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月华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相关脑区
  • 2篇模型大鼠
  • 2篇脑区
  • 2篇孤独症
  • 1篇蛋白
  • 1篇杏仁体
  • 1篇树突
  • 1篇年龄变化
  • 1篇皮层
  • 1篇前额
  • 1篇前额叶
  • 1篇前额叶皮层
  • 1篇组织化学
  • 1篇小白蛋白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活化
  • 1篇激酶
  • 1篇海马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4篇王月华
  • 4篇李瑞锡
  • 4篇彭裕文
  • 3篇陈明军
  • 2篇姚君茹
  • 2篇王维霞
  • 1篇马丽香
  • 1篇柴继侠
  • 1篇高璐
  • 1篇于剑锋

传媒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2007年中...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孤独症动物模型大脑顶叶感觉皮层中的表达被引量:14
2008年
为明确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阳性神经元在孤独症动物模型中的形态的数量变化,探讨BDNF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Wistar孕鼠妊娠12.5d时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600mg/kg)建立的子代孤独症动物模型,测试和比较了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发育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比较观察了生后35d和49d时模型组和对照组动物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大脑感觉皮层中的形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发育迟缓;出生后35d模型组脑内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目较对照组少,且胞体小,突起细;而生后49d,模型组的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目则较对照组相对为多,细胞形态也趋正常。这些结果提示BDNF与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王月华姚君茹陈明军李瑞锡彭裕文
关键词:BDNF丙戊酸免疫组织化学
VPA、RCS孤独症模型大鼠情绪相关脑区pv神经元的免疫组化观察
<正>目的: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极度危害患儿的心身健康。Autism 病因不明,被认为是神经系统突触发育异常,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比率失衡所致。小清蛋白(pv)是一种低分子量的钙...
王维霞王月华陈明军李瑞锡彭裕文
文献传递
p21活化激酶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内表达的年龄变化(英文)被引量:6
2008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突触障碍密切相关,p21活化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在突触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然而,PAK与AD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实验用分子生物学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了不同周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中PAK3(PAK的代表性亚型)、pPAK(磷酸化的PAK)和Aβ42(含42个氨基酸片断的Aβ多肽)的表达水平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中PAK3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的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别;而pPAK表达则出现显著性降低(32周),并且随年龄增长进一步下降。Aβ42的水平在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中增加较早(22周),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Nissl染色显示,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无明显数量变化;而Golgi银染法显示,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显著变形、紊乱。这些结果说明,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PAK表达正常,但PAK的磷酸化过程出现了异常,导致其活性不足。Aβ42的毒性作用可能是导致pPAK活性下降的原因,而pPAK的下降又可能是影响海马神经元树突发育、造成其变形、紊乱的直接原因。
姚君茹高璐于剑锋柴继侠王月华马丽香陈祖林李瑞锡彭裕文
关键词:P21活化激酶AΒ42树突海马
PV阳性神经元在孤独症模型大鼠情绪与认知相关脑区内的表达被引量:17
2008年
为显示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脑内的形态变化,更好地理解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孕鼠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和反复冷冻刺激(RCS)法建立的两种孤独症动物模型杏仁体、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的PV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两种孤独症模型鼠杏仁体、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内的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形态、大小、突起的长度和密度等与正常对照组(CTL)相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结果提示,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改变可能削弱了对孤独症相关的神经环路中锥体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王维霞王月华陈明军上野照子小野武年西条寿夫李瑞锡彭裕文
关键词:小白蛋白杏仁体前额叶皮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