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益芳
- 作品数:22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常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A与DSA诊断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随着CT的推广应用,CTA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16层CTA与DSA和外科手术对比,研究其与DSA相比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
- 陈文华王杰邢伟彭亚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许金梅
- 关键词:DSA诊断脑动脉瘤CTA手术对比
-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主动脉病变的价值
- <正>目的:评价多层螺旋 CT 三维成像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 SIEMENS 公司的 SOMATOM Volume Zoom 多层螺旋 CT 扫描机,对23例主动脉病变行多层螺旋 CT 平扫,再用实时强化监...
- 孙益芳
- 文献传递
-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优化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时相预览法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相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将52例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心率分为二组:第一组心率≤70次/min32例,第二组心率〉70次/min20例,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0.75mm准直器宽度。选取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脉中部层面,运用时相预览序列预览R.R心动周期0%-100%的21幅图像(间隔5%),选择显示左、右冠脉最清晰的一幅,记录其时相。对第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对第二组采用双扇区重建算法,应用原始数据重建最佳时相的薄层图像,再进行MIP、MPR、CPR、VR重建。结果:第一组单扇区重建的最佳时相为55%-65%R-R间期。第二组双扇区重建的最佳时相为60%-65%R-R间期(12/20),其次是35%-40%R-R间期(5/20)和70%-75%R-R间期(3/20)。结论:运用时相预览序列优选重建时相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多位于55%-65%R-R间期。
- 孙益芳陈文华邢伟吴小凤王士英许金梅王慧张敏
-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血管造影术
- 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标准的8例AIP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胰腺弥漫性增大;4例局部肿大(3例位于胰头部)。8例均有胰管不同程度狭窄,其中3例远端轻度扩张。3例见"鞘膜征";2例双肾多发结节影。结论 AIP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双期增强CT扫描及胰胆管磁共振成像(MRCP)是初步诊断AIP的必要手段。
- 丁玖乐邢伟陈杰邱建国孙益芳生晶史新平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MRI
- 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分析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为了提高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6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 :腰椎峡部裂为关节突间的骨性缺损 ,易导致脊柱滑脱、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变等。结论 :CT能客观地提示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 孙益芳
- 关键词:腰椎峡部裂脊柱滑脱CT分析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 陈文华王杰邢伟邱建国俞胜男孙益芳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CT血管造影术16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被引量:3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 邢伟谭华桥俞胜男吴小凤孙益芳邱建国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神经鞘瘤
- 结缔组织病与肺密度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肺密度测定软件,找出肺密度变化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22例临床已确诊为CTD的患者和50例体检者,利用MSCT附带的Pulmo自动评估软件测定上、中、下肺区的平均CT值及像素的频率分布(即像素指数)并进行HRCT胸部扫描,依据HRCT是否具有肺间质病变及其程度和肺密度异常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分析肺密度异常与结缔组织病之间的关系。结果222例CTD的病例中,197例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像素分布异常和曲线波峰降低并右移,25例患者的平均肺密度和像素分布曲线表现正常,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U检验:rs=0.795,U=11.82,P<0.001,结缔组织病和肺密度异常增高之间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50例体检者中42例平均肺密度和像素分布曲线表现正常,8例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和像素分布曲线的异常,无相关关系存在。结论平均肺密度和像素分布曲线的异常与CTD致肺间质病变及其程度具有相关性。肺密度异常对早期诊断CTD所致的肺间质病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邱建国聂建新孙益芳潘解萍陆亚华封苏琴
- 关键词:肺密度结缔组织病CTD肺间质病变MSCTHRCT
-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仿真内窥镜 (VE)对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6例血管病变进行CTVE成像 ,其中 32例还进行了DSA检查 ,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 3例同时还作了DSA检查 ) ,9例肺动脉栓塞经内科其他检查及溶栓治疗而得到证实。结果5 6例血管病变中均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 ,良好地显示了血管内腔内壁、附壁血栓、钙化斑块、血管狭窄 ,以及动脉夹层的内膜片和假性动脉瘤破裂口的形态、大小及与正常血管的解剖关系。 32例DSA检查病例中CTVE对病变的显示有 2 4例 (显示率为 75 % ) ,18例手术病人中CTVE对病变的显示有 17例 ,9例肺动脉栓塞病例CTVE全部显示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5 2 80 9,P =0 0 71)。CTVE对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对照DSA(32例 )、手术 (18例 )和内科证实的 9例肺动脉栓塞具有一致性 ,5 6例血管病变CTVE总的显示率为 84 % (47/ 5 6 )。结论 CTVE能较好的显示血管腔内的情况 ,结合其他血管二、三维成像可以明确诊断多种血管疾病 ,帮助和指导手术 ,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 邱建国孙益芳聂建新薛京利王小松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血管病变
- 动态增强MR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动态增强MRI指标间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NSCLC的诊断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3例NSCLC患者的动态增强MRI资料,测量病灶的最大强化斜率(Smax)及峰值到达时间(TTP),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VEGF表达水平。对病灶Smax、TTP值、VEGF表达水平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NSCLC患者Smax及TTP值分别为(1.40±0.50)和(143.00±35.50)s;其中早期患者Smax和TTP分别为(1.21±0.30)和(187.50±28.96)s,中晚期患者为(1.97±0.70)和(96.00±16.12)s,(P<0.01和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Smax和TTP值分别为(2.14±0.69)和(90.5±22.55)s,无淋巴结转移组则为(1.26±0.33)和(198.08±26.88)s,(P<0.01)。VEGF阳性表达者22例,中晚期患者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P<0.01),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1);NSCLC患者Smax与VEGF阳性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r=0.723,P<0.01),而TTP值与它们呈负相关(r=-0.538,P<0.01)。结论动态增强MRI有关指标能够反映NSCLC的肿瘤血管生成,并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有助于NSCLC的诊断及分期,并且可以从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恶性肿瘤国际临床病期分类(TNM)不足。
- 邢伟张晓膺孙益芳俞逵仑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血管生成动态增强MRIVEGF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