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豪敏

作品数:94 被引量:740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0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2篇病毒
  • 25篇流行病
  • 25篇流行病学
  • 23篇手足
  • 23篇手足口
  • 23篇手足口病
  • 15篇肠道
  • 15篇肠道病毒
  • 10篇脑炎
  • 10篇病例
  • 9篇布尼亚病毒
  • 8篇肠道病毒71...
  • 8篇传染
  • 7篇血小板
  • 7篇血小板减少
  • 7篇疫情
  • 7篇综合征
  • 7篇流行病学特征
  • 6篇血小板减少综...
  • 6篇流行病学调查

机构

  • 80篇河南省疾病预...
  • 5篇河南省卫生防...
  • 4篇信阳市疾病预...
  • 2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平顶山市疾病...
  • 1篇三门峡市疾病...
  • 1篇中国生物技术...
  • 1篇三门峡市预防...

作者

  • 85篇陈豪敏
  • 58篇许汴利
  • 46篇康锴
  • 34篇黄学勇
  • 20篇王海峰
  • 18篇尤爱国
  • 17篇许玉玲
  • 16篇李幸乐
  • 16篇刘国华
  • 15篇杜燕华
  • 15篇卫海燕
  • 14篇王彦霞
  • 13篇马宏
  • 12篇唐晓燕
  • 8篇孙建伟
  • 7篇潘静静
  • 6篇苏佳
  • 6篇谢志强
  • 5篇张保华
  • 4篇邓文斌

传媒

  • 15篇河南预防医学...
  • 10篇中华预防医学...
  • 9篇中华流行病学...
  • 8篇中国人兽共患...
  • 5篇郑州大学学报...
  • 4篇当代医学
  • 4篇病毒学报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国病毒病杂...
  • 2篇第三届传染病...
  • 1篇河南医药信息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28篇2012
  • 25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足口病例中埃克病毒11型河南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埃克病毒11型( Echo11)河南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2012年河南手足口病监测系统中采集的粪便标本,采用RD、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VP1区扩增、测序,生物学软件分析测序结果,BLAST比对后确定病毒基因型;扩增10株Echo11河南分离株VP1完整编码区序列,与国内外其他Echo11病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VP1区全基因亲缘进化树,分析其进化来源及不同基因型的流行范围。结果2010-2012年河南手足口病标本共分离出184株非EV71/CA16型肠道病毒,其中Echo1110株,占5.43%。 Echo11河南株VP1区全长共876个核苷酸,编码292个氨基酸;10株Echo11河南株VP1区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3.1%~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3%~100%;与原型Gregory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77.8%~78.8%,氨基酸同源性为90.8%~91.8%。结论 Echo11也是引起河南省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河南省存在Echo11病毒A基因型的流行。
许玉玲卫海燕陈豪敏黄学勇
关键词:手足口病基因特征
河南省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4基因特征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手足口病标本分离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hievirus A 16,CVA16)VP4的基因特征,并比较VP4与VP1遗传进化分析的差异。方法对分离自河南省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的8株CVA16,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VP4区域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分子生物学软件ATGC进行序列拼接,Bioedit比对剪齐,用MEGA 4.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已报道的CVA16标准株序列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河南省8株毒株VP4核苷酸同源性为91.3%~98.1%、氨基酸同源性为100.0%,与国际原型株CA16/G10/RSA/1951(A型)比对,VP4核苷酸同源性为79.7%~82.6%,氨基酸同源性为100.0%;与B1a、B1b和B2型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3%~95.7%、92.8%~98.6%、88.9%~91.8%,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0%。河南省分离的CVA16毒株均属于B1亚型,有B1a和B1b两个进化支共同存在和循环,但VP4与VP1的进化树分型不完全一致。结论 VP4基因不能作为CVA16病毒基因亚型分型的依据。
许玉玲王海霞卫海燕陈豪敏黄学勇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4进化树
病原微生物保藏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病原微生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它的保藏不仅有利于重现已经做过的实验,证实发现新的菌(毒)种,而且也是研究、推广、开发和实际应用科研成果的基础。保藏的菌(毒)种有的是开发利用的对象,有的是悉心研究的成果,有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有经生物技术修饰改造获得的,都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张爱梅郭大城王建丽张保华陈豪敏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生物资源生物技术自然界
河南省县级CDC实验室装备情况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掌握河南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装备状况,为县级CDC的发展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普查河南省所有县区级CDC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采用Excel2000统计,与卫生部制定的指导标准比较分析。结果我省151个县区CDC拥有仪器设备种类最多者为52种,最少者仅4种,平均拥有22.44种;拥有设备总数最多者为76台/套,最少者仅4台/套,平均为29.40台/套。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平均拥有率分别达到"标准"的57.54%和48.19%。结论无论是仪器设备种类还是数量,我省县级CDC实验室的装备均与卫生部制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于燕陈豪敏刘国华赵东阳杨改英
关键词: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
河南省2009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河南省2009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填写《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2009年河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101 672例,死亡46例,病死率为0.45‰,其中男性34例(73.91%),女性12例(26.09%);死亡病例的死亡时间多在3月和4月,占总数的71.74%(33/46);29例在入院后24 h内死亡;死亡病例年龄在6~64个月之间,平均年龄(18.37±10.75)个月;实验室确诊病例32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阳性31例,占96.88%;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是有发热、皮疹等典型症状,多因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病情变化较快,病程较短。结论死亡病例多发生在疫情高发区和疫情高峰时期,以3岁以下EV71感染的重症病例为主。重症病例入院早期是临床救治的关键时期,开展重症病例的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对指导预防控制和临床救治工作至关重要。
王彦霞陈豪敏康锴王海峰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建立检测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方法用分离到的5株新布尼亚病毒株感染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制备抗原片,优化IFA工作条件,进行IFA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评价,应用建立的IFA方法对2007—2011年在河南省信阳地区采集的1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与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筛选出免疫荧光反应特异、稳定性较好的WZ69毒株作为建立新布尼亚病毒IFA检测方法的抗原种子株。IFA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一抗(患者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40;二抗(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最适稀释度为1:150;二抗中伊文思蓝最适稀释度为1:20000。在126例患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者96例,阴性者30例,抗体阳性率为76.19%,与RT—PCR的检测阳性率[72.22%(9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FA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可用于新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实验室检测。
黄学勇杜燕华李幸乐马宏满瑞琴康锴唐晓燕陈豪敏刘国华许汴利
关键词:抗体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时荧光PCR法与ELISA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中的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中的差异。方法对143例2011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病例的急性期血清,分别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和ELISA-IgM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3例病例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阳性率50.35%,经ELISA-IgM法检测,阳性率为37.76%,两种方法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间隔时间超过1w的病例,两种检测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法更适合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早期实验室诊断,ELISA方法可对发病1w以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杜燕华黄学勇王海峰尤爱国康锴陈豪敏许汴利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时荧光PCR
国产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国产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方法2011年8~10月在河南省长葛、禹州和登封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6171名观察对象随机分配到接种组(3083人)和对照组(3088人)。接种组每人接种一剂疫苗,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免疫后28d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接种组随机抽取599人作为免疫效果评估对象,在免疫前和免疫后28d,采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测定疫苗抗体。结果接种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220/3083)和1.36%(42/3083)。对照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36/3088),无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接种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38.285,P〈0.001;X2=42.356,P〈0.001)。接种组H1N1、H3N2及B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9.30%、82.80%和67.60%,抗体保护率分别为89.30%、98.30%和93.00%,GMT分别为1:416、1:796和1:180。结论国产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适宜推广应用。
尤爱国夏胜利陈豪敏张锦苏佳茹维萍黄丽莉刘国华许汴利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上市后安全性免疫原性
河南省1963-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王彦霞许汴利陈豪敏孙建伟卫海燕康锴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钩体病疫情资料
河南省2004年至2010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4年至2010年猩红热的流行概况及规律。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至2010年河南省猩红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2004年至2010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082例,年均发病率为0.7692/10万,其中男性年均发病率为0.9636/10万,女性为0.5636/10万。各年发病均以散发为主,无暴发疫情及死亡病例报告。2010年发病率最低(0.5534/10万),2007年最高(0.998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区。4月和12月为发病高峰。15岁以下人群高发。结论:河南省猩红热发病以散发为主,应加强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机构的疫情监测。
尤爱国杨建华康锴王海峰聂轶飞陈豪敏许汴利
关键词:猩红热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