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忠

作品数:102 被引量:444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5篇动脉
  • 50篇冠状
  • 48篇冠状动脉
  • 26篇血管
  • 17篇心肌
  • 17篇病变
  • 14篇介入
  • 12篇心脏
  • 12篇梗死
  • 11篇蛋白
  • 11篇心室
  • 11篇血管内超声
  • 10篇心肌梗死
  • 10篇心绞痛
  • 10篇型心
  • 10篇再狭窄
  • 10篇综合征
  • 10篇分叉病变
  • 9篇成形术
  • 7篇动脉疾病

机构

  • 73篇江苏省人民医...
  • 29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巢湖市第二人...
  • 2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靖江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洪泽县人民医...
  • 1篇南京市胸科医...
  • 1篇南京市医学放...
  • 1篇盐城市第三人...
  • 1篇张家港市第一...
  • 1篇埃默里大学
  • 1篇六安市第二人...

作者

  • 101篇刘志忠
  • 80篇陈绍良
  • 36篇叶飞
  • 36篇张俊杰
  • 33篇段宝祥
  • 31篇单守杰
  • 24篇田乃亮
  • 17篇林松
  • 13篇金国珍
  • 9篇胡作英
  • 9篇戴振林
  • 9篇朱中生
  • 7篇李小波
  • 6篇周陵
  • 6篇徐兢
  • 6篇阚静
  • 5篇马玉玲
  • 5篇葛震
  • 5篇常芸
  • 5篇刘彦

传媒

  • 1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0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国临床药理...
  • 4篇临床荟萃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江苏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江苏医药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7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对吻挤压与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 crush组最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DK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又病变的较佳术式。
陈绍良张俊杰叶飞陈韵岱吕树铮Tan HuaycheemTejas PatelKawajiri KenjiIsrael Tamari单守杰朱中生林松田乃亮李晓波刘志忠Michael Lee魏盟徐亚伟袁争白钱均孙学文杨松陈金国何奔Sumitsuji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RUSH
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对右心室起搏比例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房室(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SearchAV)打开与固定长AV间期起搏,对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性Ⅱ度或Ⅲ度AV传导阻滞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程控首先关闭SearchAV功能,固定长AV间期(起搏房室间期220ms,感知房室间期200ms)起搏3个月,后程控打开SearchAV3个月,自身对照,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再根据患者是否1∶1房室传导分为2个亚组,自身对照分别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时间次数。结果58例患者完成随访,固定长AV间期起搏时比SearchAV(+)自动搜索功能打开时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高,分别为(70.5±12.4)%vs(22.4±8.3)%,(86±16)次vs(31±11)次(P=0.007,P=0.006);而心房起搏比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房室传导组(33例)及非1∶1房室传导组(25例)两亚组比较中,均得出相同结果。结论SearchAV功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张航戴振林胡作英段宝祥陈绍良刘志忠
关键词:心律失常
血管内β照射治疗后边缘现象及近期疗效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血管内 β照射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边缘现象的发生机制。 方法4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 ( 2 6例 ,2 8个支架内再狭窄 )和单纯球囊组 ( 2 0例 ,2 0个支架内再狭窄 )。放射治疗球囊导管长度为 40mm ,在普通球囊扩张满意后 (残余狭窄 <2 0 % )沿标准导引导丝送到病变远端。放射治疗组均未再植入新的支架。随访记录术后 6个月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前降支内的病变最多见 ,而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内的病变较少 ;放射治疗组弥漫性及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 (分别为 43 %和 3 5 % )远远多于增生性狭窄 ( 2 2 % ,P <0 .0 1)。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及随访期内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病变部位血运重建率为19.2 % ,其中 2例患者接受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3例患者行再次单纯球囊扩张。 6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 89%。病变部位再狭窄发生率为 13 % ,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治疗组 ( 60 % )。延迟血栓栓塞见于 2例患者。放射治疗血管段远端正向重构显著。放射治疗段边缘现象发生率为 2 0 %。结论血管内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
陈绍良段宝祥叶飞宋杰刘志忠
关键词:冠状血管放射疗法电离再狭窄
血清E-选择素和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血清E选择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30例ACS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作为入选对象,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E选择素,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其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E选择素、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E选择素、CRP可能与ACS发病有关,并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
田乃亮陈绍良马玉玲刘志忠段宝祥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E-选择素C-反应蛋白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其中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最值得关注,至于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变化未见报道。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氟发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2例临床初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至少有1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为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及虚拟组织学图像。所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予以80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比较80mg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浓度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及成分变化。结果与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80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可以显著增加钙化成分比例,同时显著减少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以及纤维脂质成分比例,起到积极稳定斑块的作用。但是患者在治疗后斑块体积增加而管腔体积减小,并没有明显逆转斑块进展。
张厚军单守杰张俊杰朱中生刘志忠陈绍良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他汀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应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验,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8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最长为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消融术前LVOTG平均为(88.7±25.4)mm Hg,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平均分别为(26.2±13.6)mm Hg、(26.2±13.4)mm Hg、(26.1±13.5)mm 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室间隔(IVS)厚度为(24.2±6.7)mm,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分别为(17.9±3.4)mm、(17.8±3.4)mm、(17.8±3.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1个月到5年,76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术后因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经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最后随访至2年时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PTSMA治疗HOCM能够显著降低IVS厚度及LVOT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
金国珍周子慧陈绍良刘志忠徐兢
关键词: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TR Band和RDP桡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日本产的桡动脉止血装置TRBand和RDP-700(800)虽然在国内外均有使用,但有关两种产品使用效果的比较尚未见诸报道。课题以"8"字绷带包扎法为对照,验证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TRBand和RDP-700(800)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共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100例,分别应用TRBand、RDP-700(800)及"8"字绷带包扎法行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桡动脉止血。比较观察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以及患者舒适度、静脉回流障碍、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压迫处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情况。结果: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均能有效止血。3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内,且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TRBand、RDP组间舒适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臂部肿胀、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在TRBand、RDP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TRBand和RDP-700(800)是安全和有效的。
朱中生陈绍良叶飞张俊杰田乃亮林松刘志忠
关键词:RDP经桡动脉径路
心源性肝硬化的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报道我院住院一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源性肝硬化患者,分析其多次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指标与疾病转归的情况,结果提示多项检测指标与心源性肝硬化的疾病进程呈正相关,同时回顾了心源性肝硬化的诊疗进展。
张文玉刘志忠陈绍良
关键词:心功能衰竭心源性肝硬化难治性腹水
选择单腔或双腔永久人工起搏器安装术患者211例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针对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安装的争论,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腔和双腔永久人工起搏器的选择。方法 2009年1-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118例选择单腔起搏器,93例选择双腔起搏器,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单腔起搏器组患者年龄较大,尤其是80岁以上的年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起搏器组房颤患者比例较大(P<0.05);单腔起搏组以房室传导阻滞者较多;单腔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内径较双腔起搏器组大(P<0.05);单腔起搏器组心室的阈值较高(P<0.05),阻抗较低(P<0.05);单腔起搏器组选择右室流出道较多(P<0.05)。结论单腔起搏器在高龄、房颤患者中仍是一种可接受的有效的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方法。
胡作英戴振林张航肖平喜刘志忠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缓慢心律失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特征。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通过血管内超声测定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但UAP组血栓(16.3%)、夹层/破裂(18.6%)、正性重构(75.6%)、低回声斑块(62.8%)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0.0%,4.0%,54.0%,28.0%P<0.05或P<0.01),UAP组斑块长度(15.1±8.4mm)、斑块面积(13.4±6.1mm2)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10.3±6.2mm,9.1±4.3mm2,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罪犯”斑块的特征。
刘志忠陈绍良段宝祥单守杰叶飞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管内超声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