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玺

作品数:26 被引量:27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卒中
  • 13篇脑卒中
  • 9篇电刺激
  • 7篇上肢
  • 7篇卒中后
  • 6篇直流电刺激
  • 6篇脑卒中后
  • 6篇磁刺激
  • 5篇吞咽
  • 5篇吞咽障碍
  • 4篇上肢功能
  • 4篇卒中患者
  • 4篇脑卒中患者
  • 4篇经颅磁刺激
  • 3篇咽肌
  • 3篇失语
  • 3篇气管
  • 3篇气管切开
  • 3篇切开
  • 3篇重复经颅磁刺...

机构

  • 26篇东南大学
  • 3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苏州卫生职业...

作者

  • 26篇杨玺
  • 15篇马明
  • 15篇徐亮
  • 15篇刘进
  • 14篇蔡倩
  • 5篇张云
  • 4篇汤从智
  • 4篇夏扬
  • 4篇何逸康
  • 3篇骆丽
  • 2篇黄嘉
  • 2篇马明
  • 2篇史进军
  • 2篇宋鹏飞
  • 1篇俞云
  • 1篇王碧蕾
  • 1篇袁逖飞
  • 1篇陆雪松
  • 1篇刘乃丰
  • 1篇王蓓蓓

传媒

  • 11篇中华物理医学...
  • 6篇中国康复理论...
  • 5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7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P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卒中后抑郁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实验组接受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t DCS治疗,对照组接受伪刺激。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和3周,采用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SADQ-H)、失语患者抑郁量表(ADRS)进行评定,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试验结束或退出试验时填写安全性调查表。结果对照组3例、实验组2例退出。两组SADQ-H和ADRS评分均随时间而下降(F时间> 100.643, P <0.001),实验组SADQ-H评分低于对照组(F组别=6.891, P=0.011), ADRS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组别=2.925, P=0.093),SADQ-H和ADRS评分交互效应显著(F交互> 13.642, P <0.001)。实验组治疗前后MBI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7.016, P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 t DCS对卒中后抑郁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柳波夏扬黄嘉杨玺刘进何逸康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
双侧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2019年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双侧刺激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对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单侧刺激组则对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健侧相同刺激点给予安慰性磁刺激;对照组则在双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给予安慰性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3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55±2.79)分和(34.14±3.48)分]、PAS分级及DOS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单侧刺激组(P<0.05)。结论双侧高频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侧磁刺激。
蔡倩杨玺孙武东徐亮刘进马明
关键词:吞咽障碍脑卒中高频
经颅直流电刺激介入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观察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不同时间点(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A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前给予患侧大脑半球M1区20 min的tDCS治疗,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B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tDCS治疗,tDCS治疗部位和参数同A组;C组患者则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安慰性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分别为(40.57±7.66)分、(4.33±0.76)级和(66.67±9.72)分,显著优于A组和C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任务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疗效更佳。
汤从智蔡倩杨玺徐亮马明孙武东孙悦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马明杨玺蔡倩徐亮刘进张云汤从智孙武东何逸康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吞咽障碍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ilateral arm training,BAT)对脑梗死后上肢功能中重度损伤患者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rTMS组(n=20)、BAT组(n=20)和联合组(n=20)。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rTMS组患者增加低频rTMS,BAT组患者增加BAT治疗,联合组患者增加低频rTMS联合BAT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FMA腕手部分评分(FMA-WH)、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rTMS组和BA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后上肢功能中重度损伤患者,BAT或低频rTMS均可能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合应用效果可能更佳。
孙武东蔡倩徐亮杨玺马明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梗死上肢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26)、MT组(n=26)和联合组(n=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2.609,P<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P<0.05)。结论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陈慧蔡倩徐亮杨玺宋鹏飞刘进马明孙武东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
手动作观察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7
2014年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同时对所观察物体进行复述。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6次/周。每周训练前后进行60张国际标准图片命名检查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失语商评定。结果:3周的训练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图片命名、WAB失语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然而,手动作的观察与静态物体图片的观察相比,命名正确率和失语商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动作观察较静态图片观察训练更能改善该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该效应的机制以及此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类型失语症患者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陈文莉夏扬杨玺叶芊季相通陈巍袁逖飞单春雷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症
重复性外周神经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马明蔡倩徐亮杨玺骆丽汤从智孙武东张云何逸康
关键词:肱二头肌痉挛表面肌电图
一种用于食管环咽肌失弛缓治疗的振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食管环咽肌失弛缓治疗的振动装置,包括管体、振动器、振动内环和水囊,水囊固定设置于管体的前端外壁上,管体的管壁内部嵌设有水管,水管的一端与水囊的内侧壁连通设置,且水管的另一端...
王红星周停陈文莉王培杨玺张云王锦玉柳波刘进
文献传递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住院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镜像组(n=30)和联合组(n=30)。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上肢功能训练,镜像组增加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联合组在镜像组的基础上增加非受累侧M1区1 Hz r 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983, P <0.05),联合组和镜像组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优于镜像组(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低频r TMS效果更佳。
刘进蔡倩徐亮孙悦杨玺
关键词:脑梗死重复经颅磁刺激上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