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荣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流动儿童
  • 3篇儿童
  • 2篇中介
  • 2篇中介作用
  • 2篇刻板印象
  • 2篇城市儿童
  • 1篇心理理论
  • 1篇性别差异
  • 1篇学校归属感
  • 1篇神经元
  • 1篇疏离
  • 1篇疏离感
  • 1篇同伴接纳
  • 1篇同伴拒绝
  • 1篇亲子
  • 1篇亲子关系
  • 1篇群际关系
  • 1篇脑机制
  • 1篇脑机制研究
  • 1篇接纳

机构

  • 7篇西南大学

作者

  • 7篇邹荣
  • 6篇陈旭
  • 3篇雷鹏
  • 2篇彭丽娟
  • 1篇瞿斌
  • 1篇刘妍洁

传媒

  • 2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高等函授学报...
  • 1篇心理与行为研...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考查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集体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71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良好,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以及变量各维度间显著相关,并且学校融入、学校环境、学校投入和同伴关系能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③流动儿童的集体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通过提高其集体自尊而促进学校适应。
彭丽娟陈旭雷鹏邹荣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集体自尊
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
关键词:流动儿童疏离感中介作用
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长期以来,流动儿童作为处境不利的人群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户籍制度产生的流动和城市儿童群体显现出鲜明的群际属性,然而对这两个群体的群际关系的研究却稍显匮乏。由于流动和城市儿童关于“他群”如何看待“我群”的信念是...
邹荣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儿童
文献传递
关于同伴接纳与拒绝人际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012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其主要的影响人物就是父母与同伴,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交、情绪、人格和认知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同伴接纳和拒绝的影响因素,能帮助我们及时有效的干预儿童的健康。通过介绍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亲子的、师生的和同伴团体的,探讨了本领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刘妍洁陈旭邹荣
关键词:同伴接纳同伴拒绝
家庭情景中的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2年
在多元情景中考察攻击行为,已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考察了学校情景中公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攻击行为的另一种类型——关系攻击,并从家庭环境中的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关系攻击的发展变化、性别差异等议题。研究结果的矛盾和分歧,反映出该领域在理论建构、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邹荣陈旭
关键词:亲子关系性别差异
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0年
以往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主要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或其变式。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观点采择实验任务融入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心理理论涉及额叶—顶叶—颞叶的神经网络,它们是完成心理理论加工必不可少且功能各异的脑区。文章阐述了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今后应着重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中,融合镜像神经元的最新成果展开对该领域的研究。
邹荣陈旭
关键词:观点采择心理理论脑机制镜像神经元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选自重庆市和成都市的355名流动和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外表外貌、性格、行为习惯、学习和人际交往5个方面考察两个群体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准确性。结果表明,流动和城市儿童均持有相对积极的元刻板印象,但两者的元刻板印象准确性不高,这反映出改善群际关系,增进成员理解的迫切性。
邹荣陈旭雷鹏彭丽娟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