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大刚

作品数:62 被引量:212H指数:12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1篇大豆
  • 32篇花叶
  • 31篇花叶病
  • 31篇花叶病毒
  • 30篇大豆花叶
  • 29篇大豆花叶病
  • 29篇大豆花叶病毒
  • 22篇基因
  • 21篇抗性
  • 12篇抗病
  • 10篇分子标记
  • 10篇SMV
  • 9篇株系
  • 8篇抗性遗传
  • 7篇大豆品种
  • 6篇品系
  • 6篇抗病基因
  • 5篇豆花
  • 5篇性状
  • 5篇克隆

机构

  • 46篇安徽省农业科...
  • 27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安徽省龙亢农...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作者

  • 62篇王大刚
  • 40篇黄志平
  • 36篇胡国玉
  • 32篇李杰坤
  • 27篇吴倩
  • 24篇智海剑
  • 24篇张磊
  • 10篇马莹
  • 9篇胡晨
  • 7篇李凯
  • 7篇刘宁
  • 7篇杨永庆
  • 6篇张丽亚
  • 5篇郑桂杰
  • 5篇杨勇
  • 5篇王维虎
  • 4篇杨中路
  • 4篇王丽群
  • 4篇王维虎
  • 3篇李华伟

传媒

  • 19篇大豆科学
  • 7篇中国油料作物...
  • 4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大豆科技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园艺与种苗
  • 1篇第24届全国...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调控植物开花的大豆E3泛素连接酶基因GmPUB2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植物开花的大豆E3泛素连接酶基因GmPUB2的应用。调控植物开花的大豆E3泛素连接酶基因GmPUB2在调控植物开花中的应用。将GmPUB2基因通过植物表达载体转入目的植物内获得晚开花植物。将GmPUB...
智海剑王大刚王丽群何卓伟杨永庆杨云华林静
文献传递
国内部分新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鉴定被引量:21
2008年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占参试品种总数10%;铁豆37、东大4号、铁96001-7、密选2号、东大7号等36个品种对SC-3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晋遗46号、徐9302-186、晋遗39号、石豆412 4个大豆品种对SC-7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2%。除此之外,鲁9594-3、浙4074、中作J4015,汾豆72等品种虽然对2个株系表现为系统感染,但病情指数相对较低,表明这些品种对于大豆花叶病毒的扩展有一定抗性。这些不同类型的抗性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新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
杨华李凯杨清华王大刚刘宁马莹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
用于辅助鉴定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m1的分子标记的引物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辅助鉴定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m1的分子标记的引物,引物是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核苷酸序列的上游引物和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核苷酸序列的下游引物。本发明提供的分子标记与现...
王大刚黄志平张磊李杰坤胡国玉
文献传递
安徽省夏大豆产量及限制因素分析
2023年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胡国玉夏英萍杜祥备陈金华李杰坤王大刚吴倩王维虎杨勇黄志平
关键词:大豆产量
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CP、HC-Pro、P1和P3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P1基因全长均为927个核苷酸,编码产生30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100.0%。此外,5个分离物4个SMV基因CP、HC-Pro、P1和P3长度均为4137个核苷酸,编码1378个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5个分离物之间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6%~99.3%和95.1%~99.2%。根据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合5个分离物在10个大豆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发现SMV的4个基因CP、HC-Pro、P1和P3与SMV的致病力及病样的来源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4个SMV基因能够将传统的SMV株系分离物与重组性分离物进行区分。
王大刚智海剑田震黄志平吴倩张磊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基因克隆
黄淮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划分的研究初报被引量:15
2013年
为促进大豆品种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科学引种,以13个分属MG(maturity group)II^MGV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2年3点对比试验,对95份次的黄淮大豆产区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系)的生育期组进行了鉴定和划分。所有品种(系)均在安徽怀远试验点夏播,部分品种(系)于2012年在合肥试验点夏播。结果表明:除PI561400在2012年合肥点收获时未成熟外,其余12个北美标准品种在2年3点的试验中均能正常成熟,95份次试验品种(系)的生育期组介于MGII^MGV。怀远点2年试验品种(系)中生育期组属MGIII的最多,有36份次,占试验品种(系)的37.9%,属MGII和MGIV的分别为29和21份次,占30.5%和22.1%;21份合肥点的试验品种中有11份与怀远点的归属相一致,有10份晚1~2个生育期组。其中,黄淮大豆产区主推品种中黄13和皖豆28在2年3点的试验中生育期日数分别为94~96 d和97~100 d,分别属MGII和MGIII。所划分结果可为全国的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新育成品种的种植区域提供参考。
王大刚胡国玉李杰坤黄志平于国宜张磊
关键词:大豆
1983-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王大刚陈圣男于国宜李杰坤韩千笑吴倩胡国玉黄志平
关键词:夏大豆抗性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被引量:19
2009年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tt11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 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白丽李海朝马莹王大刚刘宁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基因定位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其抗性来源分析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
黄志平李杰坤王维虎胡国玉吴倩王大刚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文献传递
分子标记辅助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的聚合及育种利用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而培育多个抗性基因聚合的大豆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SMV抗性基因RSC4...
王大刚赵琳李凯马莹王丽群杨永庆杨云华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