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数:33 被引量:134H指数:6
相关作者:杨兆平石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理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催化
  • 4篇污染
  • 4篇催化剂
  • 3篇源解析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颗粒物
  • 3篇降雨
  • 3篇催化氧化
  • 2篇雨强
  • 2篇水热
  • 2篇水溶性离子
  • 2篇探针
  • 2篇填土
  • 2篇气溶胶
  • 2篇萘二磺酸
  • 2篇脱硝
  • 2篇五元瓜环
  • 2篇细颗粒
  • 2篇细颗粒物

机构

  • 3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杭州市气象局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 1篇广东省测试分...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南京市生态环...

作者

  • 3篇于江华
  • 2篇夏俊荣
  • 2篇赵天良
  • 2篇方华
  • 2篇陶涛
  • 2篇石飞
  • 2篇石文祥
  • 1篇张运江
  • 1篇杨兆平
  • 1篇汤莉莉
  • 1篇李慧明
  • 1篇王占山
  • 1篇郑有飞
  • 1篇周宏仓
  • 1篇靳红梅
  • 1篇张远航
  • 1篇刁一伟
  • 1篇徐静馨
  • 1篇钱新
  • 1篇王红磊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净水技术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学试剂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6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9篇2017
  • 2篇201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科学专业“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被引量:3
2020年
"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课程具有理论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掌握难度大。文章提出了以"应用+实践"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相应改革。结合科研项目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实践案例,涉及抽样方法、异常值检验、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大小比较、相关分析等20个知识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中约70%的内容。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王鸣薛艳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境科学
杨木基生物炭吸附去除水溶液中磺胺吡啶
2023年
为探究生物炭对磺胺吡啶(SPD)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以杨木屑为原材料制备了3种热解温度分别为350℃(BC350)、500℃(BC500)、650℃(BC650)的杨木基生物炭。研究采用全自动吸附仪与红外光谱等手段探究了该种生物炭的形貌特征,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SPD的吸附能力,并考察了生物炭的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杨木基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幅增大,孔隙结构以介孔为主,对SPD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生物炭对SPD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其等温吸附线较符合Langmuir方程。650℃时饱和吸附量在25℃时,为26.62 mg/g。BC650吸附饱和后仅使用水清洗,循环使用3次后BC650吸附容量为12.60 mg/g,约为未使用前吸附容量的47.3%。SPD质量浓度为1.3 mg/L时,生物炭对SPD的去除率稳定在98.0%左右,基本不受pH的影响。SPD质量浓度增至13.0 mg/L时,溶液初始pH对吸附效果影响较明显,随着pH值为1.7上升至9.6时,平衡吸附量与Kd值均逐渐减小,但生物炭对SPD的平衡吸附量变化较小,推测可能是低pH时阳离子形态的SPD与带负电的生物炭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增强了对SPD的吸附能力。
宋江生管益东师杨杰徐德福靳红梅杨祥
关键词:生物炭磺胺吡啶循环利用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干沉降通量研究
2022年
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功能及人类健康。为研究江苏省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输入规律及农业区大气重金属的输入通量,该文利用参数化颗粒物干沉降速率模型,结合江苏省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计算了干沉降速率及通量。结合已有文献数据,对江苏省农业区域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江苏省不同粒径颗粒物干沉降速率均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日变化规律。农业区颗粒物干沉降速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及部分沿海地区次之的分布情况。自2018年以来江苏省颗粒物干沉降通量逐年降低,细颗粒和粗颗粒干沉降通量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出现显著降低,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城区高于周边远郊及农业区,地域上则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农业区重金属干沉降通量中Pb、Mn和Cu均有较高的输入。农业区PM_(2.5)中12种重金属的年均干沉降通量合计约10.6~298.2 g/(hm^(2)·a)。
靳浩张佳颖张传红樊建凌
关键词:颗粒物重金属沉降速率沉降通量
杭州市二次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生成机制研究
在杭州市国家基准气候站,于2015.12~2016.11对大气PM2.5进行了采样并对二次化学组分进行分析.2016年杭州^平均质量浓度为59.0μg·m-3,主要二次组分SO42-、NH4+和S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
吴丹张璠徐晓飞杜荣光胡安琪吴光敏
关键词:大气污染
MnCeOx/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常温催化氧化性能被引量:2
2020年
以甲醛、苯系物为代表的室内空气污染俨然已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常用净化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主要有吸附、光催化氧化、低温等离子体以及催化氧化技术等,其中常温催化氧化因具有净化效率高、稳定性高、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为此,本文以MnCeOx为活性组分,以多孔凹凸棒土、高岭土等为粘合剂,研制负载型MnCeOx/凹凸棒土和一体化MnCeOx-凹凸棒土催化剂,探索负载量、制备工艺、组分配比以及结构形貌等对催化剂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负载型催化剂的氧化活性随着负载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采用溶液混合法效果最佳;而不同组分的一体化催化剂其氧化活性不尽相同,以凹凸棒土和氢氧化铝混合为佳。
陶涛肖瑶胡宇欣杜沁熹黄琼陈敏东黄伟
关键词:凹凸棒土催化剂甲醛
关于生态恢复监测的探讨
2016年
监测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调整恢复计划、评价恢复效果、纠正环境政策偏差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恢复计划有效实施的手段。当前,生态恢复的监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文中对生态恢复监测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生态恢复的监测步骤;认为开展生态恢复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构建生态恢复监测网络、制定生态恢复监测规范是提升当前我国生态恢复监测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与评价。
杨兆平高吉喜
关键词:生态恢复监测网络
刈割和施肥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2022年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究刈割(留茬6 cm、不刈割)和施肥(不施肥、施氮10 g/m^(2)、施磷3 g/m^(2)和氮磷混施)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影响羊草种群密度,降低生殖枝高度,通过增加每穂结实粒数和结实率提升了羊草种子产量;施肥对羊草种群密度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升了羊草抽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结实率,羊草种子产量也显著提升;施氮肥处理的每穗结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刈割时,施氮肥处理的羊草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刈割时,施肥处理间羊草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表明施肥能够提升刈割对羊草种子的增产效应,且在施氮肥时羊草种子产量的提升最大。虽然刈割和施肥均提升了羊草的种子产量,但羊草的繁殖策略在施肥和刈割干扰下趋向于分异。
王迁杨兆平
关键词:羊草种子产量施肥刈割典型草原
青藏高原东缘冬季PM_(2.5)中碳组分特征和来源解析被引量:5
2021年
于2017年冬季12月13—21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分昼夜采集PM_(2.5)样品,并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研究青藏高原PM_(2.5)中碳组分的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以期为理塘地区制定污染排放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7年冬季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44.34μg·m^(−3),OC和EC的质量浓度为12.72μg·m^(−3)和3.85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29.61%和8.96%。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总碳气溶胶(TCA)质量浓度为24.20μg·m^(−3),占PM_(2.5)的54.84%,说明碳质气溶胶对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_(2.5)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OC和EC在白天和夜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91),表明OC和EC的来源基本一致,受燃烧源影响较大。其中白天的相关系数低于夜间,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白天碳组分来源相对复杂。昼夜浓度对比显示,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_(2.5)白天和夜间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3.88μg·m^(−3)和33.44μg·m^(−3),OC和EC浓度白天高于夜间,表明白天人为排放相对较高。冬季观测期间,PM_(2.5)中二次有机碳(SOC)昼夜浓度分别为1.11μg·m^(−3)和3.03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7.09%、26.59%,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城区白天碳组分主要为一次源。利用PMF 5.0软件对理塘城区碳组分进行进一步的解析,结果显示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对总碳(TC)的贡献高达47.84%,占比最高;其次是汽车尾气和柴油车尾气源,贡献率分别为28.62%和23.54%。
张成虎吴丹郑小波赵天良夏俊荣王红磊吴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源解析
2,7-萘二磺酸阴离子导向五元瓜环基超分子自组装体的制备及其荧光检测性能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引入2,7-萘二磺酸(2,7-NDA2-)阴离子作为结构导向剂,与五元瓜环(Q[5])和过渡金属离子(Co^(2+)、Ni^(2+)、Zn^(2+)、Cd^(2+))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4种新颖的Q[5]基超分子自组装体(Q[5]-SA),即{[M(H_(2)O)4(Q[5])]·(NDA)}·x H_(2)O(M=Co (1)、Ni (2)、Zn (3))和{[Cd2Cl2(H_(2)O)4(Q[5])]·(NDA)}·13H_(2)O (4)。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体1~3同构,其中Q[5]仅一端的部分端口羰基氧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简单配合物;而4中Q[5]的2个端口均与金属离子Cd^(2+)配位形成了一维配位链。在自组装体1~4中,配体2,7-H_(2)NDA均全脱质子,形成2,7-NDA2-阴离子平衡体系电荷,但均未能与金属离子配位,而在2,7-NDA2-阴离子与Q[5]外壁之间的瓜环外壁作用下进一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自组装体1和4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够作为抗生素诺氟沙星(NFX)的比率型荧光探针。
肖帅陈开雯张明慧陈凯葛伟伟
关键词:五元瓜环荧光探针
成都冬季PM_(2.5)化学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45
2019年
2017年1月1~20日在成都地区分昼夜对PM_(2.5)进行连续膜样品采集,并在实验室测定了其主要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的质量浓度.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7.1±59.9)μg·m^(-3);总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为(56.5±25.7)μg·m^(-3),其中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13.6±5.5)、(21.4±12.0)和(13.3±5.7)μg·m^(-3),一共占到了水溶性离子的85.6%;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0μg·m^(-3)和6.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26.8%和4.8%.昼夜污染对比显示,PM_(2.5)白天和夜晚质量浓度分别为(120.4±56.4)μg·m^(-3)和(133.8±64.0)μg·m^(-3),夜间污染更为严重.SO2-4、NO-3和NH+4白天浓度高于夜间,这与白天光照促进了二次离子的形成有关;而Cl-、K+、OC和EC浓度夜间明显升高,可能是受夜间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增加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冬季PM_(2.5)化学组分的研究进行文献总结和比较后发现,SO2-4浓度显著降低,从2010年的50.6μg·m^(-3)降低到2017年的13.6μg·m^(-3);而NO-3浓度变化不大,维持在20μg·m^(-3)左右.PM_(2.5)中离子酸碱平衡分析表明,成都冬季PM_(2.5)由于NH+4的相对过剩而呈现出碱性,与以往呈偏酸性结果存在差异.对成都冬季NO-3/SO2-4的比值进行计算,NO-3/SO2-4平均值为1.57,表明移动源对PM_(2.5)污染影响更大.OC与EC的相关性表明,白天和夜间OC与E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90(P<0.01),OC与EC来源具有一致性.SOC估算结果显示,白天和夜间SOC浓度分别为8.5μg·m^(-3)和11.9μg·m^(-3),占到OC的28.1%和31.8%.K+/EC平均值为0.31,并且K+与OC之间相关系数为0.87(P<0.01),说明生物质燃烧对成都冬季碳质气溶胶有一定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成都冬季PM_(2.5)主要来源于燃烧源(燃煤、生物质燃烧等)、二次无机污染源以及土壤和扬尘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2.8%、34.5%和21.5%.
吴明吴丹夏俊荣赵天良杨清健
关键词: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源解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