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小芬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合酶
  • 2篇尼古丁
  • 2篇脐带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胃肠
  • 2篇细胞因子
  • 2篇淋巴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合酶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医院住院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硬化症
  • 1篇幽门螺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江门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柏小芬
  • 3篇周鸿科
  • 2篇曾慧兰
  • 2篇卜欠欠
  • 2篇李阳
  • 2篇覃永亮
  • 2篇钟启
  • 1篇刘宏伟
  • 1篇刘革修
  • 1篇李俊峰
  • 1篇陈慧中
  • 1篇余泮熹
  • 1篇苏泽轩
  • 1篇朱蓓蓓
  • 1篇李伟鹏
  • 1篇刘耀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小RNA与幽门螺杆菌致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全球超过50%的人感染Hp,我国感染率高达80%,属于Hp高感率国家。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柏小芬周鸿科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幽门螺杆菌微小RNAHP感染淋巴样组织黏膜相关性
尼古丁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机制
目的:探讨尼古丁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增殖和迁移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揭示尼古丁的损伤机制,进而探索MSCs在吸烟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
卜欠欠曾慧兰李阳柏小芬覃永亮钟启
关键词:尼古丁间充质干细胞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细胞因子
尼古丁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尼古丁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方法:尼古丁作用MSCs后,硝酸还原酶法测NO的释放情况;分光光度计法测NOS和iNOS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测ROS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ELISA法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结果:在24 h和36 h,NO水平随尼古丁浓度上升而增加(P<0.05),但在48 h,0.8 g/L与1.0 g/L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NOS和iNOS活性随尼古丁浓度上升而逐渐增加;尼古丁可增加MSCs的ROS水平,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在尼古丁作用下,MSCs分泌SDF-1、TGF-β1、IGF-I及bFGF水平下降,ICAM-1、MMP-9及TIMP-1表达均上升。结论:尼古丁通过增加NO、NOS、iNOS和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使SDF-1、TGF-β1、IGF-I及bFGF分泌下降,ICAM-1、MMP-9及TIMP-1表达上升,可能影响MSCs的增殖、黏附、迁移等特性。
曾慧兰卜欠欠陈慧中覃永亮李阳柏小芬钟启余泮熹刘宏伟刘革修苏泽轩
关键词:尼古丁间充质干细胞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因子类
多部位神经内分泌瘤1例
2015年
患者男,63岁,2012年9月因排便习惯改变1个月余,腹痛伴发热1d入我院消化科。2011年9月因“咳嗽、气促、体重下降1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CT检查示右上肺癌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病理结果考虑肺鳞状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化,行1次化疗(具体方案不详),放疗共30次,并间断服用中药治疗,症状缓解。
柏小芬周鸿科李俊峰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纵隔淋巴结转移肺鳞状细胞癌排便习惯医院住院体重下降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6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消化道常见病菌之一,近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Hp感染率总体上仍然很高,成人感染率达40%-60%。近年来,随着对Hp致病机制进一步认识,Hp可能与多种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Hp感染可能参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缺铁性贫血、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胰腺疾病、慢性肝病、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Hp感染参与了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紊乱、调节血脂水平、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免疫交叉反应的病理过程。
李伟鹏周鸿科柏小芬刘耀朱蓓蓓
关键词:胃肠外慢性肝病慢性胰腺炎糖耐量异常系统性硬化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