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健平

作品数:28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病毒
  • 13篇HIV-1
  • 11篇感染者
  • 8篇艾滋病
  • 7篇细胞
  • 6篇免疫缺陷
  • 6篇基因
  • 5篇缺陷病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细胞
  • 5篇免疫缺陷病
  • 5篇免疫缺陷病毒
  • 5篇B/C
  • 4篇毒株
  • 4篇彝族人群
  • 4篇抗原
  • 4篇HIV感染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载量

机构

  • 25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河南省疾病预...
  • 4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汕头大学
  • 2篇武汉生物制品...
  • 2篇新疆疾病预防...
  • 2篇沈阳医学院附...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陕西省疾病预...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乌鲁木齐市疾...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沈阳医学院奉...

作者

  • 28篇陈健平
  • 23篇洪坤学
  • 13篇邢辉
  • 13篇阮玉华
  • 7篇刘沙
  • 6篇刘宏伟
  • 6篇贾明明
  • 5篇冯毅
  • 5篇秦光明
  • 5篇王哲
  • 4篇马鹏飞
  • 4篇魏民
  • 4篇关琪
  • 4篇袁霖
  • 4篇梁浩
  • 3篇陈钊
  • 2篇余祖江
  • 2篇何翔
  • 2篇张瑞军
  • 2篇唐海丽

传媒

  • 4篇中华微生物学...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国外医学(病...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癌变.畸变....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年份

  • 1篇2011
  • 10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Ⅰ型干扰素细胞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其在HIV感染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优化外周血Ⅰ型干扰素细胞(IPC)检测方法,分析我国正常人及 HIV 感染者外周血 IPC 水平。方法以 BDCA_2、BDCA_4及 CD_4为新的 IPC 特征性表面标志组合优化 IPC 全血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49份正常人和36份 HIV 感染者外周血 IPC 水平。结果 IPC 绝对计数全血染色组显著高于 PBMC 染色组(t=-4.911,P<0.01),两者分别为(1.15±0.87)个/μl和(3.00±1.70)/μ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设门与全白细胞设门方法所得结果高度相关(r^2=0.956,P<0.01);样品在室温和4℃环境下25 h 内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变化。HIV 感染者和正常人外周血 IPC 水平平均值分别为6.44个/μl和2.96个/μl,CD_4细胞水平平均值分别为874.92个/μl和551.5个/μ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初步结果显示我国 HIV 感染者外周血 IPC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唐海丽洪坤学冯毅张瑞军陈健平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干扰素类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基因诊断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建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型 (HIV 1)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 80份全国送检的已确认的HIV阳性样品 ,从健康献血员中选取 40份HIV阴性样品。分别提取人DNA和病毒RNA ,再分别扩增HIV 1的gp41、pol和gag各基因区的 3套反应系统 ,进行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将结果与血清学方法比较 ,观察结果是否一致。同时检测 3套反应系统的敏感性、重复性和对HIV 1各亚型参考病毒株的扩增情况。结果 用 3套反应系统对 80份阳性样本进行nPCR检测的阳性率为 :gp41反应系统 88 8% ;pol反应系统 83 8% ;gag反应系统 81 3 % ;3套系统联合应用检出率 90 0 %。用RT PCR检测阳性率为 :gp41反应系统96 3 % ;pol反应系统 91 3 % ;gag反应系统 95 0 % ;3套反应系统联合应用检出率可达 98 8%。阴性样品扩增均阴性 ,特异性为 10 0 %。 3套反应系统不但可扩增HIV 1型M组的A、B、C、D、CRF0 1 AE、F、G、H亚型 ,还可扩增其N和O组毒株 ,且与HIV 2无交叉反应。nPCR最低检测限为 1拷贝 /PCR。gag和pol反应系统RT PCR最低检测限为 750拷贝 /ml;gp41反应系统最低检测限为 150拷贝 /ml。nPCR和RT PCR扩增gp41、pol和 gag基因区的重复性分别为 :93 3 %、90 0 %、 86 7%和10 0 %、96 7%、10 0 %?
魏民关琪梁浩陈健平陈钊冯毅洪坤学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基因诊断艾滋病聚合酶链反应血清学诊断
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Gag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中国主要流行的HIV-1B/C重组毒株感染者Gag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特征。方法本研究以10例感染时间〈1年和25例感染时间〉3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B/C重组毒株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以10例HIV.1阴性健康人作为对照,用Elispot方法检测其针对HIV-1B/C同义BGag重叠多肽产生1干扰素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结果8例(8/10)感染时间〈1年的HIV-1B/C重组毒株感染者产生Gag特异性分泌Y干扰素的T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识别散在分布的五条多肽;17例(68%)感染时间〉3年的感染者产生反应,主要识别p17区域内的-条和p24区域内六条多肽。感染时间〉3年组产生IFN-吖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呈明显正相关(P=0.0318,r=0.519),感染时间〈1年的感染者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感染时间〉3年的感染者(P=0.021)。健康人对照组无阳性反应。结论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在疾病进程不同阶段识别Gag的不同区域。
刘宏伟洪坤学袁源刘春华陈健平阮玉华王哲邵一鸣
关键词:酶试验
HIV-1感染者CD8^+T细胞受体基因多样性特点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HIV-1感染者CD8^+T细胞受体(TCR)基因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抗CD8单克隆抗体从9份HIV-1感染者和7份HIV-1阴性对照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8^+T细胞,提取总RNA,然后采用一步(one step)及巢式(nested)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对22个T细胞受体VB基因家族的互补决定区3(CDR3)进行扩增,利用ABI-3700测序仪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扫描,定量分析HIV-1感染者TCRCDR3区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HIV-1感染者和正常人相比较其CD8^+T细胞的TCR基因多样性明显减少,部分TCR Vβ基因家族CDR3区的高斯分布破坏;TCR的紊乱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771,P〈0.05);HIV-1感染引起患者TCR多样性的改变不仅表现在不同Vβ基因家族上,而且也表现在CDR3长度上,其中感染者Vβ2、Vβ4、Vβ5、Vβ17、Vβ20、Vβ21、Vβ23及Vβ24基因家族的变化与正常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HIV-1感染能引起CD8^+T细胞TCR基因多样性的减少及高斯分布的破坏,TCR CDR3区的紊乱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
任国良陈健平贾明明寇中琛刘沙马鹏飞邵一鸣洪坤学
关键词:CD8阳性T淋巴细胞HIV-1T细胞
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CTL免疫应答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我国 HIV-1 B’/C 重组流行毒株的特异性 CTL 应答特征及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以覆盖 HIV-1B 亚型、C 亚型毒株结构蛋白 Gag、调节蛋白 Rev、Tat 和
贾明明洪坤学张远志陈健平刘沙彭虹马鹏飞阮玉华邢辉邵一鸣
文献传递
我国HIV感染者HAART治疗后IPC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索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I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IPC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DCA2、BDCA4及CD4作为IPC特征性表面标志组合的全血染色法,对HIV阴性正常人、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接受3个月以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外周血样品IPC水平进行测定,使用SPSS 11.5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Test检验。结果HIV感染者外周血中IP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病毒载量(VL)低于检测下限(LDL)的感染者其IPC/CD4水平明显高于病毒载量大于LDL的感染人群;有效的HAART治疗后IPC及CD4的数量增加。结论IPC细胞在HIV感染中明显受损,有效的HAART治疗可以部分恢复IPC水平。
洪坤学唐海丽冯毅张瑞军陈健平阮玉华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天然免疫艾滋病病毒病毒载量
中国HIV-1 B/C重组毒株不同阶段感染者多聚酶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中国主要流行的HIV-1 B/C重组毒株不同时期感染者多聚酶蛋白(Pol)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特征并确定主要识别的免疫优势区域。方法本研究以11例感染时间〈18个月和25例感染时间〉3年的HIV-1 B/C重组毒株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以10例HIV-1阴性健康人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综合测定了针对覆盖HIV-1 pol基因的249条重叠多肽产生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结果感染时间〈18个月感染者中有8(72.73%)名检测到了分泌IFN-γ的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主要识别位于逆转录酶区、氨基酸位置为Pol 481~631内的Pol5581、Pol5582、Pol5587、Pol5609、Pol5610和Pol5615六条多肽,分泌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广度与外周血CD4^+T细胞数呈现明显负相关(P=0.0212,r=-0.762);感染时间〉3年感染者中有15(60%)名检测到了分泌IFN-γ的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主要识别位于逆转录酶区、氨基酸位置为Pol 241~295内的Pol 5521、Pol 5525、Pol 5526、Pol 5531四条多肽和Pol 708—722内的Pol 5638多肽,分泌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呈现明显正相关(P=0.00695,r=0.660);健康人对照组无阳性反应。结论中国HIV-1 B/C重组毒株不同阶段感染者主要识别多聚酶蛋白的不同区域。
刘宏伟洪坤学袁源余祖江刘春华陈健平阮玉华阚全程王哲邵一鸣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我国HIV-1 B′亚型毒株gag基因变异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我国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B’亚型主要流行株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的基因变异及抗原表位的变化特征,探讨选择压力、基因离散率和抗原表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确诊的HIV-1感染并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使用GCG软件包的Distance程序对P17和P24两个区段计算基因距离,用Diverge程序计算同义替换(Ks)和非同义替换(Ka)及二者之间的比值,并对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型别限制的CTL表位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1 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Ks/Ka值<1,而P24区段的Ks/Ka值>1;P24部分的基因离散率低于P17部分;P17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34.94%,而P24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67.38%;从基因离散率、所受的选择压力及抗原表位的突变率3个方面来看,HIV-1的P17区段均明显大于P24区段。结论HIV-1 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抗原表位变化较大,而P24区段的抗原表位相对较为保守。提示P24区段的CTL表位更适合于表位疫苗的研制。
关琪邢辉黄海龙魏民洪坤学马鹏飞司雪峰陈健平梁浩张卓然邵一鸣
关键词:HIV-1基因型抗原表位
HLA—B宽特异性抗原Bw4与HIV-1感染者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对我国HIV-1感染者HLA-B基因不同基因型(Bw4、Bw6)的分布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HLA—Bw4基因在HIV-1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分辨率HLA分型方法对340名HIV.1感染者和69名健康对照进行HLA—B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确定Bw4和Bw6特异性分布,分析HLA—BBw4和Bw6特异性与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和血浆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在HIV-1感染者人群共检测到65种HLA—B等位基因,Bw4携带者(Bw4Bw4纯合子和Bw4Bw6杂合子)相对Bw6纯合子具有更高的CD4^+T细胞计数(P=0.004)和更低的病毒载量(P=0.003)。与Bw4纯合子相比,Bw4Bw6杂合子的CD4^+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毒载量更低(P=0.037)。在CD4^+T细胞数小于500个/μl组中,Bw4Bw6杂合子的百分比显著低于CD4^+T细胞数大于500个/μl组(P=0.0002),而Bw6纯合子的百分比则显著高于CD4^+T细胞数大于500个/μl组(X^2检验,P〈0.0001)。结论HLA-Bw4对宿主感染HIV-1后,从病毒载量分析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其保护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健平洪坤学贾明明任国良刘宏伟邢辉阮玉华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疾病进展
中国HIV-1 C/B’重组毒株和B’毒株感染者Nef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主要流行的HIV-1 C/B’重组毒株和B’亚型毒株感染者Nef特异性T细胞反应特征,确定两种亚型感染者共同识别的免疫优势区。方法本研究以59名HIV-1 C/B’重组毒株、27名B’亚型毒株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用ELISPOT检测针对HIV-1型C/B’Nef重叠多肽产生IFN-γ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结果44例(74.58%)HIV-1 C/B’重组毒株感染者产生Nef特异性T细胞反应,主要识别EVA7081.1、5、6、7、43、44、45、47、48、49这10条多肽,氨基酸序列为Nef63~115和117~139的区域。20例(74.07%)的HIV-1 B’毒株感染者产生Nef特异性T细胞反应,主要识别EVA7081.1、2、43、49这4条多肽,氨基酸序列为Nef63~77和87~119的区域。两种亚型感染者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强度和广度与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数不相关。结论中国HIV-1 C/B’重组毒株和B’亚型毒株感染者共同识别氨基酸序列为Nef63—77和87~115的免疫优势区,提示此区域可用于疫苗的设计.
刘宏伟洪坤学马军袁霖刘沙陈健平张远志阮玉华王哲邵一鸣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NEF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