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宁

作品数:33 被引量:178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磁共振
  • 13篇成像
  • 7篇MRI
  • 5篇血管
  • 5篇术前
  • 5篇精神分裂症
  • 5篇分裂症
  • 4篇张量成像
  • 4篇弥散
  • 4篇MRI表现
  • 4篇波谱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质子
  • 3篇神经导航
  • 3篇术前评估
  • 3篇肿瘤
  • 3篇颅底
  • 3篇弥散张量
  • 3篇弥散张量成像

机构

  • 33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东南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中医院

作者

  • 33篇陈宁
  • 18篇刘文
  • 11篇蔡宗尧
  • 5篇于新华
  • 5篇史家波
  • 5篇袁哲星
  • 5篇郝贵峰
  • 5篇吕耀娟
  • 5篇常义
  • 5篇刘宏毅
  • 5篇邹元杰
  • 5篇姚志剑
  • 4篇许金虎
  • 4篇肖朝勇
  • 4篇张志珺
  • 3篇谢世平
  • 3篇许云
  • 2篇吕著海
  • 2篇罗欣
  • 2篇张岩松

传媒

  • 9篇临床神经病学...
  • 5篇临床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精神科杂...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上海精神医学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首届中国中青...
  • 1篇中华医学会精...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MRI和MR血管成像 (MRA ,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病例行常规MRI和MRA( 3DTOF)、MRV( 2DTOF)检查 ,其中 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MR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 ,仅 1例T2 WI未见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 9例全部出现静脉异常强化。有 5例MRA除可见动脉正常显影外 ,还可见受累的静脉和静脉窦显影。MRV示栓塞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欠佳。结论 :常规MRI结合MRA。
肖朝勇陈宁刘文蔡宗尧
关键词:MRACVST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诊断脑实质WI
男性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额叶的质子波谱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 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症状发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探讨抗精神病药对额叶代谢物质的潜在影响。方法 应用磁共振质子波谱(MRS)技术对10例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0名男性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额叶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患者组入组后均予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治疗第2个月时复查额叶^1H-MRS。每次^1H-MRS检查的同时,患者组各接受1次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对照组仅进行1次WCST评定。结果 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治疗前患者组左、右侧额叶灰白质NAA/Cr均低于对照组[左侧白质:患者组1.87±0.30;对照组2.13±0.43。左侧灰质t患者组1.44±0.20;对照组1.67±0.32。右侧白质:患者组1.60±0.28;对照组2.09±0.41。右侧灰质:患者组1.35±0.25;对照组1.56±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组治疗前后NAA/Cr、CHO/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额叶神经元的损害。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短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1H—MRS代谢物水平无明显影响。
陈丽君谢世平陈宁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额叶磁共振波谱学
与识别声音熟悉性有关脑区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声音熟悉性的神经网络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获得脑区激活图和局部血氧水平反应曲线,并分析受试者行为学反应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及行为学反应结果与“熟悉”声音激活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相比,受试者在接受“熟悉”声音刺激时,下列脑区显著激活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和右前额中回。相应的受试者在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时,相对于接受“熟悉”声音刺激,左楔前叶、枕叶和楔叶显著激活。受试者对“熟悉”声音的判断正确率与对“熟悉”声音识别的平均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60,P=0.03);而辨别“熟悉”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与丘脑的激活程度呈正相关(r=0.59,P=0.03)。结论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及右前额中回可能是辨别“熟悉”声音神经网络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辨别“熟悉”声音与辨别“不熟悉”声音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脑功能基础。
郝贵峰张志珺姚志剑史家波陈宁侯钢
吸毒引起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吸食毒品引起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4例男性 ,年龄 2 8~ 40岁。均吸毒品海洛因。吸毒史 2~ 4年。结果 :(1)临床表现 :4例均出现程度不同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和智力障碍。 (2 )MRI表现 :①脑白质受累型 :表现为半卵圆中心、内囊、胼胝体和小脑齿状核周围白质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白质对称性长T1和长T2 改变 ,②神经核团受累型 :两侧小脑半球齿状核和两侧丘脑外侧核对称性长T1和长T2 改变。结论 :长期大量吸食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大脑、小脑半球白质和胼胝体、丘脑外侧核和小脑齿状核是主要的累及部位。
刘文蔡宗尧于新华陈宁
关键词:中毒性脑病吸食毒品MRI
脑膜病变致脑膜强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1999年
目的 研究脑膜病变致脑膜强化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43 例MRI增强扫描表现为脑膜强化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MRI脑膜强化见硬膜型强化31例,软膜型强化12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14 例,结核性脑膜炎、脑梗死各7 例,病毒性脑膜炎、脑膜癌病、血管畸形各5 例,与临床诊断一致;MRI平扫所见正常12 例,局部脑膜增厚11 例,脑内病灶20 例。结论 脑膜强化的类型与病因有一定关系,MRI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脑膜病变。
刘文蔡宗尧于新华吕耀娟陈宁
关键词:脑膜病变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畸形致癫痫患者的MRI表现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研究脑血管畸形致癫痫患者的MRI表现,并探讨其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对19例脑血管畸形致癫痫患者的头颅MRI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8例可见明确的脑血管畸形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及流空现象。11例均见血管瘤周围的胶质增生及典型或不典型的铁环征等间接征象。病变主要累及皮质(14例)、颞叶、海马(9例)。供应动脉主要为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前、后动脉(7例)。结论 脑血管畸形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与癫痫的病因有关;血管畸形所在部位及供养动脉与癫痫的发作有关。
于新华吕耀娟陈宁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癫痫MRI
小脑出血的CT、MRI诊断与临床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小脑出血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 34例小脑出血患者头颅CT、MRI表现 ,其中 31例行CT扫描 ,2 1例行MRI扫描。结果 急性期CT表现为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高密度或次高密度团块状病灶。MRI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出特征性的信号改变。结论 CT能较早发现出血病灶 ,但有其局限性 ,MRI能很好地弥补它的缺陷。若使两者相辅相成 ,结合临床 ,可进一步提高小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正确率。
袁哲星刘文蔡宗尧陈宁许金虎
关键词:小脑出血CTMRI
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的MRI表现与临床意义被引量:2
1998年
本文分析了100例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病患者的MRI脑白质异常表现,即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将其分为Ⅰ—Ⅲ级,用以分析MRI表现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并探讨了脑白质疏松的临床意义和发病机制。
吕耀娟于新华刘文陈宁
关键词: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MRI病理
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诊断和主要鉴别诊断。方法 本组 30例 ,男 16例 ,女 14例 ;临床表现 :行走不稳 ,言语不清 ,共济失调 ,肌张力改变。结果 病变累及豆状核 (30 / 30 )、尾状核 (2 6 / 30 )、丘脑 (17/30 ) ,中脑 (2 1/ 30 )、桥脑 (17/ 30 )、丘脑外侧核 (7/ 30 )和脑白质 (4 / 30 ) ;脑萎缩以尾状核 (14/ 30 )和桥脑 (11/ 30 )为主。结论 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伴有脑干病灶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表现 ,鉴别诊断包括中毒性脑病和缺氧性脑病等。
刘文蔡宗尧于新华陈宁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磁共振成像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误诊探讨
1997年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中较常见一种类型.有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男性多于女性.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病因常不清楚.主要病理改变位于橄榄核、桥脑基底核和小脑半球,表现为神经细胞死亡、萎缩、消失,神经纤维髓鞘脱失.除此之外脑干诸核,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红核、黑质和基底节以及大脑皮质、脊髓前角等神经细胞均可受损.临床上常以下肢发软、乏力,易跌而求医.逐步出现上肢精细动作不能,构音障碍,意向震颤,部分病人出现进食困难,呛咳,手足徐动,还有部分病例可有舌肌和面肌的肌束颤,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晚期常有吞咽困难,部分病例伴发痴呆、尿失禁、下肢痛、深感觉障碍,极少数可并发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增高或正常,腱反射亢进或消失,锥体束征阴性.晚期可见到典型露颤麻痹样症状和体征.本病进展缓慢,常在5~10年活动受限需人服侍.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
孙增华陈宁
关键词:脑萎缩橄榄桥脑小脑误诊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