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407 被引量:5,491H指数:43
相关作者:朱彤蔡旭晖谢绍东宋宇尚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2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5篇理学
  • 29篇天文地球
  • 5篇机械工程
  • 5篇建筑科学
  • 5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0篇污染
  • 50篇颗粒物
  • 49篇气溶胶
  • 40篇臭氧
  • 38篇有机物
  • 34篇挥发
  • 33篇挥发性有机
  • 30篇挥发性有机物
  • 28篇大气污染
  • 24篇自由基
  • 23篇PM2.5
  • 20篇污染物
  • 19篇夏季
  • 19篇PM
  • 19篇VOCS
  • 18篇光化学
  • 16篇细颗粒
  • 15篇有机气溶胶
  • 15篇源解析
  • 15篇污染特征

机构

  • 407篇北京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广东省环境监...
  • 1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清华大学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北京市环境保...
  • 6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暨南大学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香港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81篇胡敏
  • 73篇曾立民
  • 63篇张远航
  • 42篇朱彤
  • 40篇邵敏
  • 39篇唐孝炎
  • 28篇蔡旭晖
  • 27篇邵可声
  • 27篇王雪松
  • 27篇陈忠明
  • 21篇陆思华
  • 20篇谢绍东
  • 19篇吴志军
  • 17篇郭松
  • 17篇陆克定
  • 16篇刘兆荣
  • 16篇康凌
  • 15篇何凌燕
  • 14篇王会祥
  • 14篇闫才青

传媒

  • 59篇环境科学
  • 49篇环境科学学报
  • 37篇中国环境科学
  • 30篇北京大学学报...
  • 19篇环境科学研究
  • 18篇环境化学
  • 17篇科学通报
  • 9篇第四届环境模...
  • 7篇环境科学与技...
  • 7篇化学进展
  • 7篇光谱学与光谱...
  • 7篇中国科学:地...
  • 6篇环境污染与防...
  • 6篇中国环境监测
  • 5篇现代科学仪器
  • 5篇化学学报
  • 5篇第二届全国环...
  • 4篇中国科学(B...
  • 3篇分析化学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年份

  • 11篇2023
  • 10篇2022
  • 12篇2021
  • 16篇2020
  • 12篇2019
  • 13篇2018
  • 19篇2017
  • 22篇2016
  • 27篇2015
  • 21篇2014
  • 13篇2013
  • 19篇2012
  • 17篇2011
  • 18篇2010
  • 11篇2009
  • 10篇2008
  • 12篇2007
  • 22篇2006
  • 27篇2005
  • 14篇2004
4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观测模型的重庆大气臭氧污染成因与来源解析被引量:43
2018年
2015年夏季,在重庆开展了针对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的多站点空气质量联合观测实验,使用局地臭氧化学收支分析、相对增量反应活性和经验动力学模型等多种方法对重庆臭氧的来源、局地光化学产生速率和控制因素、关键VOCs物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具有较高的局地光化学臭氧污染潜势,污染日城区上风向南泉站、城区市超级站和城区下风向山区背景站缙云山站的局地臭氧化学生成速率均较快,平均值约为30×10^(-9)V/Vh^(-1)左右,日间化学积累可达180×10^(-9)V/V以上,臭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下风向郊区和重庆市上空,多数站点监控区域的局地臭氧化学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其中VOCs的活性以芳香烃与烯烃为主;结合VOCs的来源解析,发现局地臭氧产生主要受机动车和溶剂使用源排放的VOCs控制.此外,西北部郊区站点表征区域属于NO_x控制区,污染过程中郊区站点臭氧化学生成速率提升显著,臭氧增量对NO_x敏感性强.综合而言,重庆现阶段臭氧污染控制应以VOCs控制为主,但重污染过程中区域NO_x削减对于降低重庆臭氧峰值浓度有重要意义.
苏榕陆克定余家燕谭照峰蒋美青李晶谢绍东吴宇声曾立民翟崇治张远航
关键词:臭氧光化学VOCS
2019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与来源解析被引量:1
2023年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进行来源解析,并识别重要的VOCs物种。结果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强局地光化学生成的结果。较优良日,在污染期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臭氧的生成:温度更高、太阳辐射更强、相对湿度和风速更低,风向在180°~270°,前体物浓度更较高,VOCs日均浓度总和为227×10^(-9);局地臭氧生成能力更强,日间最大生成速率为78.2×10^(-9)/h,且夜间出现静风的频率更大,更容易积累前体物;局地臭氧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烯烃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显著且最为敏感,其中乙烯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占比为52.6%;机动车排放源(+燃烧源)是VOCs的首要来源,在污染发生前的贡献较大。
潘伟鋆张小玲龚山陵龚山陵陆克定党莹雷雨
关键词:臭氧挥发性有机物
大型建筑物废气再吸入污染的风洞实验研究
建筑物的空调通风系统存在排放废气和引入新风的动态换气过程,其中废气的再吸入是工程设计中尽可能要避免的.本文以北京某大型建筑物为例在环境风洞中进行了建筑物所排废气再吸入的实验研究,在1∶300的模型上模拟了10个排气口废气...
林官明赵汝敖
关键词: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风洞实验
人体呼出气中内源性挥发性有机物筛选研究
2016年
人体代谢产生的内源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用作健康状况的标志物.本研究选择17-26岁无呼吸系统疾病的高校学生(73人)作为观察对象,使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质谱联用仪(GC-FID/MS)分析收集到的呼出气样本,对呼出气中VOCs的种类、浓度进行研究,发现了其5种卤代物的浓度高于室内浓度,其次是室外浓度.其中,在人体呼出气中1,1-二氯乙烯的浓度为室内浓度的近20倍,是室外浓度的近300倍,人体呼出气是环境中1,1-二氯乙烯的一个重要源.定量分析健康人呼出气,对比其与环境空气样本的浓度差异,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共筛选出1,1二氯乙烯、丙酮、1-己烯、甲基环己烷、2-戊酮、反-2-戊烯、2,4-二甲基戊烷、3-戊酮、四氯乙烯、对二氯苯、间二氯苯11种特征性内源性VOCs.
刘畅郑云昊刘兆荣要茂盛
关键词:呼出气
利用逆向轨迹反演模式估算北京地区甲烷源强被引量:11
2002年
利用连续监测的大气甲烷浓度数据和拉格朗日逆向轨迹反演模式估算出北京甲烷源排放强度 ,并与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建立的北京地区甲烷源排放清单进行了比较 .排放清单结果表明 ,北京地区甲烷排放总量为 2 96 4Gg a ,其中 ,最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为城市垃圾和化石燃料 ,反映了北京作为一特大城市甲烷排放以人为源为主的特点 .利用 2 0 0 0年 6月至 1 2月连续观测的有混合层代表性的北京大气甲烷浓度 ,通过奇异值分解法 (SingularValueDecomposition ,SVD)反演出模拟区域的甲烷排放源强度和分布 .模式计算与排放清单在甲烷源定性分布上对应较好 ,定量结果也是合理的 .但由于可输入的气象数据有限 ,轨迹在整个模拟区域内覆盖不均匀 ,反演出的源块位置有偏差 。
苏芳邵敏蔡旭辉曾立民朱彤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奇异值分解
餐饮源有机颗粒物排放特征被引量:3
2020年
餐饮油烟是大气有机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在深圳市内选择了西餐、茶餐厅、职工食堂和韩式料理这4种类型的餐馆,通过对这4类餐厅的外场采样,分析各类型餐厅油烟中有机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筛选了餐饮油烟污染源的有机特征组分.结果表明,各餐馆排放的PM2.5中,有机物占60%以上.在所有定量的有机组分之中,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二元羧酸和正构烷烃,而多环芳烃、甾醇和单糖等有机组分的含量较低.颗粒物的有机组成特征受到菜系的影响,西餐厅和韩式料理排放脂肪酸、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等有机物含量较高,但却排放了低含量的甾醇和单糖,茶餐厅和职工食堂则相反.餐饮源颗粒物中Fla/(Fla+Pyr)和LG/(Gal+Man)的比值受菜系影响较小,也区别于其他污染源的特征比值,可以作为餐饮源潜在的示踪物.餐饮源为深圳市大气颗粒物贡献了大量的脂肪酸和二元羧酸.
李源遽吴爱华童梦雪栾胜基李鸷胡敏
关键词:大气环境颗粒物
气溶胶中有机碳及元素碳分析方法进展被引量:37
2005年
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碳、元素碳因其独特的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其检测方法有很多,各种检测方法因实验原理不同所以实验结果也相差很大,即使是实验原理完全相同的光热法,两台不同厂家的仪器所测的元素碳结果也相差很大,差别可达70%~80%.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气溶胶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各种检测方法,将其大体分为光学法和热学法(光热法)两类,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展望了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的研究前景.
郇宁曾立民邵敏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分析方法
有机物与氨在华北平原大气新粒子生成中的作用
大气新粒子生成及其后续增长过程,将提高云凝结核(CCN)浓度以及颗粒物质量浓度,从而对于区域空气质量、全球气候效应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对于我国大气中新粒子生成的潜在前体物(气态硫酸,气态氨,有机物等)在成核及增长中的作用...
尚冬杰胡敏郭松吴宇声刘莹Micheal Le Breton王玉珏刘玥晨Mattias Hallquist
关键词:CCN
基于外场观测的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指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氧化进入到颗粒相的产物,由于其具有强烈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和人体健康效应,因此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SOA的复杂性和测量技术的限制,目前对SOA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总体来说,对SOA的研究手段主要有三种方法:实验室模拟、模式模拟和基于外场观测的SOA研究.由于SOA的研究非常广泛,本文仅综述了基于外场观测的SOA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SOA组分的测量和总量的估算.基于外场观测的SOA研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研究仅仅能对SOA的少数物种进行测量,主要是一些有机酸和多羟基化合物;也有利用一些假设对SOA进行粗略的估算,如受体模型法、非生物质燃烧水溶性有机物法;随着SOA实验室模拟研究和示踪物测量技术的发展,二次有机示踪物法真正做到了对特定前体物VOC生成SOA的估算;随着在线测量技术的提高,EC示踪/CO示踪和OC/EC比值法和基于气溶胶质谱(AMS)-正交矩阵模型(PMF)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SOA的估算.尤其是AMS-PMF联用方法的出现为SOA来源和生成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对AMS技术和示踪物技术的进一步联合和开发有望成为未来SOA研究重要的方向.
郭松胡敏胡敏郭庆丰郭庆丰
关键词:有机气溶胶二次有机气溶胶
深圳市秋季大气OH自由基总反应性测量及其构成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羟基自由基(·OH)总反应性(kOH)是大气中所有·OH反应物的浓度与其·OH反应速率常数乘积的总和,对kOH的直接测量有助于识别未知的·OH反应物种及提升·OH收支分析的准确度.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激光光解-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kOH在线测量系统(LP-LIF),利用紫外脉冲激光在流动管内光解臭氧产生·OH,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实时测量其与采样进入流动管的活性气体反应而导致的·OH浓度衰减,通过对该衰减进行指数拟合得到采样气的kOH.经实验室测试,LP-LIF系统对kOH的测量灵敏度为1.2 s^-1,时间分辨率5 min.应用该系统对2018年秋季深圳地区的大气kOH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测量,结合同步观测的·OH反应物浓度数据发现,kOH观测值在10~30 s^-1之间,主要来自一氧化碳(14%)、氮氧化物(26%)和一次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24%).此外,由未测量的·OH反应物贡献的kOH平均约23%,且在夜间和早晚高峰时段贡献较高,推测其主要来自溶剂涂料、石化工业及LPG机动车排放.
刘硕英李歆沈翔森曾立民黄晓锋朱波林理量楼晟荣
关键词:激光诱导荧光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