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学院
- 作品数:258 被引量:359H指数:8
- 相关作者:孙劲松任慧峰宗亮陈晓杰张莹菁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释旨趣的转变被引量:2
- 2014年
- 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的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的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的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的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的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的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的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的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的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的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的态度。
- 丁四新
- 关键词:西汉阴阳师法
- 司马光儒门史学实践的内在冲突——兼论程颐、朱熹与司马光史观之差异被引量:6
- 2016年
- 司马光既有明显的史家自觉,又将史学限定在儒学门庭之内,以求道作为治史的最高目标,并且高度认同史学的鉴戒价值,以史学实践自觉承担"经之常道落实在具体历史中帝王之一心"的任务。但其儒门史学蕴含的求道、求治、求真三重价值目标,造成了史学实践中的内在冲突,即求道与求治的冲突、求道与求真的冲突。前者引起历史人物评价上与程颐(也包括朱熹)的分歧,后者引起历史编纂上与朱熹的分歧。从程颐、朱熹与司马光的分歧,不仅可以加深对儒门史学内在冲突的认识,而且可以了解宋代理学与史学的学术互动情状。
- 孙颖涛
- 关键词:司马光宋代史学程朱理学
- 先秦祃祭再探——兼论汉儒对经典的诠释及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祃祭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仪式,但由于先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十分简略,所以汉以后的经学家们对祃祭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黄侃先生所论治礼学之四难,[1]祃祭可谓兼而有之。近年来,关于祃祭的讨论间有新作,或考察祃祭起源,或探寻祃祭在后世的流变。
- 任慧峰
- 关键词:战争新作经学家典籍
- 当代中国与“儒学复兴”
- 2016年
- 本文对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风潮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儒学复兴”论者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传统之辩护人而自任的传统论者,二是从文化政治论的角度出发的中国文明主体性的论述.针对前者,被动性地要求儒学符合“现代化”价值理念显然不利于儒学本身的主体发展,而通过儒学价值来对治西方社会负面要素的思路可能也不得要领,因为“当代中国”的诸多问题未必与西方社会同源.对于后者,本文分析了被“儒学才是普世价值”的论者一致否定的西方“普世价值”言说的问题.先验意义的“普世价值”说通过循环论证来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并贬低不接受“普世价值”的国家与地区的价值理念.但是,在二十世纪得到解放的殖民地所各自倡导的“传统”以及价值理念也都在不自觉地情况下复制了西方的“东方主义”策略.从五四时期对儒学乃至传统的彻底否定,到今日彻底否定西方、提倡中国儒学之普世价值的言论,我们需要警惕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掉进“全体化言说”陷阱的危险.
- 陈晓杰
- 关键词:儒学复兴普世价值
- “复者道之动”——论罗近溪的“复”思想被引量:1
- 2017年
- 作为"良知现成派"的代表人物,罗近溪常为后人诟病为近禅。然而近溪不仅主张重返孔孟的仁礼之宗旨,而且非常重视"天-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对先秦的儒家思想有明确的继承与发展意识。本文即以近溪的"复"思想为线索来展开探讨。"复"在近溪这里首先是"乾"或者"天地之心"的作用,因而具有本体论意味,是"万物之源头""善之长"。人继承此"生生"之"复",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有此"复"之发用。"复"不仅有创生、生生之意,还有返回、归来之意,人能够自知自己的"原日之心",就是"复以自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既然"天"与"人"同源,那么"天"也有此往返的"复"之义:"生"而有"成","成"又复"生",是无限的"生→成"循环。
- 陈晓杰
- 对沟口雄三“两种阳明学”说的批判性考察——以王阳明思想中的“理”为例
- 2018年
- 一、'两种阳明学'王阳明的思想与学说历来被归为'心学',这当然是源于其主张'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缘故,也就是说,'(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散在于万物之中,而是源自人之本心('良知'),人的本心就是'理'的最终根源。
- 陈晓杰
- 关键词:心即理朱子学阳明学《传习录》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上)被引量:1
- 2012年
- 在现当代中国,王安石(1021—1086)一直是学界热议和研讨的重点对象之一。当然,这与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政治长期动荡不安和急剧变革的历史命运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在众多的研究著作中,荆公的性命论思想也受到了学者的高度重视,贺麟、陈钟凡、钱穆。
- 丁四新
- 关键词:人性论思想天命论事功之学
- 曾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与民国时期的改良一脉
- 2020年
- 从1915年出版《中国文学史》,1929年修订,到1949年完成《中国文学史纲》,曾毅由最初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观,到最后复归“文以载道”,并且独创性地将文学史划分为“书系文学”“诗系文学”,以“文”“学”关系来对文学史进行分期,清晰地呈现出其文学史观念的变迁脉络。曾毅的文学史著作群代表了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改良派一脉,展现出了不同于新文化人文学史写作的另一种形态。
- 陈文新王少芳
- 关键词:文学史文学观文学改良
- 重写中国哲学通史的学术尝试被引量:1
- 2022年
-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团队历经十余年写成10卷本《中国哲学通史》(学术版),又经过数年的编校,现在终于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目前相对最全面、系统、完备的中国哲学通史。全书共10卷,其中8卷为断代哲学史,涵盖从先秦至现代的内容,又特别设置了少数民族哲学史、古代科学哲学史各一卷。作者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深厚的学养学识,回答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特点;运用经典诠释的方法,重视"时代思潮""范式"及其变迁。
- 郭齐勇
-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
-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序言被引量:1
- 2011年
- 关于孝道,关于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在民国以前与民国时期,学界与民间社会大体有比较平实的看法。蔡元培先生为国民修身进德而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在上篇家庭章等章节中,对此说得非常清楚。
- 郭齊勇
- 关键词:儒家伦理序言民国时期民间社会