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杰

作品数:92 被引量:392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6篇动脉
  • 41篇冠状
  • 41篇冠状动脉
  • 24篇病变
  • 23篇血管
  • 22篇介入
  • 20篇心肌
  • 15篇分叉病变
  • 14篇梗死
  • 11篇心肌梗死
  • 11篇心脏
  • 11篇介入治疗
  • 11篇超声
  • 10篇血管内超声
  • 8篇导管
  • 8篇动脉分叉
  • 8篇动脉疾病
  • 8篇药物洗脱
  • 8篇桡动脉
  • 8篇冠状动脉分叉...

机构

  • 56篇江苏省人民医...
  • 37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新加坡国立大...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张家港市第一...
  • 2篇常州市第三人...
  • 2篇溧阳市中医院
  • 2篇宜兴市人民医...
  • 2篇溧阳市人民医...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2篇张俊杰
  • 73篇陈绍良
  • 56篇叶飞
  • 38篇林松
  • 36篇刘志忠
  • 32篇单守杰
  • 29篇田乃亮
  • 21篇朱中生
  • 20篇段宝祥
  • 17篇葛震
  • 9篇马玉玲
  • 7篇金国珍
  • 7篇张俊霞
  • 7篇阚静
  • 7篇许田
  • 6篇刘玲玲
  • 6篇方五旺
  • 6篇戴振林
  • 6篇尤威
  • 5篇周陵

传媒

  • 13篇中国介入心脏...
  • 6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江苏医药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安徽医药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0篇2005
  • 6篇2004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对吻挤压与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 crush组最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DK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又病变的较佳术式。
陈绍良张俊杰叶飞陈韵岱吕树铮Tan HuaycheemTejas PatelKawajiri KenjiIsrael Tamari单守杰朱中生林松田乃亮李晓波刘志忠Michael Lee魏盟徐亚伟袁争白钱均孙学文杨松陈金国何奔Sumitsuji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RUSH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当代策略
冠脉分叉病变(BIFs)手术成功率低和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仍然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尽管术者对这一复杂病变类型饶有兴趣,推荐不同的技术策略,BIF治疗依旧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该文综述了BIF的解剖、生...
张俊霞张俊杰
关键词: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不同剂量卡维地络干预对压力超负荷幼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卡维地络 (CAR)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幼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以及CAR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腹主动脉狭窄所致压力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幼鼠模型 ,术后 1周开始给予小剂量CAR(0 .1mg·kg-1·d-1)和大剂量CAR(10mg·kg-1·d-1)干预 7周 ,观察不同剂量CAR对幼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肌细胞凋亡、Bcl 2和P5 3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CAR可改善心功能指标 ,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上调Bcl 2蛋白及下调P5 3蛋白表达 ,HCAR组作用明显。结论 :CAR可有效减少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幼鼠的心肌细胞凋亡 ,防治CHF ,效果以大剂量明显 。
叶达平单守杰陈绍良周凯叶飞张俊杰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卡维地络幼鼠细胞凋亡基因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其中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最值得关注,至于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变化未见报道。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氟发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2例临床初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至少有1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为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及虚拟组织学图像。所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予以80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比较80mg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浓度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及成分变化。结果与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80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可以显著增加钙化成分比例,同时显著减少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以及纤维脂质成分比例,起到积极稳定斑块的作用。但是患者在治疗后斑块体积增加而管腔体积减小,并没有明显逆转斑块进展。
张厚军单守杰张俊杰朱中生刘志忠陈绍良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他汀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金国珍王军刘志忠单守杰张俊杰陈绍良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分叉病变血管成形术
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两种药物洗脱支架(DES)对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拟行冠状动脉内单支架植入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组(PES组)、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组(SES组)各33例。利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内灌注乙酰胆碱(Ach)、硝酸甘油的造影结果,通过对支架远端5~20mm冠状动脉血管段分析来评估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入选66例患者均接受临床随访(100%)。55例患者(83.3%)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9例患者拒绝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其中PES组4例,SES组5例;PES组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3.0%),SES组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3.0%),均被排除,最后对55例患者(83.3%)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PES组显著低于SES组[(-30±2)%vs.(-24±3)%,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DES后影响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PES较SES显著。
葛震陈绍良刘志忠张俊杰
关键词:冠状血管药物洗脱支架血管舒张
经不同途径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效果被引量:38
2013年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PCI的≥80岁冠心病患者共488例。根据介入途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TRI组(经桡动脉途径,共235例)和TFI组(经股动脉途径,共253例)。比较两组患者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 TFI组与TRI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2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RI组血管并发症[17.9%(42/235)比26.9%(68/253),P〈0.05]、围手术期TIMI大出血[1.3%(3/235)比4.7%(12/253),P〈0.05]、围手术期TIMI小出血[5.1%(12/235)比15.8%(40/253),P〈0.01]的发生率均低于TFI组,PCI术后卧床时间[3.6(2.8~4.2)h比24.4(24.0~25.1)h,P〈0.01]和住院时间[3.0(3.0~4.0)d比5.0(5.0~6.0)d,P〈0.01]短于TFI组,需要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TRI组高于TFI组[11.5%(27/235)比2.0%(5/253),P〈0.01]。 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PCI的短期及长期效果与经股动脉途径相似,但需要更改介入途径的比例较高。
尤威叶飞陈绍良张俊杰田乃亮林松刘志忠王蓉阚静许田刘玲玲林玲徐海梅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
孤立性前降支或回旋支开口病变介入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应用直接精确定位支架技术、跨越支架技术及Szabo技术,治疗孤立性前降支(LAD)或回旋支(LCX)开口病变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共计89例孤立性LAD或LCX开口病变(左主干末端Medina分型为0,1,0或0,0,1)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直接精确定位支架组(D组)20例、使用跨越支架技术组(C组)44例以及使用Szabo技术组(S组)25例,比较三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死亡]随访结果。结果三组患者介入治疗均使用6 F指引导管,但S组EBU指引导管使用率高于D组(56.0%比10.0%,P=0.001)和C组(56.0%比11.4%,P<0.001),S组J L指引导管使用率低于D组(44.0%比90.0%,P=0.001)和C组(44.0%比88.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D组(72.0%比100.0%,P=0.010)和C组(72.0%比100.0%,P<0.001),主要表现在S组需更改介入治疗技术方案发生率要高于D组(24.0%比0.0,P=0.019)和C组(24.0%比0.0,P=0.001),且S组支架脱载发生率要高于D组(12.0%比0.0,P=0.010)和C组(12.0%比0.0,P=0.019)。但是术中需使用球囊对吻扩张发生率C组要明显高于S组(22.7%比0.0,P=0.010)。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累计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但术后1年随访累计MACE发生率D组明显高于C组(25.0%比2.3%,P=0.002)和S组(25.0%比0.0,P=0.023),主要表现在术后1年随访TVR发生率D组要明显高于C组(20.0%比2.3%,P=0.008)和S组(20.0%比0.0,P=0.045),C组术后1年随访对侧分支开口狭窄>50%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22.7%比0.0,P=0.042)。结论对于孤立性LAD或LCX开口病变不推荐常规使用直接精确定位支架技术,使用Szabo技术和跨越支架技术处理患者近期预后良好,但需注意的是使用Szaob技术治疗手术失败率较高,而使用跨越�
戚晨良尤威叶飞吴志明贾海波陈绍良张俊杰刘玲玲林玲徐海梅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口病变
DK 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典Crush技术的对比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mm比7.8±3.1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min比68±17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量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mL比176±46mL,P<0.05)。DK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mm比21.1±7.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mm比2.74±0.12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陈绍良方唯一魏盟何奔张瑞岩陈韵岱张俊杰叶飞朱中生林松单守杰杨松钱均DamrasMichael LeeTan HuaycheemTejas Patel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介入修复的临床研究
陈绍良单守杰夏永祥叶飞罗骏张俊杰
急性主动脉夹层系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主要是动脉的内膜面出现一个破裂口,快速流动的血液冲进内膜下,造成内膜下血肿,并持续向上下两个方向撕裂,形成巨大的假腔。假腔可以占据着整个动脉周径的1/2以...
关键词: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随访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