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焱

作品数:83 被引量:268H指数:8
供职机构: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南省卫生厅科学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7篇病毒
  • 15篇病原学
  • 13篇流行病
  • 13篇流行病学
  • 12篇流感
  • 11篇流行性
  • 10篇手足
  • 10篇手足口
  • 10篇手足口病
  • 10篇流感病毒
  • 9篇乙型
  • 9篇抗体
  • 9篇肠道
  • 9篇肠道病毒
  • 8篇脊髓灰质炎
  • 7篇血清
  • 7篇急性弛缓性麻...
  • 7篇弛缓性
  • 7篇弛缓性麻痹
  • 6篇疫苗

机构

  • 67篇海南省疾病预...
  • 10篇海南省卫生防...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海口市人民医...
  • 1篇琼海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海南省农垦卫...
  • 1篇海口市卫生防...
  • 1篇儋州市卫生防...

作者

  • 77篇马焱
  • 30篇孙莲英
  • 28篇林春燕
  • 27篇曾祥洁
  • 24篇陈海云
  • 22篇李丹丹
  • 17篇金玉明
  • 15篇潘家兴
  • 14篇王少玲
  • 14篇曾昭长
  • 14篇吴捷
  • 12篇李臻
  • 12篇苏新元
  • 11篇潘正帆
  • 11篇符振旺
  • 10篇邓海英
  • 10篇邱丽
  • 10篇王春雷
  • 9篇周立文
  • 7篇贾鹏本

传媒

  • 34篇中国热带医学
  • 4篇中国计划免疫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海南医学
  • 3篇病毒学报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省部分地区流行性出血热人群感染状况调查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部分地区人群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800人份人群血清,感染率为4.25%(34/800);西部地区的东方市、儋州市和中部地区的五指山市感染率(5%~6%)高于东部地区的万宁市(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率较高的为30~39岁、40~49岁、50~59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7.5%、6.25%和5.6%。这3个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感染率低于这3个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7.25%)高于女性(1.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局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和中部的农村地区,存在EHF的潜在流行,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局部暴发,建议这些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间疫情的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的流行和暴发。
苏新元陈言曾祥洁李丹丹马焱贾鹏本陈少明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海南省2008~2011年鲜水产品香港海鸥菌污染监测
2012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鲜水产品中香港海鸥菌污染状况及海南分离株的形态、培养、生化和药敏等特性。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海南省不同农贸市场采集监测样本,用改良头孢哌酮麦康凯平板进行分离培养,API20E、API 20NE和VITEC2GN进行生化鉴定,采用AST-GN31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在1 656份鲜水产品和119份涂抹拭子中,分离出6株香港海鸥菌,其生化特点: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尿素酶、硝酸盐还原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对糖和醇类不利用。结论海南省鲜水产品中存在香港海鸥菌污染,今后应继续加强对香港海鸥菌的监测。
华德王少玲胡伟吴捷马焱金玉明苏新元
关键词:香港海鸥菌
海南省贫困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应用效果评价
2005年
目的评价在贫困地区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应用模式的应用效果. 方法实施项目的市县采取组群抽样(PPS)方法,抽查12~24月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同时采集未梢血用胶体金乙肝表面抗原试剂条检测HBsAg,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b.结果项目地区共抽查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0%,首针及时接种率为64.9%,抗-HBs阳转率为79.3%,保护率为100%,儿童HBsAg携带率为1.3%;住院分娩儿童全程接种率和第一针及时接种率明显高于在家分娩儿童,差异有显著性,两者HBsAb阳转率和HBsAg携带率无显著性差异;医院接种儿童HBsAb阳转率高于在家接种儿童,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全程接种儿童与未全程接种儿童间HBsAb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城镇与农村儿童、少数民族与汉族儿童间接种率、HBsAg携带率和HBsAb阳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贫困地区新生儿推广应用乙肝疫苗,有效地提高了接种率,降低了HBsAg携带率,乙肝疫苗对不同的人群有同等的免疫保护效果.如何提高在家分娩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曾昭长孙莲英王春雷符振旺朱坚马焱
关键词:贫困地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
海南省399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四种实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立克次体病实验检测方法的特点,拟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为斑点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和病原学分离培养法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用巢式PCR检测发热病人399份血标本中的gro EL基因的特异性片段,检测出17份斑点热群及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阳性,61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出2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6份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阳性,49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Ig M阳性结果为19份,Ig G为148份;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Ig M阳性结果为29份,Ig G为169份。采用L929单层细胞对血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四种实验室检测方法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一步阐明斑点热的自然疫源性特点,为其诊断及防护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
吴捷王少玲马焱曾祥洁邱丽贾鹏本华德李沅聂绍发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
海南省应用疫苗免疫对控制百日咳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通过对海南省 5 0年百日咳疫情分析和 2 0 0 2年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调查 ,评价应用疫苗免疫儿童对控制百日咳的效果。 方法 按计划免疫规定的免疫程序应用单价或三价百白破疫苗 ,对 3~ 2 4月龄儿童进行 3针基础免疫和 1针加强免疫 ;收集 195 1年以来的疫情资料按疫苗免疫不同发展阶段分析历年发病率与百白破接种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发病情况结合人群抗体水平调查评价免疫效果。 结果 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自然感染阶段、冷链运转阶段年均发病率分别为 78 5 1/10万、0 43 /10万 ,流行季节发生改变 ;接种率与发病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且具有显著性意义 ;全程接种与未接种者百日咳抗体阳性率、GMT有显著差异。 结论 使用百白破混合制剂能有效控制百日咳疫情 ,使儿童达到高的免疫水平 ,人群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朱坚孙莲英马焱王春雷曾昭长符振旺
关键词:疫苗免疫接种百日咳抗体
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NPEV)的感染状况 ,为我省今后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集不同组群儿童粪便标本 ,采用WHO提供的RD、HEP -2、L2 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 1994~ 2 0 0 1年采集的 10 2 6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NPEV分离率为 19.79% ,其中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组NPEV分离率最高 ,为 2 6.5 8% ,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粪便标本的NPEV分离率分别为 17.37%和 2 0 .41% ,AFP病例与接触者NPEV分离率有显著性差异 (x2 =9.468,P <0 .0 1)。不同组群儿童感染的NPEV型别差异较大。不同型别NPEV毒株在海南省AFP病例、AFP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感染的机率有所差别。有些型别的NPEV在三组儿童中都有循环 ,但有些型别的NPEV毒株仅从AFP病例或其接触者中分离到。结论 在我国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后 ,开展儿童NPEV感染状况的研究能为进一步证实和巩固消灭脊灰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
马焱林春燕孙莲英曾昭长陈海云王春雷
关键词: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原学监测
海南省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分离及相关资料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了解海南省 1995~ 2 0 0 0年报告的 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脊髓灰质炎病毒 (PV)疫苗株的分离情况 ,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PV型别分布等相关资料。方法 采用试管法分离肠道病毒 ,微量中和试验法鉴定脊灰病毒 ,国家脊灰实验室采用PCR -RFLP法进行型内鉴别。结果 海南省 1995~ 2 0 0 0年报告的 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 177例及 6 85名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中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的分离率分别为 10 80 %和 2 .48% ,3岁以内的儿童分别占 94 73%、47 10 %。 19例脊灰病毒疫苗株阳性的AFP病例中 ,31.5 8%的儿童无OPV免疫史 ,2 1.0 5 %的儿童有 1~ 2次免疫史 ,仅 47 37%完成了三次OPV全程免疫。其中 9例病例发病后 6 0天残留麻痹。结论 我国已进入“无脊灰状态” ,已无本土脊灰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脊灰病毒疫苗株在人群中的循环及其致病性应进一步研究 ,同时 ,继续保持儿童高的OPV免疫覆盖率仍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马焱林春燕孙莲英周立文曾昭长李永忠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急性弛缓性麻痹流行病学特征
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系统建立及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掌握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疫情动态,分析乙脑疫情报告质量,评价监测系统建立效果。方法建立乙脑病例专报监测系统,收集历年乙脑疫情资料及建立监测系统后乙脑病例监测资料,分析乙脑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海南省近年乙脑发病疫情仍呈周期性,2003年为发病高峰年;监测系统建立后,2001~2003年全省共监测到疑似病例5l例,经实验室确诊19例(2001年确诊0例),呈高度散发,发病季节仍为5~7月,皆无明确乙脑疫苗免疫史。结论乙脑病例监测系统能大幅度提高了乙脑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性,有效的降低了漏报率、误诊率,并加强了监测,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能有效地控制乙脑疫情。
曾雪霞孙莲英邓海英朱坚陈海云马焱符振旺林春燕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疫情
麻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诊断结果分析
2001年
目的 为对麻疹疑似病例作出科学诊断。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对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  1992年以来收集到的 187例麻疹疑似病例检测IgM抗体阳性率为 45 .5 % ,其中 2~ 6岁阳性率最高 ( 5 2 .6 % ) ,19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风疹IgM抗体检测 ,结果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 2 0 .1% ,说明麻疹疑似病例中有相当部分为风疹病例。阳性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占 2 1.2 %。结论 麻疹疑似病例不能单以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应通过实验室检测IgM抗体才能准确诊断。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防止病例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周立文林春燕马焱孙莲英
关键词:麻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立克次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虫咬溃疡、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因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实验室检测技术对防控立克次体病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立克次体病的检测技术很多,包括: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培养以及常规PCR、巢式PCR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现就立克次体相关实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吴捷金玉明马焱曾祥洁王少玲李沅聂绍发
关键词: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