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洪伟

作品数:54 被引量:22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会议论文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1篇青藏高原
  • 18篇青藏
  • 13篇层析成像
  • 8篇远震
  • 7篇远震P波
  • 6篇地球动力
  • 6篇地球动力学
  • 6篇地震
  • 6篇地幔
  • 6篇深部结构
  • 6篇羌塘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圈
  • 4篇地壳
  • 4篇地壳上地幔
  • 4篇地体
  • 4篇东西向
  • 4篇动力学意义
  • 4篇软流圈
  • 4篇上地幔

机构

  • 5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国土资源部
  • 6篇北京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日本爱媛大学
  • 2篇福建省地震局
  • 2篇日本东北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爱媛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54篇郑洪伟
  • 32篇贺日政
  • 28篇高锐
  • 20篇李廷栋
  • 9篇李秋生
  • 3篇张季生
  • 3篇管烨
  • 2篇孟令顺
  • 2篇杨贵
  • 2篇王梁
  • 2篇赵大鹏
  • 2篇刘勇
  • 2篇卢占武
  • 2篇耿树方
  • 2篇王军
  • 2篇庞健峰
  • 2篇韩坤英
  • 2篇丁孝忠
  • 2篇赵大鹏
  • 1篇剧远景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地质
  • 3篇地质通报
  • 3篇地球科学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2008年亚...
  • 1篇首届找矿突破...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样条小波提取地质线性构造信息
<正> 瞬态信号和图像的突变点(信号变化急剧之处)常包含有很重要的信息。对于图像信号来说,急剧变化点对应于代表图像结构的边缘部位,即图像信息的主要部分。因此,提取图像结构的边缘信息在目标辨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实际地...
贺日政高锐郑洪伟
文献传递
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羌塘中央隆起带深部结构被引量:18
2012年
利用在青藏高原羌塘中部(TITAN-I项目)部署的54套流动地震台站于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所记录的506个远震事件,共9532个高质量的P波初至走时数据运用FMTT方法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羌塘中央隆起带下200km的深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羌塘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块体的岩石圈速度结构明显不同.E-W向剖面(33°和33.5°N)显示,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尺度整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南北羌塘地壳整体上呈E-W向高速异常,但北羌塘的高速异常已经延伸到岩石圈地幔,且本研究区内北羌塘盆地的东部有明显的低速异常块体.而沿N-S向的两条剖面(88.5°和89.5°E)显示,羌塘中央隆起带为一明显的边界构造断裂带.
邹长桥贺日政高锐张智郑洪伟
关键词:远震层析成像
西藏高原东西向伸展机制动力学成因
<正>青藏高原构造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南北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规模巨大的近东西走向构造,如板块缝合带以及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北向伸展的藏南拆离系。另一个就是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南北向裂谷构造。在挤压背...
贺日政高锐郑洪伟
文献传递
数值模拟在地球动力学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正> 1911年,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的名称首次在A.E.H.Love的论文中出现。它是力学和数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分支。它对地球整体运动、地球内部和表面构造运动的动力过程进...
郑洪伟李廷栋高锐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的匹配滤波分离及其构造启示
<正>本次研究所用的航磁数据来自国土资源部航测遥感中心于1998~2000年实施的青藏高原中西部1: 100万航磁数据,数据比例尺为1:150万(数据间隔为15 km),且为经过网格化后得到的原始数据。本次研究使用了分离...
贺日政高锐郑洪伟
文献传递
数值模拟在地球动力学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动力学是力学和数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分支.它对地球整体运动、地球内部和表面构造运动的动力过程进行探讨,寻求它们的驱动机制.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在地球动力学中的研究现状,以及数值模拟的发展...
郑洪伟李廷栋高锐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参数选取
文献传递
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
2012年
四川西部金沙江畔德格—巴塘一带出露一套低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含有丰富的双壳类、腕足类、头足类,特别是六射珊瑚等化石。由于构造复杂,过去对这套地层形成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地层分层曾有不同认识。根据所含古生物化石和同邻区对比,将这套地层的时代划归晚三叠世,并自老而新划分为3个组:打马洞组、曲嘎寺组与图姆沟组。其中打马洞组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
李廷栋郑宁丁伟翠刘勇郑洪伟王军
关键词:晚三叠世
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被引量:16
2012年
从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地质学家(包括笔者)普遍接受了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应的成矿作用的观点,乃至成为被认知的理论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但是,2000—2006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成果表明:深部软流圈(层)物质上涌才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中侏罗世以来,中国大陆受到了来自4个不同方向的动力挤压,由此导致软流圈物质汇聚到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力只是4个方向中的一个——由东向西挤压,它起到了阻挡软流圈物质继续向东部"洋区"流动的作用,可称它为"远程力效应"。
耿树方刘平郑洪伟王振洋剧远景
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被引量:14
2012年
利用中国国家台网6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和国际地震中心(ISC)592个台站分别记录的1996—2007和1990—2004的震相报告,从中提取出可供反演使用的远震事件9806个,共12078个高质量的P波初至走时数据,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大连池火山区和大同火山区有明显的低速异常,大同火山源区较深。另外几个明显的低速区分别分布在广东地区、渤海湾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的高速特征和扬子板块的低速特征在纵剖面图像上也较为明显。中国东南部的软流圈中存在大面积的地幔上涌,认为是由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引起大尺度地幔横向流动造成的,而太平洋板块的作用局限于其俯冲的"远程效应",为大范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提供了东侧的深部动力条件。
郑洪伟耿树方杨贵刘淑聪
关键词:远震层析成像低速带地幔上涌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深部结构的远震P波层析成像被引量:6
2013年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等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国际地震中心的震相报告资料,11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880个远震事件,共8640条远震P波到时数据,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深部结构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合肥盆地上地幔表现为低速特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内的高速体应该是向华北板块下俯冲并在深部发生断离的扬子板块;扬子板块的俯冲断离导致了软流圈物质上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幔都以低速为主,且均表现为从地幔深处向北涌向地表.该上涌的软流圈物质是矿集区形成的深部物质来源;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东经120°以东地区,该区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矿床出露,由浅部到深部总体表现为高速,也佐证了上涌的软流圈物质是成岩成矿的物质来源.初步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成矿模式,认为扬子板块俯冲断离导致软流圈上涌,进而引起岩石圈拉张,岩浆通过底侵作用上升到地壳浅部,然后沿着断裂构造形成侵入岩体,并最终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
郑洪伟李廷栋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结构层析成像软流圈上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