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 作品数:37 被引量:180H指数:8
- 相关作者:冉黎刘更李丽英周兰赵江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表型和功能特点被引量:23
- 2003年
-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 ,探讨其表型和功能特点。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 MSCs,传代扩增 ,测定生长曲线 ,通过形态学观察 ,细胞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大鼠骨髓 MSCs的表型和功能特点。结果 MSCs属骨髓中单个核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 MSCs,在含 10 %小牛血清的 L - DMEM中 ,1、3、5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 ,增殖快 ,每传代一次细胞约增加 2 .2倍。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 ,表达CD4 4、CD54、纤维粘连蛋白 (fibronectin,FN )、 型胶原 (collagen I)。加入地塞米松 (Dex 10 - 8m ol/ L )、β-甘油磷酸钠(β- GP10 mm ol/ L)、抗坏血酸 (AA5 0 μg/ ml)可诱导 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 P)活性增高 ,形成矿化结节。结论 所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 ,建立了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
- 张本斯王凡邓力顿爱社董立华李健羊惠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耻骨联合分离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总结耻骨联合分离的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耻骨联合分离的研究文献,从解剖基础、生物力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耻骨联合分离治疗方法较多,旨在重建骨盆前环的稳定性。外固定支架常用于创伤急救时的临时固定;钢丝张力带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差;单枚重建钢板固定存在钢板、螺钉易松动、断裂的问题;箱式钢板固定可增加骨盆前环稳定性,但手术创伤大;锁定钢板近年来逐渐用于治疗耻骨联合分离,尤其是伴骨质疏松骨折,但生物力学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经皮空心螺钉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的良好选择。结论耻骨联合分离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微创治疗是发展趋势。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但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解剖学通道的研究仍待深入。
- 马坤龙朱磊方跃
- 关键词:耻骨联合分离外固定架钢板空心螺钉生物力学
- Hepcidin在大鼠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构建大鼠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探讨Hepcidin在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用生理盐水〔10 mL/(kg·d)〕和56%酒精〔10 mL/(kg·d)〕灌胃,连续12周。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铁含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RT-PCR检测肝Hepcidin mRNA的表达,取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苏丹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及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SOD活力低于对照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肝肿大,表面粗糙呈灰黄色,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胞质内可见大量脂滴空泡,脂肪变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苏丹染色,对照组大鼠肝组织见极少量的肝细胞胞浆内橘红色染色,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见大量大小不等的橘红色染色。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阳性表达率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1)。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epcidin 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NF-α、IL-6表达增加,但Hepcidin mRNA的表达下降。
- 徐立陈道邦江南赵媛史恺邓仪昊
-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IL-6HEPCIDIN
- H-FABP和FAS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H-FABP和FAS在8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H-FABP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间质细胞、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上调(P<0.05),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量较Ⅰ、Ⅱ级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组织亦增加(P<0.05),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H-FABP相同;H-FABP和FA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H-FABP和FAS在Ⅰ、Ⅱ级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李华吕青薛晖董立华羊惠君
- 关键词: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酸合成酶
- FASN和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SN)与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和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FASN与A-FABP的相关性及其与癌细胞侵袭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ASN与A-FABP在58例IDC组织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根据阳性细胞数百分率及阳性沉淀物的显色程度计算阳性表达百分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KBR3和MCF-7细胞的迁移侵袭性,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ASN与A-FABP细胞在SKBR3和MCF-7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FASN和A-FA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和16.7%(1/6),58例IDC组织中FASN、A-FA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4%(42/58)、79.3%(46/58),FASN和A-FABP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ID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ASN和A-FABP在IDC有淋巴结转移、且肿瘤直径>2cm组织中阳性表达百分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cm组织中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DC组中FASN与A-FABP表达具有相关性(r=0.797,P<0.001)。SKBR3细胞迁移率在划痕12、24h高于MCF-7细胞(P<0.05),FASN在SKBR3细胞中表达较MCF-7高。结论 FASN和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且在IDC组织中FASN与A-FABP表达存在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株中FASN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 周兰赵玉华王晓东蒋素芳李华
- 关键词:脂肪酸合成酶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大小
- Bax蛋白在骺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基因 Bax在正常骺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结果 Bax的免疫反应阳性物在正常骺板软骨的各个区中有不均衡的表达 ,在骺板软骨膜下的软骨细胞中没有 Bax表达 ;在骺板的静止区 Bax的免疫反应阳性物在软骨的细胞质中表达 ;在骺板的增殖区位于细胞质中的 Bax免疫阳性反应增强 ;在骺板的肥大区 Bax的免疫反应强度达到最大值 ,免疫反应阳性物位于软骨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结论
- 张晓李瑞祥羊惠君高礼杨淑霞
- 关键词:骺板BAX免疫组化
- 抗KDR胞内区(KDR-C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制特异性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或含激酶插入区受体)胞内区(KDR-CD)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谷胱甘肽转硫酶耦联的KDR-CD(GST-KDR-CD)可溶性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KDR-CD mAb的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其亲和力、亚类,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结果: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KDR-CD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B8H2A5;它分泌的抗体亚类为IgG1,к型轻链,而且亲和力强、特异性高。结论:成功获得能分泌抗KDR-CD mAb杂交瘤细胞,为以后将该mAb改造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其能进入细胞内与受体KDR-CD特异性结合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李丽英彭晓东章崇杰董立华潘英王凡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
- 黄芪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黄芪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从大鼠骨髓中分离有核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分离纯化,传代扩增。采用含黄芪的无血清L-DMEM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分化细胞中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用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相关基因neurogenin-1(Ngn-1)和Wnt-1基因在诱导过程中的表达。结果经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纤维细胞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经黄芪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nestin、NSE和GFAP表达阳性,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样细胞。Ngn-1和Wnt-1基因在黄芪诱导后明显上调。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体外分离、培养,并在黄芪诱导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Ngn-1和Wnt-1基因在其分化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
- 董立华王勇陆长青王凡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
- 去势大鼠骨髓细胞CD_(44)与骨小梁退变参数变化的相关分析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骨微环境骨髓中 CD4 4表达水平以及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去势大鼠 5 0只 ,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假手术组 ,术后 3、5、6、8、 11周各处死一组大鼠。通过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CD4 4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 相关关系分析提示 :骨髓细胞 CD4 4表达水平与骨小梁退变参数呈正相关。去势大鼠于 6周后 CD4 4的表达明显降低 ,仅限于骨髓中融合的多核巨噬细胞 /破骨样细胞表面表达 ,并且这类细胞的数目呈增加趋势。结论 去势后大鼠骨小梁退变可能与骨髓微环境中 CD4 4表达量减少 ,以致骨髓中融合的多核巨噬细胞 /破骨样细胞数目增多有关。
- 王松张晓王凡王中亮邓世山张本斯李瑞祥
- 关键词:骨髓CD44骨形态计量学
- 因意外而中止妊娠的6-8周人胚脑发育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形态学研究
- 2007年
- 目的研究人胚脑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为明确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因意外而中止妊娠的6~8周人胚,采用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SABC染色。观察脑的发育、增殖和凋亡细胞的分布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人胚脑6周时,端脑、间脑、中脑、后脑与末脑已形成。6~8周,各脑均由生发层(GL)、中间层(IL)和边缘带(MZ)组成。6~7周时,TUNEL法标记的细胞及PCNA、Bcl-2、Bax、Fas、Fas—L、Rb和P53阳性细胞分布于各脑的GL和IL,其沉淀物出现在圆形或椭圆形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8周时,Fas和Rb阳性细胞分布于各脑的IL,其沉淀物出现在梭形细胞的胞浆和突起中,TUNEL法标记的细胞及其它因子阳性细胞的分布同6~7周。各因子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一致。结论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神经祖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同时发生,Fas、Fas-L和Bax可能介导凋亡的发生,Bcl-2则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维持细胞的存活,Rb与P53可能在神经祖细胞正常增殖和分化中起监控和维持作用。
- 袁爱花项涛李爱冬杨淑霞洪华蓉羊惠君
- 关键词:发育增殖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