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杰

作品数:273 被引量:6,291H指数:4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3篇经济管理
  • 4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8篇建筑科学
  • 26篇历史地理
  • 11篇文化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6篇社会学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7篇功能区
  • 35篇主体功能区
  • 28篇城市
  • 26篇经济地理
  • 22篇经济地理学
  • 20篇地理
  • 20篇生态
  • 19篇空间结构
  • 15篇可持续发展
  • 13篇经济带
  • 12篇地理学
  • 12篇人文
  • 11篇人文地理
  • 11篇理学
  • 11篇城市群
  • 10篇人地关系
  • 9篇人文地理学
  • 9篇企业
  • 8篇人地关系地域...
  • 7篇区域经济

机构

  • 260篇中国科学院
  • 7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4篇中国科学院科...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2篇山东理工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长沙理工大学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河南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广州地理研究...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国际工程...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市社会科...

作者

  • 262篇樊杰
  • 34篇周侃
  • 29篇陈东
  • 22篇孙威
  • 17篇王亚飞
  • 14篇张文忠
  • 13篇王传胜
  • 12篇盛科荣
  • 12篇徐勇
  • 11篇杨晓光
  • 9篇梁育填
  • 9篇刘汉初
  • 8篇陶岸君
  • 7篇李平星
  • 7篇陈小良
  • 6篇金凤君
  • 6篇许豫东
  • 6篇陈田
  • 5篇张有坤
  • 5篇虞虎

传媒

  • 42篇经济地理
  • 27篇地理学报
  • 26篇地理研究
  • 25篇中国科学院院...
  • 2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2篇地理科学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7篇城市规划
  • 6篇生态学报
  • 6篇Journa...
  • 5篇人文地理
  • 4篇地域研究与开...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矿业研究与开...
  • 3篇地理教育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科技管理研究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年份

  • 8篇2023
  • 13篇2022
  • 16篇2021
  • 12篇2020
  • 20篇2019
  • 7篇2018
  • 8篇2017
  • 16篇2016
  • 10篇2015
  • 17篇2014
  • 19篇2013
  • 14篇2012
  • 14篇2011
  • 13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13篇2004
2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被引量:45
2002年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
樊杰曹忠祥吕昕
关键词:产业空间结构区域经济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39
2015年
西藏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特色鲜明,其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从人类活动的总量、结构和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藏人类活动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社会经济总规模较小,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城镇化及农牧业、旅游和交通发展是构成西藏人类活动的主体,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效应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显著.阶段性表现为,1990年以前人类活动总体规模较小,GDP总量不超过20亿元,城镇化率17%以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1990~2000年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负效应同步发生且增强,单位第二产业产值的废水排放和人均的生活污水排放分别达到467.9t/万元和16.3t/人的历史最高值;2000年后人类活动规模加大,但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促使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方向转型.地域性表现为“点、线、面”的影响格局,城镇化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呈现为“点状”集聚,旅游业和交通业使生态环境问题“由点到线(带)”扩散,而农牧业则呈现“面状”影响.总体而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有限,20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基本得到遏制,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樊杰徐勇王传胜牛亚菲陈东孙威
关键词: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被引量:89
2003年
从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综合性"出发,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的观点。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三个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效益驱使、以及协调发展理念作用等;提出了规制、对策的经济评价、以及环境伦理等三个人文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新命题。
樊杰许豫东邵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人文地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被引量:48
2010年
碳足迹揭示了终端消费领域人类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碳排放研究从生产层面转向消费层面的重要标志。开展碳足迹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终端消费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以及消费能力、消费结构与碳足迹的关系,并最终服务于我国的环境外交。在分析传统生产层面碳排放研究、总结碳足迹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就人类活动进行研究的3大核心命题——"规律、权益、策略"出发,提出了碳足迹研究的基本理念、基本假设和基本判断,总结了相应的原则。最后,对生存型、发展型和奢侈型消费及相应碳排放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和核算。
樊杰李平星梁育填
关键词:终端消费碳足迹碳排放环境外交
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6
2022年
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核心驱动力,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推动地区数字经济布局及其高质量发展。基于数字经济与专利国际分类号的对应关系获取了2003-2018年数字经济的专利产出数据,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在上海市、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安徽中部形成集聚分布的格局,集聚程度呈降低趋势。(2)莫兰指数及空间计量的结果均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具有较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3)结果证实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资本富集、数字接入、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未来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更多关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孙勇樊杰樊杰赵腾宇
关键词:长三角数字经济
“十一五”期间地域空间规划的科技创新及对“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建议被引量:35
2009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地域空间规划的作用,把搞好空间管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结合中科院牵头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不同类型的重大区域和国土规划以及汶川灾后重建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文章分析了我国开展地域空间规划的客观需求,从规划理念、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的科技创新,从加强空间管制、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3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展地域空间规划的建议。
樊杰孙威陈东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被引量:100
2019年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三区三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樊杰
关键词:空间结构主体功能区
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被引量:24
2020年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刘汉初刘汉初张海朋樊杰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资源环境承载力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被引量:64
2015年
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以及长江经济带开发空间结构的特征等两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人口经济的集聚功能和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国土空间结构组织的影响,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和相互交叉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特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演变及应对策略等新命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樊杰王亚飞陈东周成虎
关键词:空间结构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长江经济带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被引量:90
2019年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关系演化出发,探索“双评价”的理论内涵,建立“双评价”到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科学逻辑,指出“双评价”集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时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最优方案。以福建省、六盘水市为案例,将人类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转化为用地需求参数,通过降尺度的参数分解与测算,结合上位规划及政府与专家系统研判,确定总量控制、结构化控制、空间结构或战略格局控制等目标参数,并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及阈值,逐步进行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着重考虑相邻区域功能冲突与协调、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海陆统筹等区域特征,不断校核与优化。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集满足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适应程度、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尺度效应等方面,探讨功能分区方案不确定性及其解决途径,增强优化结果的鲁棒性,以此作为“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王亚飞王亚飞周侃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