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琳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6篇视网膜
  • 6篇网膜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4篇视网膜微血管
  • 4篇糖尿病大鼠
  • 4篇微血管
  • 3篇应激
  • 3篇硝化应激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 2篇细胞

机构

  • 13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3篇许琳
  • 10篇许迅
  • 4篇邬海翔
  • 4篇顾青
  • 4篇刘堃
  • 3篇朱冬青
  • 3篇孙涛
  • 3篇夏欣
  • 2篇邹海东
  • 2篇樊莹
  • 2篇郑志
  • 2篇朱弼珺
  • 1篇俞素勤
  • 1篇刘玉敏
  • 1篇孙建宁
  • 1篇苏莉
  • 1篇何志平
  • 1篇吴星伟
  • 1篇曹晖
  • 1篇王洵

传媒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硝化应激中反式花生四烯酸聚集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糖尿病状态下,反式花生四烯酸是否改变,及对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 60mg/kg 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气/质联用分析大鼠血浆中反式花生四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选择离子
许琳许迅寻国良姚祝军刘玉敏邱云平刘堃朱冬青邬海翔顾青何志平
文献传递
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治疗与机理研究
孙晓东汪枫华刘堃刘海芸郑志邹海东俞素勤许琳王洵樊莹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致盲的主要原因,激光是目前治疗CNV主要手段,但由于缺乏评价指标和激光能量参数标准,困扰临床准确判断隐匿病灶、评估疗效和防止过损伤;治疗后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
关键词:
关键词:激光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基于社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人群筛查、代谢记忆机制及干预
许迅郑志邹海东陈海冰吴星伟王泓王宁汪枫桦许琳夏欣
(1)首次发现高糖诱导视网膜血管组织细胞PPARγ/UCP-2通路异常及PGC-1α通路下调,引起线粒体ROS异常增加;线粒体ROS分别引起VEGF/PEDF比升高、JAK2/STAT3、PRMT-1/DDAHs/ADM...
关键词: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的立体视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是否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并且能否和间歇性外斜视一样,获得术后双眼视。方法63例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分为3组:间歇性外斜视(组1);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2);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Titmus立体图检查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立体视≤60弧秒为双眼视,立体视≤800弧秒为粗糙立体视。眼位矫正在±8PD为成功。对三组患者术后眼位矫正率和立体视的恢复进行比较。结果第1、2、3组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9%、71%和67%(组1vs组2,P=0.826;组1vs组3,P=0.551;组2vs组3,P=1.000)。组1中25例(74%)术后获得立体视,而组2和组3中无一人获得(组1vs组2,P=0.001;组1vs组3,P=0.001)。第1、2、3组分别有34(100%)、11(79%)和5(33%)例患者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vs组2,P=0.021;组1vs组3,P=0.001;组2vs组3,P=0.025)。无论是术后双眼视还是粗糙立体视的恢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优于两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在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粗糙立体视的恢复要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但同间歇性外斜视相比,无论是双眼视还是粗糙立体视的恢复均较间歇性外斜视差。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失去了最佳矫正时机。
邬海翔孙建宁夏欣许琳许迅
关键词:外斜视立体视手术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眼征的不当诊治易加重盗血现象
<正>目的:加强眼科医师对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TCCF)的认识,意识到首诊时正确处置的意义。方法:通过随访一例外院眼科不当诊治后就诊于我院眼科的创...
许琳许迅
文献传递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体外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猕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RF/6A)扩增培养、血清饥饿培养24 h后,分为对照组及50、100、200 ng/mL IGFBP-rP1干预组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分为对照组,10 ng/mL VEGF干预组,50、100、200 ng/mL IGFBP-rP1+10 ng/mL VEGF干预组进行干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中B-Raf蛋白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 3活性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50、100、200 ng/mL IGFBP-rP1干预组RF/6A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与Caspase 3活性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 VEGF干预组RF/6A细胞细胞质平均吸光度显著升高、D405值显著降低(均P<0.05);与10 ng/mL VEGF干预组比较,50、100、200 ng/mL IGFBP-rP1+10 ng/mL VEGF干预组RF/6A细胞细胞质平均吸光度显著降低、D405值显著升高(均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FBP-rP1通过干预B-Raf蛋白表达,上调细胞Caspase 3活性,对抗VEGF的促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发挥抑血管新生因子的负向调节作用。
孙涛朱弼珺许迅苏莉顾青许琳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RAFCASPASE3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高糖状态下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视网膜微血管中的表达。方法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体外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分别于建模后2、4、8周,运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SP-1的表达。收集不同时段高糖孵育的内皮细胞,Real-time PCR检测TSP-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TSP-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表达随病程而增加;在正常对照组中,TSP-1的表达呈现生理性的年龄-相关性增长,其增加程度远低于相应周龄的糖尿病大鼠。高糖孵育内皮细胞48 h时,TSP-1 mRNA较正常对照增高,在高糖作用5 d时反而下降(P<0.05)。结论TSP-1对维持血管稳态起重要作用。在高糖状态下,TSP-1高表达可能对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负反馈作用。
许琳刘堃朱冬青邬海翔顾青许迅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蛋白-1高糖视网膜微血管
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蒋云婕刘焰许琳
关键词:结膜
间歇性和两种恒定性外斜视的立体视研究
目的:探讨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是否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并且能否和间歇性外斜视一样,获得术后双眼视。方法:63例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分为3组:间歇性外斜视(组1);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
邬海翔孙建宁夏欣许琳许迅
文献传递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寻求有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是治疗和预防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关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是一种新发现的抑血管新生因子,推测其在眼内有抑制VEGF的作用。目的探讨IGFBP—rP1对VEGF体外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含质量分数10%FBS的DMEM对猕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RF/6A)进行扩增培养,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RF/6A细胞表达IGFBP—rP1的情况。RF/6A细胞血清饥饿法培养24h后分为对照组、10mg/LVEGF组,50、100、200mg/LIGFBP—rP1+10mg/L VEGF组进行干预,分别利用MTS比色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比较IGFBP—rP1(0、50、100、200mg/L)联合VEGF(10mg/L)作用后,RF/6A细胞在增生、移行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变化。结果RF/6A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的IGFBP—rP1培养后细胞质呈FITC激发后的绿色荧光,细胞核呈PI激发后的红色荧光,而对照组细胞仅见细胞核的红色荧光。10mg/LVEGF组RF/6A细胞的A490值、移行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191,P=0.000;t=-21.274,P=0.000),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8,P=0.000)。与10mg/LVEGF组相比,IGFBP—rP1(50、100、200mg/L)+10mg/LVEGF组RF/6A细胞的A490值、移行细胞数明显下降(均P〈0.05)。50、100、200113geLIGFBP—rPl+10mg/LVEGF组RF/6A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提高了(1.26±0.04)%、(1.50±0.07)%和(1.93±0.27)%,各组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273,P=0.000)。结论IGFBP—rP1作为一种内源性因子,通过促细胞凋亡机制抑制VEGF诱导的视网膜血管的生成。
孙涛曹晖许迅顾青许琳朱弼珺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视网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