晚矿化期,成矿温度、成矿流体盐度、pH值、fO2、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组成呈现系列变化。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属H2-NaCl-CO2体系,晚期有一定量大气降水加入。
高永丰栾文楼魏瑞华李院生
关键词:祁雨沟金矿流体包裹体成矿温度氢氧同位素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被引量:103
2006年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1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Ma)、2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3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组合(53~42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5^+7.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P,Ti,U,Th,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0.7060)、高εNd(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170~60Ma,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Ma),并导致�
侯增谦莫宣学高永丰杨志明董国臣丁林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岩石地球化学青藏高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