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凌艳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障
  • 3篇白内障
  • 2篇青光
  • 2篇青光眼
  • 2篇近视
  • 2篇高度近视
  • 2篇并发性
  • 2篇超声
  • 2篇超声乳化
  • 2篇超声乳化术
  • 1篇眼部
  • 1篇治疗青光眼
  • 1篇视力
  • 1篇视网膜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青光眼术
  • 1篇青光眼术后

机构

  • 3篇赤峰学院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于凌艳
  • 1篇林安岭
  • 1篇邵彦
  • 1篇彭向东
  • 1篇王海明
  • 1篇张丽敏
  • 1篇杨建玲
  • 1篇马颖
  • 1篇张凤久
  • 1篇高世凯

传媒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光眼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手术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联合肝素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青光眼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治疗的21例患者26只眼,对其实施巩膜隧道小切口摘出联合肝素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方式,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3个月,26只眼中有25只眼视力相较于术前提高,1例患者因视神经萎缩,视力未发生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相较于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26只眼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虹膜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对青光眼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患者实施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肝素修饰人工晶体状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手术前应结合患者病情准确评估,并采取合适的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于凌艳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手术
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植入BigBag高度近视专用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视网膜脱离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有学者报道,白内障手术患者比没有行白内障手术的人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高5~6倍/[1/]。白内障手术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度近视本身就是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而...
于凌艳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文献传递
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18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17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Rayne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第1个月,研究组BCVA<4.5者3眼,4.5~4.7者10眼,≥4.8者17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研究组为(1.49±0.03)mm,对照组为(1.93±0.0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变化值小于对照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术后视力,同时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弱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球内部环境的影响。
于凌艳邵彦刘菲马颖
关键词:晶体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发光二极管照射对高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光生物调节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的发展,国际上利用光生物调节进行疾病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关于光生物调节对DR的防治作用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光生物调节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光生物调节在DR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离Wistar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Nissl染色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和高糖+发光二极管(LED)组,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Neurobasal培养基进行培养,高糖模型组细胞在Neurobasal培养基中添加25 mmol/L葡萄糖,高糖+LED组细胞造模后48 h在培养箱中用LED红光光源进行照射,光源波长为620 nm,最大功率为1 W,中心光辐射照度为6.67 mW/cm2。光源置于细胞上方2 cm处,光斑直径为2.0 cm,使光斑完全覆盖1个培养孔,每次连续照射300 s,12 h后重复照射1次,共照射3次。培养后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内Ca2+浓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培养后2~3 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多边形和椭圆形,可见细胞核及核仁。培养后5~7 d神经元突起增多,经Nissl染色后细胞质呈蓝紫色,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达91%。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和高糖+LE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634±3.176)%、(33.642±9.315)%和(23.914±6.375)%,其中高糖模型组和高糖+LED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LED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糖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高糖模型组和�
张丽敏张凤久林安岭彭向东杨建玲于凌艳王海明高世凯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光生物调节作用视网膜WISTAR大鼠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对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28例青光眼患者,共50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临床效果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所改善(P<0.05),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术后眼压下降程度更大(P<0.05)。观察组中72%视力改善,对照组中仅32%视力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在临床疗效上更为确切。
于凌艳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视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