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辉

作品数:294 被引量:1,373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0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2篇病毒
  • 130篇艾滋病
  • 105篇HIV-1
  • 89篇耐药
  • 85篇艾滋病病毒
  • 61篇免疫缺陷
  • 57篇感染者
  • 53篇HIV
  • 51篇缺陷病
  • 51篇免疫缺陷病
  • 51篇免疫缺陷病毒
  • 51篇病毒治疗
  • 50篇抗病毒
  • 44篇抗病毒治疗
  • 44篇基因
  • 38篇人类免疫
  • 38篇人类免疫缺陷
  • 37篇人类免疫缺陷...
  • 29篇毒株
  • 28篇HIV-1感...

机构

  • 274篇中国疾病预防...
  • 24篇广西壮族自治...
  • 24篇河南省疾病预...
  • 17篇四川省疾病预...
  • 15篇安徽省疾病预...
  • 12篇云南省疾病预...
  • 1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0篇广东省疾病预...
  • 10篇湖南省疾病预...
  • 10篇河北省疾病预...
  • 10篇新疆维吾尔自...
  • 9篇北京市疾病预...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 8篇贵州省疾病预...
  • 6篇卫生部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 5篇汕头大学
  • 5篇山东省疾病预...
  • 5篇北京市朝阳区...

作者

  • 287篇邢辉
  • 94篇阮玉华
  • 63篇廖玲洁
  • 54篇冯毅
  • 37篇洪坤学
  • 29篇马鹏飞
  • 25篇梁浩
  • 23篇魏民
  • 21篇王哲
  • 19篇何翔
  • 16篇全宇
  • 15篇沈智勇
  • 15篇赵全壁
  • 14篇梁淑家
  • 13篇陈健平
  • 13篇潘品良
  • 11篇马艳玲
  • 11篇杨介者
  • 11篇刘胜牙
  • 11篇辛若雷

传媒

  • 68篇中国艾滋病性...
  • 28篇中华流行病学...
  • 19篇中华实验和临...
  • 18篇中华预防医学...
  • 17篇中华微生物学...
  • 1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0篇中国公共卫生
  • 9篇病毒学报
  • 7篇中国性病艾滋...
  • 7篇国际病毒学杂...
  • 6篇中国卫生检验...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华疾病控制...
  • 4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疾病监测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国国境卫生...
  • 3篇中国病毒病杂...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医学研究通讯

年份

  • 9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1
  • 9篇2020
  • 11篇2019
  • 10篇2018
  • 6篇2017
  • 16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9篇2013
  • 14篇2012
  • 18篇2011
  • 11篇2010
  • 12篇2009
  • 15篇2008
  • 26篇2007
  • 20篇2006
  • 20篇2005
  • 14篇2004
2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2007-2009年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质量评估结果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2007-2009年统一发放至各省,针对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基因的耐药突变基因型外部质控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检测技术能力评价。方法对3年共5次由各省提交的,应用实验室自建方法(In house)、Viroseq(雅培公司,Abbott)和TruGene(西门子公司,Siemens)检测系统获得的耐药基因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质控盘由6份血浆(HIV-1B及B/C重组毒株)组成,覆盖病毒的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基因区的野生型和耐药突变型。每份序列与共享序列比较,使用扣分制对各实验室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除3家核心实验室外,累计有19个省23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或医院自愿参加,共提交了95份结果,其中3家实验室使用ViroSeq检测系统;提交了9份结果;1家使用TruGene检测系统;提交了1份结果;其余85份使用in-house检测系统。考核品总的序列阳性率(获得合格序列率)为97.7%,其中的低载量(1 000拷贝/mL)样本均得到阳性结果;根据累计提交的序列结果看,耐药位点判读的完全一致率为78.9%(75/95),序列编辑分析的一致率也有76.8%(73/95)。参加能力验证的省市级实验室由2007年的15家增加到2009年下半年的23家,合格率(001PT)由73.3%上升到(004PT)95.2%,3次以上优秀的实验室有13家。结论目前的检测方法均可成功扩增中国主要亚型流行毒株。所有检测结果在各实验室间的一致性均较高,因此基因型耐药检测技术是可靠的,但各实验室检测能力也存在差异。我国具备耐药基因型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加,检测水平逐年提高。
邢辉廖玲洁钟平李敬云尚红康来仪杨娟陈彬全宇赵全璧汪宁邵一鸣
关键词:基因型耐药
HIV抗病毒治疗者低病毒载量耐药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问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分析中国2003-2015年HIV抗病毒治疗者中不同病毒载量下耐药情况,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HIV耐药监测网络数据库中,选取2003-2015年接受HIV抗病毒治疗时间1〉12个月且年龄1〉18岁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等信息,最终共纳入研究对象8362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病毒载量下耐药情况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1.8±10.5)岁,男性占59.9%(5009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者占17.9%(1496例);病毒载量/〉1000拷贝/ml且耐药组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Ixl者比例最高,为43.0%(397/923),其次为病毒载量为50~999拷贝/ml且耐药组(31.1%,69/222),最低为病毒载量为50~999拷贝/ml且不耐药组(13.2%,273/2068)。与病毒载量为50~999拷贝/ml且不耐药者相比,病毒载量〈50拷贝/ml且耐药者、病毒载量为50~999拷贝/ml且耐药者、病毒载量/〉1000拷贝/ml且不耐药者、病毒载量≥1000拷贝/ml且耐药者出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汕l的OR(95%CI)值分别为0.9(0.7~1.0)、3.2(2.3~4.4)、2.6(2.1~3.2)、4.9(4.0~5.9)。222例病毒载量为50~999拷贝/ml且耐药的患者中,较常见的耐药药物为依非韦伦(EFV)和奈韦拉平(NVP),检出率均为94.1%(209例)。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fNRTI)类耐药突变位点M184V/I为最主要突变位点,检出率为26.1%(58例),其次为NNRTI类耐药突变位点K103N,检出率为22.5%(50例),蛋白酶抑制剂(PI)类耐药突变位点V32L/E和V82A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0.9%(2例)和0.5%(1例)。结论HIV抗病毒治疗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刘鹏涛邢辉廖玲洁冷雪冰王晶阚伟燕晶左中宝阮玉华邵一鸣
关键词:HIV抗HIV药病毒载量耐药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耐药毒株的流行传播及进化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展开,改善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艾滋病病毒传播性耐药持续的流行,对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艾滋病病毒的耐药传播在全球的流行现况、耐药位点的分布、耐药位点的进化和在新宿主体内的转归及相关耐药新的监测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董敖渤赵帅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传播网络
中国南方四省区流行的HIV-1 CRF01_AE病毒株基因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分析中国南方四省区HIV-1感染者中流行CRF01_AE病毒株的遗传特征。方法从广东、广西、江西和湖南省(自治区)2006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中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巢式PCR方法扩增gag和env基因片段,对获得的CRF01_AE病毒株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通过计算基因距离和Entropy核苷酸多态性差异方法分析毒株的遗传特征。结果从210例CRF01_AE病毒株感染者中,发现四省区流行的CRF01_AE病毒株存在2个主要的流行簇。流行簇Ⅰ共有123例样本,未发现与之直接相关的国际参考毒株。流行簇Ⅱ共有57例样本,与越南CRF01AE病毒株关系密切,且存在不同时间样本的混杂。gag和env基因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流行簇Ⅰ内基因遗传多样性均明显小于流行簇Ⅱ;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在gag基因片段42个位点核苷酸组成具有显著差异,env基因片段40个位点核苷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流行簇Ⅰ相对于流行簇Ⅱ多态性减少的位点上有61个,多态性增加的位点有21个。结论在中国南方四省区流行的CRF01_AE病毒株中首次观察到2个独立的流行簇。流行簇I病毒株为该地区最主要的CRF01_AE病毒株,其流行时间相对较短,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多,可能是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传播优势的病毒株。流行簇Ⅱ病毒与来自于越南的CRF01_AE病毒株有较高同源性,且存在与越南病毒株问的多次传播。
程春林冯毅何翔林鹏梁淑家易志强贺健梅胡园园邢辉范雁吴士良邵一鸣
关键词:病毒株HIV-1进化分析
2008—2016年16省16~25岁异性性行为感染HIV-1者亚型亚簇分布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2008—2016年16省(市/区)16~25岁异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者中HIV毒株亚型亚簇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调查对象血浆样本,提取HIV核糖核酸并扩增其Pol区片段(PR区,RT区),应用HIV Sequence Database网站和MEG 6.0等软件等进行亚型亚簇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析pol区序列1 779条,HIV基因分型显示:856例男性感染者中CRF01AE亚型346例(40.4%)和CRF07BC亚型298例(34.8%),主要亚簇是CRF07BC的MSM簇(69.5%,207/298);898例女性感染者CRF01AE亚型323例(36.0%)和CRF07BC亚型281例(31.3%),主要亚簇是CRF01AE的C1簇(51.1%,165/323)。男性和女性感染者中亚型亚簇中呈上升趋势的有CRF01AE的C5簇、CRF07BC的MSM簇及CRF5501B(P<0.01)。男性感染者和女性感染者中新型重组或者未知亚型毒株的构成比分别为12.0%和15.3%。结论 16~2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异性感染者中流行HIV毒株的亚簇不同,源自男男性行为者(MSM)的CRF01AE的C5簇、CRF07BC的MSM簇及CRF5501B毒株在我国小年龄异性性传播感染者中呈上升趋势。
周佳佳李杨李苗苗甘梦泽沈建洋阮玉华冯毅廖玲洁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异性性传播
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2022年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 OR=3.26,95% CI:1.82~5.86)、小学/初中(a OR=1.54,95% 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 OR=2.77,95% CI:1.75~4.37;a OR=1.55,95% 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 OR=4.24,95% 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 OR=2.84,95% CI:1.67~4.85)。 结论: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陈宏利周业胜郝静静张佳欣胡婧宋畅李苗苗李丹冯毅廖玲洁阮玉华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耐药抗病毒治疗
HIV分子传播网络助力我国艾滋病精准防控被引量:1
2023年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估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约3 840万人感染HIV,当年新发感染者150万人,约65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1]。尽管近年来在UNAIDS “90-90-90”倡议和治疗作为预防等举措下,艾滋病防控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未能在2020年实现年新发感染人数和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分别降低到50万的目标[2]。UNAIDS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在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提高ART覆盖率和降低艾滋病相关死亡方面的进展已经放缓。
冯毅王栋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
浙江省HIV/AIDS未治疗人群耐药基因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横断面了解浙江省未治疗人群耐药基因变异情况,补充耐药监测本底数据。方法:选取2004-2006年期间在各市县接受流行病学调查的104例未治疗HIV/AIDS感染者,对病毒载量高于最低检测限的99个样本进行HIV蛋白酶(PR)全长和部分逆转录酶(RT)基因区进行RT-PCR扩增测序。使用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ht-tp://hivdb.stanford.edu)的在线耐药序列分析软件HIV DB进行序列分析,寻找耐药相关突变位点,并做出样本对各药物敏感性的结论。结果:扩增得到74份PI区序列,1份样本存在蛋白酶抑制剂(PIs)主要相关突变,耐药突变率为1.35%;得到83份RT区序列,4份样本存在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相关突变,耐药突变率为4.8%。总耐药突变率为6.02%(5/83)。结论:浙江省未治疗HIV感染者中耐药相关突变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具体感染者体内存在的PR和RT区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会导致对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同程度的耐药,应该争取条件对治疗前病人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
姚亚萍郭志宏杨介者徐云李新平潘晓红邹艳周海卫廖玲洁邢辉
关键词:HIV耐药变异
HIV-1标准株资源库的初步建立与应用
2023年
目的构建代表我国HIV-1主要流行亚型的标准株,建立种子库和工作库。方法按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标准株艾滋病病毒毒株建立技术规范》要求,复核鉴定分析病毒的基因型和表型。对6株HIV-1标准株进行逐级放大扩增培养,构建第二代种子库和第三代的工作库,液氮冻存。结果获得了6株HIV-1标准株,其中3株为CRF07BC(NRPC2.4.9003、NRPC2.4.9005、NRPC2.4.9006),1株为CRF01AE(NRPC2.4.9001),1株为CRF08BC(NRPC2.4.9002),1株为URF(NRPC2.4.9004)。表型检测6株病毒均为CCR5嗜性、非融合诱导型。TCID_(50)均大于1×10^(5)/ml,p24抗原浓度均高于2 ng/ml,构建了每株不少于20支的种子库以及每株不少于50支的工作库,应用HIV-1标准株对抗病毒药物PEG2kC34、PEG5kC34、LP-19以及中和抗体LSEVh-LS-F进行评价。结论获得了涵盖我国主要流行亚型的HIV-1标准株6株,建立了HIV-1标准株资源库。填补了我国HIV-1标准株保藏的空白,为药物和疫苗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任莉何林朱美玲王彦孔德生王琛冯毅邵一鸣邢辉马春涛马丽英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资源库
中国HIV-1主要流行重组株B/C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流行重组株B/C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变异特点,探讨这些变化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使用GCG和Bioedit软件中的程序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同时进行网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总计154份样品中CRF07-BC为120份,CRF08-BC为34份,两种亚型有较广泛的分布,CRF07-BC与标准株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为(5.748±1.352),CRF08-BC与标准株的平均基因离散率为(1.259±1.931)。结论我国流行重组株CRF07-BC比CRF08-BC有较长的流行时间,CRF07-BC与CRF08-BC基因第一外显子氨基酸相比,主要为半胱氨酸富含区和核心区的变化。在这两个区位点变化可能影响Tat与细胞因子如cyclinT1的结合能力,而成为CRF07-BC在我国流行中获得传播优势的原因。
黄海龙邢辉马鹏飞关琪魏民洪坤学陈建平梁浩司雪峰全宇谢必峰邵一鸣
关键词:HIV-1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