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康迳

作品数:228 被引量:1,806H指数:2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0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4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8篇农业科学
  • 9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1篇水稻
  • 62篇杂交
  • 50篇基因
  • 43篇性状
  • 35篇杂交稻
  • 35篇不育
  • 27篇不育系
  • 23篇籼稻
  • 20篇杂种
  • 18篇基因型
  • 17篇籼型
  • 16篇杂交水稻
  • 16篇杂种优势
  • 16篇种质
  • 16篇籼粳
  • 15篇选育
  • 14篇环境互作
  • 13篇育种
  • 12篇籽粒
  • 11篇稻米

机构

  • 21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8篇三明市农业科...
  • 10篇福建农学院
  • 6篇福建省农业厅
  • 5篇教育部
  • 4篇福建农业大学
  • 4篇福建省种子总...
  • 3篇福建教育学院
  • 3篇莆田市农业科...
  • 2篇广西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福建生物工程...
  • 2篇三明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226篇梁康迳
  • 88篇林文雄
  • 75篇梁义元
  • 55篇王乃元
  • 51篇郭玉春
  • 40篇杨仁崔
  • 25篇何华勤
  • 22篇陈芳育
  • 22篇章清杞
  • 20篇李毓
  • 19篇黄荣华
  • 18篇陈志雄
  • 15篇李亚娟
  • 15篇许旭明
  • 13篇柯庆明
  • 13篇王雪仁
  • 11篇肖美秀
  • 10篇陈鸿飞
  • 10篇沈荔花
  • 9篇韦新宇

传媒

  • 23篇福建农林大学...
  • 17篇福建农业学报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中国生态农业...
  • 1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1篇福建农业大学...
  • 10篇福建稻麦科技
  • 9篇作物学报
  • 8篇福建农学院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杂交水稻
  • 4篇核农学报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种子
  • 3篇福建农业科技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亚热带农业研...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Journa...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年份

  • 2篇2021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10篇2010
  • 16篇2009
  • 15篇2008
  • 13篇2007
  • 16篇2006
  • 11篇2005
  • 10篇2004
  • 22篇2003
  • 20篇2002
  • 11篇2001
  • 7篇2000
2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陈鸿飞梁义元林瑞余郑履端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早稻-再生稻头季稻细胞保护酶分蘖动态
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23
2005年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各项遗传效应、关联性及其杂种优势表现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杂交红麻亲本和2 1个F1 代组合的12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株高、鲜皮厚、单株干皮重、千粒重、纤维支数同时受到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控制;而茎粗、单株干茎重、皮骨比、出麻率、单株纤维重、精洗率、纤维强力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2 )株高、鲜皮厚与单株干皮重、单株干茎重、单株纤维重3个综合产量性状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加性和显性相关;茎粗与各性状之间不存在加性相关,而与株高、鲜皮厚、单株干皮重、单株干茎重、单株纤维重之间存在明显的显性相关;红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负向关联性;惟皮骨比、纤维强力与纤维支数之间表现明显的正相关;纤维强力与纤维支数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3)单株干茎重、单株干皮重、单株纤维重3个综合产量性状F1代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HMP为15 .7%~18% )和群体超亲优势(HBP在8.3%~13.9% ) ,强优组合杂种优势可达35 .6 %~6 9.2 %。F2 代仍具较高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强优势组合的HMP和HBP分别可达19.5 %、16 .1%、2 0 .2 %和1.9%、34.6 %、32 % ,F2 代优势仅比F1 代降低5 0 %左右;F1 杂种优势平均可延续1.4~1.7代,强优?
祁建民陈幼玉周瑞阳林荔辉梁康迳吴建梅方平平
关键词:红麻杂种优势
eui基因对杂交稻株高、分蘖及叶面积动态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采用半双列杂交方式研究带有eui1、eui2基因的4种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株高、分蘖及叶面积动态.结果表明:带有eui基因的e-杂交稻的株叶形态与对应的非eui基因杂交稻相似,但含有eui基因使杂交稻株高增高,分蘖略有减少,成穗率却有所提高,有效穗与原杂交稻相当;eui1基因效应大于eui2基因,同时含有eui1、eui2基因的e-杂交稻十分相似于含eui1基因的e-杂交稻.不同类型杂交稻比叶重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旺盛期,含有eui1基因的e-杂交稻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含eui2基因的e-杂交稻和不含eui基因的对照,含eui2基因对杂交稻叶面积的增大作用不显著.生长后期,e-杂交稻叶面积减小较快,使e-杂交稻叶面积指数逐渐降至或低于对照水平.eui基因表现的效应呈现如下顺序:eui1≈eui1+eui2>eui2.
章清杞杨仁崔梁康迳王乃元张书标黄荣华李毓
关键词:杂交稻株高分蘖叶面积EUI基因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的育性遗传被引量:1
1993年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杨仁崔梁康迳王乃元陈顺辉
关键词:雄性核不育育性籼稻
我国南方稻区早灿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被引量:6
1998年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决定早籼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育种上,应主攻穗粒数,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在增加株高的同时,重点对基部节间的有效选择,以增强抗倒性。
姚文辉梁康迳周以飞
关键词:早籼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
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被引量:4
2005年
 以21世纪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背景,研究提出新经济观、新科学观、新农业观和新现代化,主要论断有:(1)人类社会将遵循着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工业化)到知识经济(知识化)再回归新农业经济(农业化)的发展方向;阐述了导致回归新农业经济(农业化)的内涵及其依据。(2)信息经济与生物经济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最重要生产要素,又处在交叉发展,可以同属于知识经济。进而将知识经济划分为两个阶段:前知识经济,以信息经济为主;后知识经济,以生物经济为主;并论述了生物经济终将占主导地位。(3)农业可以致富、农业可以跨越、农业可以主导的新农业观;指出农业的贡献不可低估、农业的功能不可少估、农业的潜力不可小估。(4)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即:以农业为主导,促进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包括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步过渡到新农业经济;讨论了选择新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陈启锋林文雄祁建民梁康迳吴为人潘大仁周元昌江树业
关键词:新经济观
不同山药种质资源的尿囊素含量比较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评价不同山药种质资源的品质。方法 HPLC法色谱柱:Daisogel SP-ODS-BP C18柱(5μm,250×4.60 mm),流动相5%~10%甲醇溶液;检测波长:224 nm;流速:1 mL/min;柱温:25℃。结果尿囊素在0.107~3.85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尿囊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5.1%,RSD为2.7%(n=6)。尿囊素含量在2%以上的种质资源来自河北保定山药(2.057%);含量在1%~2%之间的是山东兖州(1.389%)、山西平遥(1.222%)、江西上饶(1.065%);来自福建的山药尿囊素含量均在1%以下,其中福建长汀和福建建瓯山药尿囊素含量较高(分别为0.649%和0.552%)。结论 HPLC法可用于山药中尿囊素含量的测定;不同种质来源的山药品质差异较大,提示临床用药应注意不同的种质来源,同时也为山药的引种提供依据。
黄玉仙易骏吴岩斌郑燕枝雷伏贵华树妹梁康迳
关键词:种质资源山药尿囊素高效液相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研究被引量:27
2002年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 2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 ,茎蘖数均以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为主 ,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会影响茎蘖数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 ,而对显性效应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茎蘖数在生长中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在茎蘖数发育的全过程中有选择地表达。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茎蘖数与有效穗数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优势强的群体紧密相关的时期提早 ,反之 ,则推迟 ;利用分蘖中期的杂种优势会导致最终生物产量的提高而降低成穗率。
梁康迳林文雄王雪仁陈志雄郭玉春梁义元陈芳育李亚娟
关键词: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发育遗传学杂种优势
不同环境下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10
2003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 ,研究了按双列杂交设计 {P(P +1) / 2 }配制成 1套包括亲本、F1两个世代的水稻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化感作用的动态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杂种F1和F2 在大部分叶龄时期具有抑制受体植物茎长和根长的杂种优势。F2 的化感作用潜力与F1相比有所下降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群体平均优势均为F1的 1/ 2。在温度较低、光照较弱的田间环境条件下 ,水稻化感作用杂种优势较大。暗示着环境胁迫会增强化感作用的性状表现 ,解释了植物在不利环境下产生化感物质数量有所增加的遗传原因。
林文雄董章杭何华勤沈荔花陈祥旭郭玉春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杂种优势基因型数量性状
水稻冠层叶面积和比叶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11
1999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剑叶面积(FLA)、倒二叶面积(2LA)、倒三叶面积(3LA)和比叶重(SLW)的2 a 资料.结果表明,这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对其表现有一定影响.加性效应对SLW 也有重要作用.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2LA 和3LA 以及加性×加性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FLA 和SLW 的影响较小.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依次为SLW> FLA> 3LA> 2LA.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和IR65600-85具有使杂交后代增加SLW 的遗传效应,明恢63在改良冠层叶面积中受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认为这3个品种是超高产新株型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梁康迳王雪仁王乃元章清杞
关键词:水稻遗传率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